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后街:燈影粉牆裡的皇宮起

莆田新后街:燈影粉牆裡的皇宮起

古街老巷記錄城市的變遷,見證城市的歷史滄桑。在市區的縣巷、廟前等6條古街,尚保存著不少明清古民居,是莆田“文獻名邦”的活化石。這些傳統民居繼承了由晉朝士族衣冠南渡所帶來的皇室威儀和貴族氣派,包括具有莆田傳統民居特色的官式大厝和融匯中外建築風格的洋樓。

1977年,著名古建築專家陳從周教授和郭湖先教授到莆田考察,對這些明清士大夫宅院也表示出極大的驚奇,認為其中的明代住宅“確是一顆明珠,可與皖南明代住宅相媲美”,“具有全國性價值”。

在莆田的規劃中,這些古街將打造成莆田的“三坊七巷”。為記錄歷史浸潤過的這方土地,我們一起來《守望莆田古街》。


每個老莆田心中都有一條自己的“后街”。說起“后街”,大家共同的一個印象則是“傢俱一條街”的美譽。在這裡,不管是復古還是現代風格,您總能找到您所想要的各式木傢俱。更令人驚歎的是,這條街還是個“百寶箱”,與莆田習俗相關的各種傳統用具,比如祭祀用的桌前布罩等,在這裡總能淘到。

官宅府邸 凸顯莆仙特色

后街全長近300米,包括衙後路。這條街上有不少明清兩代告老返鄉的大官的住宅,官式大厝也稱皇宮起,是莆田傳統民居的典型,除格局、造型、結構獨特外,在裝飾上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較有名氣的是后街與原廟前街之間的陝甘總督林揚祖故居。

林揚祖故居佔地1500多平方米,由磚埕、左右院門、門廳、上廳及與廳並列橫向建築的諸多房舍、右鄰校園等建築組成,懸山頂抬梁穿鬥結構,並列式空間佈列,不用傳統的前後進次形式為其特色,充分凸顯莆仙民居的傳統風格。

主屋建在高約0.7米的石砌臺基上,比普通單層建築顯得高昂,房屋裝飾具有清代建築代表性,並且木件還保存較好。林揚祖(1799—1883),清道光九年(1829)登進士第,歷任陝西按察使、甘肅布政使。清咸豐九年(1859)起任陝甘總督,成為清代職位最高的莆田籍官員。該故居歷經百餘年風雨,如今卻依然完好,可謂標準的莆田大夫宅第,於1993年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莆田新后街:燈影粉牆裡的皇宮起

現代商業味道深厚 尚存民俗特色店鋪

現在的后街,連同這裡的名人故居、傳統木製工藝等,正逐漸被現代濃厚的商業氛圍所掩蓋。在這條古街上走一圈,能看到不少古建築,名人故居內那浸潤著歷史的古屋、古井,還有沿街尚保存的那幾家傳統手工藝店鋪,正在營業的多是瓦罐店、錦繡莊以及民俗、禮儀、宗教文化用品店。

從同樣曾經是最繁華的高樓衙後路口進入這條4米多寬的街巷,經過幾家有著多年曆史的傢俱店鋪,在一名林氏後人的指引下,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巷,恍然從現代步入清朝年間。
莆田新后街:燈影粉牆裡的皇宮起

林家宅第別具特色 承載幾代人記憶

真正平民百姓的房屋一般很難經受住時間的消磨,而傳統官式大厝,如今雖然斑駁不堪,卻仍顯主人當年的威風。屋脊飛簷的華麗外飾,磚石門牆、樓房前後的花圃,以及風韻猶存的胭脂磚,還有那一排美人靠,席位依稀可辨。

保留特色店鋪 增加市政設施

根據規劃,將對沿街破損店鋪進行修繕,粉刷白色牆面,去除曬衣架;去除外牆各種掛線,清洗燈籠;更換損毀木板牆面,清洗汙濁木板,電錶集中隱蔽設置。儘可能保留所有現有的街道綠化,以保護歷史文化風貌與環境,新增綠化將鼓勵採用鄉土物種。有針對性地補充多樣化的綠化形式,採用可移動綠化。街道照明採用燈籠和壁燈,光線使用暖色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