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福建日報》報道:《老游擊隊員和他的革命歷史紀念室》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老游击队员和他的革命历史纪念室》

原載《福建日報》2018年6月27日第AL04版

老游擊隊員和他的革命歷史紀念室

□戴敏 蘇冠生 劉永良

在永定區高陂鎮黃田村,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一棟近200年曆史的方形土樓,一間約30平方米的紀念室,從2015年開始,這裡吸引了龍巖甚至越來越多的省外遊客前來參觀學習。

老游擊隊員陳秋濤,數十年堅守在這座土樓中,自辦革命歷史紀念室,用一份份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文物資料,向人們講述著數十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讓紅旗飄揚在百年老樓。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老游击队员和他的革命历史纪念室》

茂龍樓全貌。

自辦紀念室

坐落在黃田村的茂龍樓是一座典型的方形土樓群,始建於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2009年,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茂龍樓被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

21日,走進這棟具有近200年曆史的土樓,歷史的痕跡仍然留存在樓中,茂龍樓左側護厝的牆壁上還殘存著一塊黑板。“黃田鄉蘇維埃政府曾在這裡舉辦平民學校和婦女夜校。”陳秋濤的兒子陳東亮介紹說。

在茂龍樓的護樓,有一間約30平方米的革命歷史紀念室,牆壁展板上有機組合了70多張歷史照片和文物資料圖片,分為百年滄桑、革命中心、紅色交通和薪火相傳四個部分,介紹了在革命戰爭年代,茂龍樓作出的貢獻和犧牲。如今,這些圖片彷彿穿越時空,向訪客講述當年革命的崢嶸歲月……

這間革命歷史紀念室,是守望在茂龍樓的陳秋濤和老伴一手辦成的。茂龍樓是陳秋濤家的祖樓,從祖上傳承至陳東亮這一輩,陳家人一直居住在這棟土樓裡。

“自從這棟樓被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來參觀的人就多了。經常有參觀的人問,為何這棟樓是不可移動文物?”現年85歲的陳秋濤說,每次碰到這個問題他都要拿出相關材料和證明,並向他們解釋,既瑣碎又不繫統。

於是,陳秋濤和老伴便萌發了興辦紀念室的念頭,一方面是為了系統地介紹茂龍樓的歷史,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記錄祖輩的事蹟,留下一份紅色記憶。自從有了設立紀念室的念頭後,陳秋濤便專心投入到尋找材料中去,從2013年6月開始,陳秋濤和老伴先後多次到古田會議紀念館、永定博物館,查找資料、拍攝照片,並向黨史專家徵求意見。

隨著掌握的材料增多,陳秋濤對茂龍樓的歷史瞭解也越發深入,他發現自家的祖屋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閩西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而自己的父親更是為此獻出了生命。

“整個蒐集資料過程持續了3年多,我和老伴往返於各博物館、檔案館、黨史辦,找到了之前捐贈的許多文物和資料,留下照片,並向有關黨史專家請教策劃,自費4萬多元,終於辦起了革命歷史紀念室。”

2015年5月14日,茂龍樓革命歷史紀念室正式對外開放。幾乎每天都有人來參觀,大家都感慨地說:“陳老,那麼多文物你早就要拿出來給大家學習了。”陳秋濤的老伴饒貴添說,自紀念室開放後,每次有人來參觀,她和陳秋濤就當起了解說員。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老游击队员和他的革命历史纪念室》

陳秋濤為來此參觀的遊客講解相關歷史。

紅色“英雄樓”

說起茂龍樓,不得不提太平裡,其範圍包括現永定區所屬的虎崗、高陂、坎市、培豐四個鄉鎮,蘇區時期,太平裡是溝通閩粵兩省的樞紐和工商業集市貿易中心,是閩西重要的革命中心之一。

1929年10月,永定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太平區成為閩西蘇維埃政府的直屬第一區,黃田鄉支部和黃田鄉蘇維埃政府正是在茂龍樓成立,受永定縣蘇維埃政府領導。當時,太平裡崇文重教之風濃厚,在蘇區時期更加重視文化教育事業,黃田鄉蘇維埃政府在駐地茂龍樓開闢了婦女夜校和平民學校,吸引了周邊鄉村平民婦女入學,影響很大,而如今茂龍樓的夜校舊址依然留存。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老游击队员和他的革命历史纪念室》

從1928年至1949年的20多年裡,茂龍樓成為縣、區黨政軍領導人的重要活動據點,也是閩西南軍政委員會、閩西地方紅軍、閩粵贛邊武工隊的重要聯絡站。

除此之外,茂龍樓更重要的角色是,它是中央紅色交通線的一個重要小站。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了加強黨中央與各蘇區的溝通聯繫,打破敵人的反革命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中共中央交通局開闢了三條最主要的秘密交通線。其中,開闢於1930年,由上海出發,經香港、汕頭、大埔進入閩西永定、長汀,最後到達中央蘇區的秘密交通線,持續暢通5年之久,被史學界稱為中央紅色交通線。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老游击队员和他的革命历史纪念室》

位於龍巖、永定和上杭三縣邊緣的太平裡,是閩南進入閩西的重要門戶之一,因此中央紅色交通線有重要一段在太平裡境內。“交通線從永定堂堡到當時的交通大站虎崗,黃田村便是這條線路中的重要中轉站。”陳東亮說,當時區蘇維埃政府在茂龍樓設立了太平區交通處,而自己的奶奶盧梅英就是老接頭戶。

途經太平區的中央紅色交通線為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除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由上海遷入中央蘇區,其餘2次大規模護送革命幹部進入中央蘇區均發生在太平區。

此外,紅色交通線還承擔著傳遞情報和輸送物資經費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色交通線安全運送蘇區民用、軍用等重要物資達300多噸。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老游击队员和他的革命历史纪念室》

陳秋濤在革命歷史紀念室查看資料。

首家信用社

蘇區時期,太平裡地區更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創造了不俗的業績,在閩西中央蘇區的經濟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據原龍巖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吳錫超介紹,閩西蘇區建立初期,金融市場非常混亂,多種紙幣流通,嚴重地影響了蘇區人民經濟生活的穩定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1929年紅四軍入閩創建閩西蘇區之際,各地銀價不統一。太平區蘇維埃政府財政委員會主任陳海賢等感受到銀價不統一帶來的諸多問題。1929年9月,中共閩西特委發出了第七號通告,要求各區著手發動群眾“招集私人股金創辦信用合作社”,以使農民賣米買貨不為商人所剝削,而農村貯藏資本得以收集,使金融流通。在陳海賢的建議下,10月,太平區蘇維埃政府責成財政委員會指導創辦了閩西第一家信用合作社,社址就設在茂龍樓,而這也成為蘇維埃政府成立最早的信用合作社之一。

太平區信用合作社成立後,統一發行一元、伍角、貳角紙幣。紙幣在太平區各鄉村和龍巖城附近的鄉村流通,促進市場交流,便利了群眾的經濟生活。

在成立太平區信用合作社過程中,不僅將社址設在茂龍樓,茂龍樓的樓主,即陳秋濤的父親陳澤先,在擔任太平區蘇維埃政府財政委員期間,也為成立信用合作社多方奔走,發揮了積極作用。陳海賢犧牲後,陳澤先仍然為太平區的金融工作不懈努力,為解決紅軍游擊隊和地下工作人員的給養問題,積極開展打土豪、籌款子等工作。後來,國民黨重新控制閩西,大規模清剿時,陳澤先光榮犧牲。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老游击队员和他的革命历史纪念室》

太平區交通處印章。

文物捐贈大戶

出生於紅色年代的陳秋濤從小便受到革命薰陶,父親陳澤先為蘇區紅色事業獻出了生命,母親則是老接頭戶。1947年,還在私塾讀書、年僅14歲的陳秋濤就投身到革命之中,負責看管保護地下黨支部的印章、文件等物品。

在革命戰爭期間,陳秋濤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了大批珍貴的文物,有印章、收據、公函、軍事信、袖章等數十件文物。

後來,陳秋濤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於1951年、1957年和1985年向國家共計捐贈51件文物。目前有11件文物在古田會議紀念館陳列展出,還有40件文物保存在永定革命紀念館和福建歷史博物館。

2014年10月,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古田召開,全體與會代表捐款慰問了“五老”人員,陳秋濤便是其中一位。拿到慰問金,他和老伴高興了好幾天。

目前,龍巖文旅集團正推進高陂紅色客家小鎮項目,其中以“不忘初心——永遠的蘇維埃”為主題的紅色教學點項目是重要組成部分,陳東亮也正積極溝通申請,將茂龍樓作為教學點之一,納入項目的整體規劃建設。“希望通過統一保護,讓更多人前來參觀,接受紅色教育,讓革命傳統代代相傳。”陳東亮說。

閱讀延伸

傳承紅色基因

守護紅色記憶

擁有近200年曆史的土樓茂龍樓,為黨的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數十年來,陳秋濤一家修繕土樓,四處奔走蒐集資料成立紀念室,將紅色歷史傳承給更多後人。初心不忘,感染陳秋濤一家的正是先輩們大無畏的奉獻精神,這種精神讓紅色基因傳承至今。

在陳秋濤老人的努力下,茂龍樓建起了革命歷史紀念室,列入了省級文保單位,土樓的保護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隨著老人年齡漸長,兒孫的搬離,如何將這棟樓及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與先輩們的革命精神繼續保護傳承下去,成為陳秋濤和家人面臨的新難題。保護紅色古蹟和文物,陳秋濤與家人已盡全力,但受限於資金及精力,作用有限,而以政府為主導,引導各方資源共同參與,方是長久之計。

高陂鎮紅色資源豐富,茂龍樓旁的西陂村更是有著包括天后宮、狀元塔在內的多處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如何規劃整體佈局,將各紅色景點串聯保護,最大化利用併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成為高陂鎮未來發展主要方向。目前,龍巖文旅集團打造高陂鎮紅色客家小鎮項目已進行整體規劃,其中太平區紅色蘇維埃文化項目是規劃重點,讓人欣喜的是,茂龍樓已計劃作為紅色景點之一納入該規劃中,自此茂龍樓的保護和傳揚有望得到進一步保證。

發揚革命傳統

主動捐贈文物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來龍巖專區訪問,陳秋濤主動把參加地下游擊隊、閩粵贛邊武工隊革命工作時,冒著生命危險和付出血的代價保藏下來的“永定縣太平區蘇維埃政府印”木刻圓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福建省永定縣高陂區黃田鄉蘇維埃”木刻圓章、“永定縣太平區信用合作社之印”木刻圓章、“永定縣太平區信用合作社”木刻長戳、“太平區交通處”木刻長方形印章等5件文物(公章)捐贈出來。上述所捐贈的文物當時中央訪問團的負責同志給陳秋濤開了收據,後因年代久遠,收據不慎遺失了。

1957年1月至3月,陳秋濤又捐贈了“永定縣太平區蘇維埃政府給黃田鄉蘇維埃政府的指示信、軍事信、緊急通令、軍事戒嚴令、公函(2件)”等6件珍貴文物。

2005年10月,古田會議紀念館專門頒發文物捐贈證書給陳秋濤,表彰他這種捐贈文物的義舉。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老游击队员和他的革命历史纪念室》

永定縣高陂區黃田鄉蘇維埃印章

一張用生命

換來的收據

在陳東亮家中,收藏著一件家傳寶物,一張陳東亮爺爺陳澤先用生命換來的收據。這是20世紀30年代留傳下來的收據,是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

收據內容如下:“茲收到陳澤先交來如招籌款大洋貳佰正,此據。副主任林福春條。太平區工作團啟。”這張收據除了以上文字外,左上角還有兩個致以崇高革命敬禮的字眼“赤禮”,文中有兩處蓋了林福春的印章,在“太平區工作團啟”上面還加蓋了“中國共產黨太平區工作委員會”的印章。

這張收據的來歷體現了革命者的滿腔革命熱情。1935年之前,中國共產黨在閩西建立了根據地,在永定高陂成立了太平區工作團,時任永定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的陳海賢常到太平區黃田鄉開展革命活動和指導革命工作,當時太平區工作團急需錢用,於是,由黃田鄉共產黨員陳澤先出面,私下向永豐益號義利公司的叔輩陳如招籌集了200塊大洋,陳澤先把大洋交給太平區工作團後,時任工作團副主任的林福春給陳澤先開了這樣一張收據。

後來,國民黨重新控制閩西,在大規模清剿時,於1935年,將陳澤先殺害於西陂前頭嶺。陳澤先犧牲後,國民黨當局曾派兵搜查他的遺物,但沒有搜到這張收據。原來,這張收據被陳澤先的夫人盧梅英和兒子陳秋濤先後冒著生命危險巧妙地保藏起來了,此後,陳秋濤將這張收據讓兒子、孫子保存起來,讓家傳寶物代代留傳,以育後人。

令人遺憾的是,這張收據的落款沒有寫上具體日期,1997年1月,經龍巖市委黨史研究室證實,這張收據開具的時間約為1934年初。

(均為資料圖片)

媒体聚焦|《福建日报》报道:《老游击队员和他的革命历史纪念室》

製作:吳麗仙 主編: 劉永良 監製: 蘇冠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