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作为战胜方的孙权,为什么还要向刘备求和?

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登基称帝,三个月后,他以报关羽之仇为名,不顾诸位大臣的劝阻,一意孤行,亲自率领蜀中军队东征。孙权见刘备势大,当即派诸葛瑾修书一封,前来求和,但刘备不允。孙权看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而陆逊更是在第二年八月,乘着秋高气爽,蜀军在崎岖的山丘中连营七百里,以一把大火将刘备送回了白帝城。然而奇怪的是,在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之后,作为战胜方的孙权不仅没有对刘备发动进攻,更是主动向刘备提出求和。

夷陵之战后,作为战胜方的孙权,为什么还要向刘备求和?

要知道在我国历史之中,一般都是战败方向战胜方求和。如清政府在甲午之战中战败,无奈求和,签下不平等条约。当然,获胜的一方主动提出求和的情况不能说没有,毕竟当年大宋就常常作出这样的事情。当年大宋在于大辽、西夏,大金的战争之中往往能以步胜骑,但却依旧主动派使臣求和,这主要与宋朝时期的对外政策有关,而且这毕竟只是少数。那孙权当时这样做,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夷陵之战后,作为战胜方的孙权,为什么还要向刘备求和?

首先,刘备当时虽然战败,蜀汉也由此更为衰颓,但这并不表示蜀汉就此没有了一战之力。根据史料记载,刘备在战败后,自猇亭还秭归,在途中召集四处溃散的士兵,收拢战船。要知道夷陵之战是以五万人抵挡五万人,因此陆逊即便使用了火计,依旧只是将蜀军击溃,而不是全部斩杀。因此刘备在收拢溃散的士兵后,仍有战斗力。毕竟刘备当年就是用一种不屈的韧性,屡败屡战,从没有放弃,这才有了今日的地位,而此时蜀汉虽然丧失了很多中青年将领与谋士,但老一辈的将领,如赵云,魏延等依旧健在,诸葛亮等不世出的谋士也还坐镇成都,因此刘备即便战败了,蜀汉依旧是不好惹的。

夷陵之战后,作为战胜方的孙权,为什么还要向刘备求和?

其次,陆逊此前一退再退,看似以逸待劳,实际上也消耗了不少兵力,至少在夷陵之战前期,蜀军还是打赢了不少胜仗的。因此夷陵一战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东吴也有不小的损失。更何况孙权对曹魏臣服不过是暂时的权宜之计,一旦曹魏要孙权投降,献出江东,孙权是绝对不会答应的。这个时候,如果孙权不主动求和,他将面临曹魏与蜀汉两方面的进攻,这是孙权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毕竟孙权不管再怎么善于守成,但却无法抵挡住两大割据势力的侵袭。

夷陵之战后,作为战胜方的孙权,为什么还要向刘备求和?

最后,则与当时的天下大势有关。早在关羽被杀后,曹魏方面就多次表示,要求孙权送自己的儿子到魏国做人质,因此两家的关系其实并不好。此时坐拥大半荆州的东吴又击败了蜀汉,可以说气势逐渐到达顶峰,这对于魏国而言是不可接受的。毕竟天下间三足鼎立,是因为三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如果此时东吴不与蜀汉联盟,而是继续恶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怕曹魏就会坐山观虎斗,乘机做大做强,到时候,东吴只怕抵挡不住曹魏的进攻。正因为孙权深知东吴绝不是曹魏的对手,因此即便自己战胜了刘备,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前来求和。

夷陵之战后,作为战胜方的孙权,为什么还要向刘备求和?

笔者认为,刘备对待东吴的态度太操之过急,这才逐渐让蜀汉衰颓。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就继续贯彻联吴抗魏的方正路线,使得蜀汉能够延续数十年。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的政治眼光还是要比刘备厉害一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