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最委屈的科學家和教育家,被稱爲「大師之師」

7月16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在葉企孫先生當年辦公的地方——科學館舉行了葉企孫誕辰120週年紀念會,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振寧,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葉企孫侄子葉銘漢院士等人齊聚,追憶葉先生。為緬懷葉企孫先生,將葉企孫先生教育思想與學堂班培養宗旨更好的融合傳承,“清華學堂物理班”更名為:“清華學堂葉企孫物理班”,簡稱“葉企孫班”或“葉企孫物理班”。

他是中國最委屈的科學家和教育家,被稱為“大師之師”

誰是葉企孫?

前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著名調查記者柴靜女士撰寫的一篇散文《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曾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柴靜以女性溫柔而恬淡的筆觸素描了一個科學家和教育家的故事。柴靜所描繪的這位歷史人物,就是被稱之為中國最委屈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葉企孫先生。

他是中國最委屈的科學家和教育家,被稱為“大師之師”

葉企孫這位中國物理學領域裡鼻祖之一,曾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一生桃李滿天下,他所培養的學生遍及各個科學領域,僅“兩彈一星”23位功勳者中,就有13人與葉企孫都有師承關係,其中9人是他的直系弟子。

有人說,他是著名的物理學家,是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的創建者,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他測定的普朗克常數和高壓鐵磁性的研究是重大的物理學成就;有人說,他是著名的教育家,和蔡元培、梅貽琦鼎足而立,為新中國培養出許多重量級的科學家;有人說,他是著名的哲人,將他與陳寅恪、梅貽琦、潘光旦並稱為“清華四哲”。

在葉企孫之前,中國物理學堪堪起步。雖然從清末開始北大已經有了兩個物理教授,侯衛精和夏元利,但舉步維艱。葉企孫的來臨改變了這一混亂局面,使整個現代物理學教學一步步走向正軌。直到現在,中國大學物理學教育的起始依然要歸功於葉企孫。他在講壇站了大半輩子,一生誨人不倦。他善於識人,為清華引進了大量人才,也將眾多才俊舉薦到海外接受深造,為國家的工業、國防、科技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葉企孫(1898—1977)別名葉鴻謄,上海人。1898年7月16日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上世代為官,其父葉景澐是甲午年舉人,曾擔任上海敬業學堂校長、清華學堂國文教員和上海教育會會長等職。

葉企孫在父親的嚴格督導和教育下,從3歲就開始背誦《唐詩三百首》、《三字經》、《百家姓》等,6歲就能熟讀《論語》《孟子》《大學》、《詩經》等經典著作,小小年紀便修得一身儒雅之氣質。

1907年,9歲的葉企孫進入上海敬業學堂讀書,“敬業學堂”是由舊式書院改製為新式學校的,1905年,“敬業學堂”實行校長制,由葉企孫的父親葉景澐擔任首任校長。

“敬業學堂”後來被更名為“上海縣官立敬業高等小學堂”,老先生儘管是一箇舊式文人,卻非常推崇西方現代科學,他在擔任校長的八年裡,在學校的課程中設置了“西算”、“理化”“博物”等現代學科。

1911年,因清政府將“遊美肄業館”設置在“清華園”,遂將“遊美肄業館”更名為“清華學堂”,尚不滿13歲的南方少年葉企孫,被父親葉景澐送到“清華學堂”中等科讀書,由此成為“清華學堂”第一批學生。

1914年,葉景澐也北上來到北京,在已經更名為“清華學校”擔任國文教員,講授國學,至此,葉氏父子同在清華園,彼此之間也都有了相互照應。

他是中國最委屈的科學家和教育家,被稱為“大師之師”

清華讀書時的葉企孫

1918年8月,已經在清華讀了七年的葉企孫從“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前往美國留學,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他僅用兩年時間就獲得了理學學士。

1920年9月,葉企孫又考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師從實驗物理大師布里奇曼教授進行實驗物理研究,布里奇曼教授是實驗物理的鼻祖,在美國乃至世界物理學界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二十世紀40年代初期,布里奇曼教授曾經擔任美國物理學會主席,1946年因發明超高壓裝置和在高壓物理學領域的突出貢獻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3年夏,葉企孫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於當年10月,取道歐洲回國,他在歐洲逗留期間,先後遊歷了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和比利時等五個國家,參觀了一些名勝古蹟、博物館、美術館,也參觀了一些著名大學的物理研究所,並拜訪了一些物理學界的同仁,他在歐洲遊歷了近半年的時間,於1924年3月回到上海。

以葉企孫所接受的物理學專業教育,他原本可以躲進書齋和研究室,從事實驗物理研究,進而成為一名科學家,但當時的中國,現代物理學剛剛引進不久,對物理學領域的認識還很膚淺,從事物理學研究,尤其是實驗物理學的研究,當時還根本不具備研究的條件。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葉企孫決心投身於高等教育,為積貧積弱的中國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儘管葉企孫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但他口才並不佳,甚至還有些口吃,而其性格又沉默寡言且不善交際,這些都是從事教師職業的短板,但葉企孫最大的特點就是知人善任,因材施教,他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業之中,以期為國家和民族培養更多的物理學專業人才。

1924年,葉企孫應國立東南大學物理系主任胡剛復之邀,擔任國立東南大學物理系副教授,胡剛復是葉企孫哈佛大學學長,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而當時的國立東南大學也是中國最具現代意義的大學,但葉企孫在國立東南大學的任職時間卻並不長,只教了三個學期的課,儘管時間不長,卻是他對教育工作的初次嘗試,也由此奠定了他一生從事高等教育工作。

1925年5月,在清華學校校長曹雲祥倡導和主持下,清華成立了國學研究院和大學部,這也是清華大學的肇始,葉企孫於當年8月被曹雲祥招回母校擔任副教授,並開始籌建清華物理系。

1926年秋天,清華學校大學部物理系正式成立,葉企孫出任系主任,由葉企孫、薩本棟、周培源、任之恭等這些清華出身的學生,構成了早期清華物理系教師的核心。

他是中國最委屈的科學家和教育家,被稱為“大師之師”

葉企孫(前排左四)與清華物理系師生合影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接管清華學校,並任命羅家倫為校長,羅家倫力主成立國立清華大學,否則絕不赴任,1929年,清華大學成立理學院,葉企孫又出任理學院第一任院長。

葉企孫在清華的歲月可分為N個階段,早年的求學時期,清華任教時期、西南聯大時期,清華覆校時期,從1925年到清華任教,一直到1952年清華大學撤併物理系,葉企孫在清華物理系任教將近30年的時間。

葉企孫不但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理學院,而且對中國物理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國人耳熟能詳的楊振寧、李政道、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朱光亞、周光召、鄧稼先、陳省身等人都是他的學生,可謂是“教授中的教授”,也是“大師中的大師”。

他是中國最委屈的科學家和教育家,被稱為“大師之師”

左起:施嘉煬、潘光旦、陳岱孫、梅貽琦、吳有訓、馮友蘭、葉企孫

今年是葉企孫先生誕辰120週年,也是“清華學堂物理班”成立10週年,學堂班的人才培養理念是葉企孫先生的教育思想在新時代的繼承與發揚。將“清華學堂物理班”更名為“葉企孫班”,也是對葉企孫先生教育思想的一種傳承和紀念,畢竟這樣一位偉大的“大師之師”,不應當被世人忘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