蒙古人西征時從阿拉伯地區帶來一種飲料,與現代超市一種飲料相似

中國古代人喝的飲料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現在正是盛夏,飲料又俏銷。

中國自古便有製作夏季飲料的風俗。飲食界認為,宋元時期是中國製作冷飲最有天賦的時代,特別是元代,由於是少數民族執政、加上中西文化的融匯,冷飲業也出現了新氣象。

蒙古人西征時從阿拉伯地區帶來一種飲料,與現代超市一種飲料相似

(解渴)

元代最流行的飲料叫“渴水”或“解渴水”,蒙古語稱為“舍兒別”、“舍裡別”、“舍裡八”,這是波斯語、阿拉伯語的音譯。宋末元初人陳大震《南海志·物產》中稱:“舍裡別,蒙古語日解渴水也,凡果木之汁,皆可為之。”

渴水,實際與宋人喜歡喝的果汁飲料“涼水”並無太多區別,與現代超市裡的“果汁”類似。不同的是,這種飲料的發源地是阿拉伯地區,是當年當地流行的一種“不含酒精的飲料”——冰鎮果子露的變種,其主要成分是糖水加紫地丁露、香蕉露、薔薇露、桑椹露等。

蒙古人西征中亞時,最先喝到了“舍兒別”,並帶回了中原。

蒙古人西征時從阿拉伯地區帶來一種飲料,與現代超市一種飲料相似

(女性飲料)

元世祖忽必烈父子便好這一口,一直到元朝滅亡,舍兒別都是皇家常用飲料。後來舍兒別的喝法傳入社會,普通人也會做了,配方得到改進,時人的“生活指南”《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渴水》中,便記載了不少種渴水的製法。因為製作方法是煎,民間又改稱渴水為“XX煎”,如楊梅煎、葡萄煎、木瓜煎。

雖然宮廷的製法比較講究,但最好喝的渴水卻在民間。不少地方的渴水做出名後,還成為貢品。如當年鎮江的“舍裡別”便很出名,其葡萄煎、木瓜煎、香橙煎都成作為貢品,送入皇宮。

蒙古人西征時從阿拉伯地區帶來一種飲料,與現代超市一種飲料相似

(宮妃)

當時宮廷最歡迎的,是“裡木”製作的渴水。“裡木”即檸檬,所謂“裡木渴水”就是檸檬飲料。為保證裡木的供應,朝廷在廣州置專門的“御果園”,栽植了大小800棵裡木樹,可見檸檬飲料受歡迎和被重視的程度。

但是,中國正式開始進口飲料的是,應該是在清末。

此時,中國街頭出現了一種新型飲料——“荷蘭水”。所謂荷蘭水,其實就是大家現在常喝的汽水,這也是最早打入中國市場的進口飲料,比現在的可樂還受歡迎。清末人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中對荷蘭水有詳細介紹——

蒙古人西征時從阿拉伯地區帶來一種飲料,與現代超市一種飲料相似

(夏日休閒)

“以炭酸氣及酒石酸或枸櫞酸加糖及他種果汁製成者,如檸檬水之類皆是。吾國初稱西洋貨品多曰荷蘭,故沿稱荷蘭水,實非荷蘭人所創,亦非產於荷蘭也。今國人能自制之,且有設肆專售以供過客之取飲者,入夏而有,初秋猶然。”

從徐柯所述中,可知清末已有汽水專賣店,但均為日本人控制。晚清文人葛元煦《滬遊雜記》中記述,時上海的荷蘭水最早由日本人帶到上海,所以當時的專賣店多是日本人經營,發展到後來,只有在日本人開的冷飲店裡的才能買到荷蘭水。

蒙古人西征時從阿拉伯地區帶來一種飲料,與現代超市一種飲料相似

(宋元時街頭飲食攤)

除了荷蘭水,清代人過夏天還會吃“冷飲冰”。

冷飲冰實是一種冰塊,當年走在夏天的上海街頭,隨處都可聽到冷飲冰的叫賣聲,而賣冰在唐朝時的街頭已出現。荷蘭水是當時的高級飲料,有錢人喝的,冷飲冰則是下層普通人避暑佳品,上層人士是不吃的。

這種冷飲冰發展到後來,就是三十年前夏天孩子常吃的價廉“冰棍”。

蒙古人西征時從阿拉伯地區帶來一種飲料,與現代超市一種飲料相似

(40年前街頭常見的冰棒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