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监测为台湾森林健康体检 小花、青蛙充当主播

廖静蕙 台湾环境资讯协会

森林中除了有树、有草、有藤蔓、苔藓、地衣、微生物,以及黑熊、水鹿等野生动物,还隐藏了林业试验单位为了守护、解码森林生态系的气象监测设施!台湾90年来默默运作的气象监测,随着科技进步,除了传统监测温度、雨量等元素,现在菱形奴草长得好不好、青蛙几月求偶鸣叫声,都可解读森林微气象密码!

气象监测为台湾森林健康体检 小花、青蛙充当主播

森林气象监测团队合影。摄影:廖静蕙

监测森林气象知生态

随着极端气候常态化,气象监测越来越重要。一般人生活的聚落社区,有中央气象局设置的观测站,而人迹罕至、攸关国土保安的高山森林地带,因不同地形、海拔所形成的微气象,气象监测同样不能少。森林气象站的设置,更攸关全台覆盖率达60.7%的森林经营成败。

气象监测有助于了解物种行为表现,例如每年植物开花结果的时间,及反映动物行为的改变。农委会林业试验所主任秘书吴孟如指出,这几年在福山植物园发现,以前栖息在较高海拔的山猪,疑因天气太冷,山下族群量增加,波及福山植物园苗圃。

林试所集水区经营组组长游汉明也说,去(2016)年福山植物园曾低温降雪,原本有如外衣批在乔木身上的附生植物,因此消失;这也让研究人员得知吊兰这类的植物不耐低温。而这些林木历经持续一天的低温,虽有伤害,但隔年已恢复抽芽、开花、结实,让研究人员了解植物的忍受力超乎预期。

“如果没有气象监测资料,就无法得知那些植物耐低温或不耐高温。”他说,植物园的功能也在于了解哪些物种尤其易受气候变化冲击。

农委会林业试验所自1928年至今,在全台各地,共设置了14个森林气象站,涵盖北、中、南、东六个试验研究中心,海拔分布自10公尺至1,510公尺,结合几个试验集水区,进行多达十几项监测,例如降雨、溪流水量、大气温度、土壤温度、溪流水温、湿度、日照辐射、风速与风向及大气压力等。

森林和平地气象比一比:森林雨水和降雨天数都增加

温度与降雨的极端值,是气象元素中,讨论极端气候的主轴。林业试验所集水区经营组指出,位于南投县鱼池乡的莲华池研究中心海拔744公尺,与平地气象站52年的长期监测资料,发现森林气象站的年平均降雨量2295.0 mm(公厘,1/10公分),明显大于平地气象站1803.0 mm;而年平均温度21.0℃,则低于平地气象站23.1℃。

另在海拔570公尺的福山气象站,年降雨量3963.5 mm,大于平地气象站2777.5 mm,且每10年的增加率139.44 mm,也较平地19.83 mm明显。

当一天内降雨量达0.5公分,就会列为“降雨天数”。福山地区每10年的降雨天数有增加趋势,10年来增加了6.2天,但平地却呈现减少的趋势减少3.3天。

游汉明表示,山地地区的多雨及降雨日数的增加,可能是造成宜兰地区容易涝害的主因,但因平地降雨日数的减少,令人较易疏忽山地常有极端暴雨的潜在威胁。

林试所在莲华池地区历年的温度纪录显示,极端高与低温度多出现在1990年以后,显示受变暖的影响,大气中贮存较以往更多的能量,因此推动热流流动的能力更强,导致世界各地出现极端温度与降水的频率较以往更高,福山植物园出现了极端低温,造成部分植物物候的改变,即为一例。

让小花、青蛙成为气象播报员

林试所也找出对当地气候最敏感的物种,列为监测指标物种,进行生态或声景的监测;游汉明说,台湾物种非常多,但需挑具指标性,还能兼具景观性考量的物种,让民众有感。这些山地森林气象站也将结合现代数位科技,朝向智慧生态即时监测网络的建置。

1924年由林试所第一任所长金平亮三在莲花池发现的菱形奴草,生长于莲华池森林底层,开花时期十分赏心悦目;林试所即以其物候表现做为莲华池生态监测的物种;它同时代表此地生态样貌未受破坏、仍维持完好的样貌;由于低海拔农垦开发、未能保持阔叶天然林,因此限缩菱形奴草生育地,莲华池是少数还找得到的地方。

气象监测为台湾森林健康体检 小花、青蛙充当主播

寄生植物菱形奴草,寄生于壳斗科,随着平地农垦行为、阔叶林消失,菱形奴草生育地也缩减。摄影:林仁瀚

寄生植物菱形奴草,主要寄生对象是壳斗科植物,没有壳斗科植物,就看不到它。蜘蛛、野蜂、蚂蚁是主要的授粉媒介,繁殖顺不顺利、族群消长可能与壳斗科物种有关,也可能影响节肢动物。

另外,设置蛙类声景平台,透过声景接受器传输资料,将声纹辨识结合微气象,了解蛙类求偶鸣叫时间、声量代表的族群增减,与气候资料进行比对,了解其关联性。

上网也可找到森林气象即时资讯

至于森林气象的应用十分广泛,游汉明认为,如森林火灾的预防、登山资讯的提供,未来发展林下经济、混农林业,都是重要的参考依据;而气象资料更是生态研究的重要佐证,长期生态样区调查就需气象资料支持。

林试所主任秘书吴孟玲表示,这项监测是“物候历”,概念有如“农民历”,知道植物开花结果的时间,也是森林健康监测最基本的资料。由这项长期监测看出森林有降温的效果,雨水冲刷也挡得住、减少土石流发生。

他说,这套模式未来也可以复制到都会公园,若能掌握气象变化先机,从温度预防介壳虫等病虫害发生,都市林的喷药作业就可因监测减少1/3用药量。

林试所也自今年起,与中央气象局签署合作备忘录,执行“强化台湾海象暨气象灾防环境监测计划”计划,预计在5年内于全所试验林地设置5座气象站。

目前已在莲华池研究中心、扇平森林生态科学园及台北植物园,以有线与无线网路串接了各个生态监测点,包含菱形奴草监测点、荷花池监测点、声景监测点与气象站;资料经过辨识后将上传至展示平台,同时亦以open data方式置于农委会及政府相关单位之资料开放平台,提供各界人士浏览及下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