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企孫:桃李滿天下與淒涼的晚年

我當時閱讀柴靜這篇散文的時候,心裡堵的相當難受,儘管眼淚沒有留下來,但心裡卻有滴血的感覺,以至於長時間地隱隱作痛,柴靜所描繪的這位歷史人物,就是被稱之為中國最委屈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葉企孫先生。

葉企孫:桃李滿天下與淒涼的晚年

葉企孫

葉企孫這位中國物理學領域裡鼻祖之一,曾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一生桃李滿天下,他所培養的學生遍及各個科學領域,僅“兩彈一星”23位功勳者中,就有13人與葉企孫都有師承關係,其中9人是他的直系弟子。

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卻沒有人能夠挺身而出,維護或保護老師的尊嚴,葉企孫先生晚年的悲慘境遇,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恥辱,要怎樣的冷血和毫無人性,才能導致這樣一個悲劇的發生,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後世的人們不能忽視這個問題的存在,因為沒有深刻的反思,類似的悲劇還會以各種方式上演。

葉企孫(1898—1977)別名葉鴻謄,上海人。1898年7月16日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上世代為官,其父葉景澐是甲午年舉人,曾擔任上海敬業學堂校長、清華學堂國文教員和上海教育會會長等職。

葉企孫在父親的嚴格督導和教育下,從3歲就開始背誦《唐詩三百首》、《三字經》、《百家姓》等,6歲就能熟讀《論語》《孟子》《大學》、《詩經》等經典著作,小小年紀便修得一身儒雅之氣質。

1907年,9歲的葉企孫進入上海敬業學堂讀書,“敬業學堂”是由舊式書院改製為新式學校的,1905年,“敬業學堂”實行校長制,由葉企孫的父親葉景澐擔任首任校長。

“敬業學堂”後來被更名為“上海縣官立敬業高等小學堂”,老先生儘管是一箇舊式文人,卻非常推崇西方現代科學,他在擔任校長的八年裡,在學校的課程中設置了“西算”、“理化”“博物”等現代學科。

1911年,因清政府將“遊美肄業館”設置在“清華園”,遂將“遊美肄業館”更名為“清華學堂”,尚不滿13歲的南方少年葉企孫,被父親葉景澐送到“清華學堂”中等科讀書,由此成為“清華學堂”第一批學生。

1914年,葉景澐也北上來到北京,在已經更名為“清華學校”擔任國文教員,講授國學,至此,葉氏父子同在清華園,彼此之間也都有了相互照應。

葉企孫:桃李滿天下與淒涼的晚年

清華讀書時的葉企孫

1918年8月,已經在清華讀了七年的葉企孫從“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前往美國留學,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他僅用兩年時間就獲得了理學學士。

1920年9月,葉企孫又考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師從實驗物理大師布里奇曼教授進行實驗物理研究,布里奇曼教授是實驗物理的鼻祖,在美國乃至世界物理學界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二十世紀40年代初期,布里奇曼教授曾經擔任美國物理學會主席,1946年因發明超高壓裝置和在高壓物理學領域的突出貢獻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3年夏,葉企孫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於當年10月,取道歐洲回國,他在歐洲逗留期間,先後遊歷了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和比利時等五個國家,參觀了一些名勝古蹟、博物館、美術館,也參觀了一些著名大學的物理研究所,並拜訪了一些物理學界的同仁,他在歐洲遊歷了近半年的時間,於1924年3月回到上海。

以葉企孫所接受的物理學專業教育,他原本可以躲進書齋和研究室,從事實驗物理研究,進而成為一名科學家,但當時的中國,現代物理學剛剛引進不久,對物理學領域的認識還很膚淺,從事物理學研究,尤其是實驗物理學的研究,當時還根本不具備研究的條件。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葉企孫決心投身於高等教育,為積貧積弱的中國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儘管葉企孫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但他口才並不佳,甚至還有些口吃,而其性格又沉默寡言且不善交際,這些都是從事教師職業的短板,但葉企孫最大的特點就是知人善任,因材施教,他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業之中,以期為國家和民族培養更多的物理學專業人才。

1924年,葉企孫應國立東南大學物理系主任胡剛復之邀,擔任國立東南大學物理系副教授,胡剛復是葉企孫哈佛大學學長,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而當時的國立東南大學也是中國最具現代意義的大學,但葉企孫在國立東南大學的任職時間卻並不長,只教了三個學期的課,儘管時間不長,卻是他對教育工作的初次嘗試,也由此奠定了他一生從事高等教育工作。

1925年5月,在清華學校校長曹雲祥倡導和主持下,清華成立了國學研究院和大學部,這也是清華大學的肇始,葉企孫於當年8月被曹雲祥招回母校擔任副教授,並開始籌建清華物理系。

1926年秋天,清華學校大學部物理系正式成立,葉企孫出任系主任,由葉企孫、薩本棟、周培源、任之恭等這些清華出身的學生,構成了早期清華物理系教師的核心。

葉企孫:桃李滿天下與淒涼的晚年

葉企孫(前排左四)與清華物理系師生合影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接管清華學校,並任命羅家倫為校長,羅家倫力主成立國立清華大學,否則絕不赴任,1929年,清華大學成立理學院,葉企孫又出任理學院第一任院長。

葉企孫在清華的歲月可分為N個階段,早年的求學時期,清華任教時期、西南聯大時期,清華覆校時期,從1925年到清華任教,一直到1952年清華大學撤併物理系,葉企孫在清華物理系任教將近30年的時間。

葉企孫不但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理學院,而且對中國物理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國人耳熟能詳的楊振寧、李政道、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朱光亞、周光召、鄧稼先、陳省身等人都是他的學生,可謂是“教授中的教授”,也是“大師中的大師”。

1941年9月至1943年8月,葉企孫接替傅斯年出任國立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在抗日戰爭最為艱難的時期,開始主持中央研究院的日常工作,這也是葉企孫一生唯一的一次離開高等院校,從事科研行政工作。

葉企孫:桃李滿天下與淒涼的晚年

左起:施嘉煬、潘光旦、陳岱孫、梅貽琦、吳有訓、馮友蘭、葉企孫

當然在西南聯大時期,葉企孫還曾擔任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常委一職,1949年前後,還曾擔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短暫主持過清華大學校務工作,履行校長的職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葉企孫也曾擔任過清華大學校長,只是歷史的記載,將葉企孫的這一掌校經歷淡化或省略了。

葉企孫於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在中國歷史上首批81名當選院士之中,物理學領域獲此殊榮的只有7人,除葉企孫之外,另外6人是李書華、饒毓泰、吳大猷、吳有訓、趙忠堯、嚴濟慈。

1955年6月,葉企孫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能夠當選兩個朝代的院士,具有這樣經歷之人並不多見,可見葉企孫在中國物理學界影響力之大。

1952年高等院系調整時,清華大學物理系被撤銷,合併到了北京大學物理系,葉企孫也被調到北京大學,但只是一名普通物理教授,儘管無法與他在清華大學時的地位相比,但畢竟還可以正常授課,對於一個一輩子從事高等教育事業的人來說,還能夠站在三尺講臺上,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了,他還能奢望什麼呢?

葉企孫是一名無黨派人士,在國民政府搶救學人名單之中,葉企孫的名字也赫然在列,但葉企孫回絕了讓他去臺灣的安排,而是選擇留在了清華園,等待一個新生政權的誕生,這終究是一個學者和教授的必然抉擇,但葉企孫卻為他的人生抉擇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關於葉企孫在文化大革命中悲慘境遇,即便是簡單粗略的敘述,也簡直讓人不忍卒讀,我也不忍在此敘述,更令人感到氣憤和不解的是,對葉企孫的平凡昭雪竟是何其的艱難和曲折。

我特別想知道其中的真相,究竟是寫一些什麼人在阻撓葉企孫的平反,這些人為什麼如此的冷血、冷漠且毫無人性,面對一個老教育家、老科學家的悲慘遭遇,竟會無動於衷,並極力進行阻擾。

葉企孫終身未娶,儘管他無兒無女且獨身一生,卻是桃李滿天下,但他的眾多學生當中,乃至學生的學生,其中不乏高官厚祿者,面對恩師葉企孫教授的身影,也是避之唯恐不及,擔心惹火燒身而影響自己的人生。

葉企孫:桃李滿天下與淒涼的晚年

晚年的葉企孫

今天的現實就是明天的歷史,而歷史真是一面鏡子,具有不同思想和閱歷的人,他們看到的風景,絕對是不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