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邊談藝」海良說|愛也羲之,恨也羲之(二)

「硯邊談藝」海良說|愛也羲之,恨也羲之(二)

【連載上期】

假如說,白蕉處在一箇中國傳統書法的文脈還沒有完全斷裂的時代,又有沈尹默的引領,成了二王書法餘脈的終結。那麼,就文化背景而言,我們更是痛苦的。在經歷了“五四”、文化大革命後,傳統文化經受了巨大破壞。改革開放前的書法,面臨著沒有傳承人的困境。如果說江浙地區的書法藝術還能引導全國書風的話,那是該地區還有幾位舊朝遺老,但他們未必是王派書風的承繼者,不過是尊崇藝術發展與傳承的規律薪火相傳而已。我們可以想象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前輩們經歷著一個無奈的書法時代,危難之際,設置了書法專業,隨後學科建設也進一步健全,才使得書法傳承漸趨正途。在一股股書法之風的最後才是“二王風”,這是從上世紀九十年開始的,這也是由二王書法的高度決定的。可這是依靠一張張王書贗品、及王字的繼承者們的印刷品來重新拾起,並喚醒沉睡已久的王家筆法,我們太無助了。

「硯邊談藝」海良說|愛也羲之,恨也羲之(二)

還有,今人還有多少人在整天練字。一般為工作之餘,偶拾時間臨習,即便是專業工作者也不整天拿毛筆。我們的困境是,假如上世紀大家還在運用硬筆書寫一些文件之類的話,那麼,今天的“無字化”辦公,已經把書法推向只有少數人在固守的所謂專業工作了,可我們還在奢談著王羲之書法的高度,這更使我們陷入痛苦的境地。

對於今人學王羲之書法,還沒有做出一個學術的評估,我們只能簡單做一評價。即,不是匍匐在趙文敏的腳下,就是死啃一本《唐懷仁集聖教序》,這根本就沒得晉人之氣;有的在趙、董、米、孫等幾家做一綜合,似乎已志得意滿,卓然成當代二王體系之大家了;也有的是當代“集古字”,集得合理、自然,並協調於一件作品之中,似乎已讓人難以望其項背了。誠然,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學王羲之能如此程度也不是件易事。

「硯邊談藝」海良說|愛也羲之,恨也羲之(二)

另外,今人所做的這種臨習、擬作,或所謂的“集古字”,幾乎是在沒有傳承人的狀態下完成的。擬作也因字法缺少等,滿意之作少,大都以趙孟頫為追摹對象。所以,今人對王書的模仿,還不如說是對趙孟頫作品的主觀性揀選,充其量是在此基礎上搬弄了一些二王字法、米家筆法等,勉強成篇,這不是喜悅,而是痛苦。不過,對於一個不思進取的“奴書”者而言,則是一種滿足。目前在二王的傳承上主要有兩派,即蘇派、浙派。蘇派注重書寫的自然性,但對王書字形不做形體上的苛求,雖有筆性,卻顯疏散,不夠謹嚴;浙派重字形之惟妙惟肖,斧鑿之痕明顯。也有一些作者結合兩派之得失,擇善而從。其它皆為兩派之流。

「硯邊談藝」海良說|愛也羲之,恨也羲之(二)

藝術發展的規律不僅是繼承,而是繼往開來。當我們還沉靜在王書世界所給帶來快樂的同時,痛苦也接踵而來,如何擺脫王書特性成了後學者們的最大困惑。不過要成自家面目,脫離王系風貌又是必然的選擇。好比借人財物,到時候必須奉還,借多少就得還多少,如此才可自立門戶。我看今天好多的王系高手,早晚會落得身無分文。這恐是我們最為痛苦而不願看到的事了。因此,今人所面臨的問題是:一方面如何深入王書所帶來的苦惱(也有喜悅),另一方面是如何走出王字系統的無奈。

「硯邊談藝」海良說|愛也羲之,恨也羲之(二)

王書是妍美的,可當我們走向自我的時候,王書的一切,即筆法、字法、章法、韻味等,無論是多麼的迷戀,也是人家的,如斷奶之嬰孩,無論何等戀母,離開是必然的。

不過,如何走向自我須善於發現自己的書寫特性,必須撕毀古人的“面具”,而多接觸生活是尋求破解之策的良方,而且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聚沙成塔。

「硯邊談藝」海良說|愛也羲之,恨也羲之(二)

至於說最終蛻變後的“新我”是異類,還是醜怪,那就只能靠各自的造化了,藝術道路是每個藝術家個人的事,沒有哪個成功的藝術家是可以複製的。不過,成功的前提就是去“羲之化”。我們書寫的是自己的傳奇,而不是王羲之。

【完】

文內配圖:陳海良書法

【徵稿計劃】

❶中晨藝術網依託中晨藝術小鎮,建設中國書畫社群電商、智慧畫廊集成系統、中國藝術品數據庫,為藝術行業、藝術愛好者提供專業服務及優質的產品體驗,打造專業的藝術品電商平臺。

地點:中國中晨(青州)國際文化藝術小鎮畫廊城2區1樓

❷徵集範圍:

面向全國中青年藝術家、畫廊以及藏家徵集優秀藝術作品

❸請有合作意向的藝術家朋友及收藏界朋友請私聊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