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飛雪憶師尊,深情緬懷這位著名的女科學家!

何澤慧先生是“學術和道德的統一”這一科學傳統的踐行者。她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道德方面也堪稱楷模。

漫天飛雪憶師尊,深情緬懷這位著名的女科學家!

何澤慧先生晚年照

文 | 張煥喬

2015年11月22日的北京, 大雪紛飛。紀念鈾核“ 四分裂” 發現69週年暨《何澤慧傳》、《何澤慧文選與紀念文集》新書發佈會在清華大學理科樓鄭裕彤講堂舉行。150 多位何澤慧先生的同事、朋友、學生冒雪前來,深情緬懷這位著名的女科學家。

漫天飛雪憶師尊。我有幸在何澤慧先生身邊長期工作過,得先生之教誨,受益終生。

 1非凡家世育雛鳳

何澤慧1914年生於蘇州。父親何澄早年留學日本,是山西省第一個留日學生,後在孫中山先生的影響下加入同盟會,為同盟會最早的成員之一。他對子女的教育思想是:“科學、自由、平等、獨立”,要求子女“對技術要精細周到,對事物要明快通達,對人要忠厚寬大。”

母親王季山出自蘇州書香門第之開明家庭。何澤慧的外祖母王謝長達是清末婦女運動領袖,深受“科學治國”思想的影響,1906年創辦了著名的“振華女校”;大舅王季烈為清末民初物理學著作翻譯家,翻譯出版了中國第一本以物理學命名、具有大學水平的教科書,編著了中國第一本中學物理課本,主持編印了《物理學語彙》,為近代物理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三姨王季玉乃著名女教育家,留美歸國後繼承母志,出任振華女校校長,學校辦得十分出色。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物理學家何怡貞、醫學和婦產科專家王淑貞、作家楊絳、新聞學家彭子岡等人年少時都曾在此就讀,可謂人才輩出。

何澤慧於1920年進入振華女校,在該校學習了12年,從小學一直讀到高中畢業,德智體美、詩文書畫得到了全面發展,同時在理科和英文方面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求學路上赤子心

漫天飛雪憶師尊,深情緬懷這位著名的女科學家!

年輕時代的何澤慧先生

1932年,何澤慧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入校後,物理系主任和一些教授大約受了傳統偏見的影響,認為女生讀物理難以學有所成,動員她們轉系。從小生活在男女平等的家庭和力爭女權的振華女中的何澤慧先生認為,這不合理。她與其他女同學一起找老師們理論。老師說服不了她們,只好按“第一學期普通物理成績必需70分以上才可繼續讀物理”的規定處理此事。

他們這個班第一年有28名學生,其中女生8名,第二年剩下12名,第三、四年只有10名學生,女生僅剩3名——何澤慧、許孝慰和戴中扆(後參加革命,改名黃葳)。

20世紀30年代的清華大學物理系,名師雲集。除了薩本棟教授用自己編寫的中文教材講授普通物理外,其他專業課均為英文教材。給何澤慧所在的第八級授課最多的是趙忠堯先生,很多重要課程,如大學物理、光學、現代物理等,都由他講授,因此他對學生的影響較大;葉企孫教授講三、四年級的熱力學,氣體分子運動論和統計物理。他注重引導學生理解物理概念,並引用世界上最新的成果,有世界名校教授講課之作風;周培源教授講授力學,作為理論物理學家的他,以開放的胸懷鼓勵學生們向廣闊的實驗物理和應用物理方向發展,並勉勵學生們多讀課外參考書、多作獨立的思考和研究。1935年華北局勢緊張,周培源教授還有意增設了“彈道學”課程;吳有訓教授開設了《近代物理學》,他把國際最新物理學研究成果系統地引入大學課堂,在中國播下了核物理學的種子。他還倡導技術獨立,增強學生們自主發展科技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回國不久的任之恭老師講授無線電;霍秉權老師講授大氣物理學……

當時的清華大學仿照英美之“自由教育”,實行選課制和學分制,按院系編制分年課程表。四年級時做畢業論文,這是學生們理論聯繫實際極好的鍛鍊機會。任之恭教授指導何澤慧完成《實驗室用電流穩壓器》一文。

當時,穩壓器在市場上沒有現成商品,也無可用配件,需要自己動手製作。何澤慧上機床、拿銼刀、持焊槍、拆卸、裝配,無所不能。調試線路時,為了找出穩定的最佳數值,她多次調整,反覆實驗,終於選出了最佳設計方案,穩壓器實驗獲得成功。她的畢業論文得到了90分的高分,與錢三強的畢業論文並列第一。那時清華大學的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很高,眾人評價“堪比美國大學的碩士論文”。

何澤慧在清華求學期間(1932—1936年),正是“九·一八事變”之後、“七·七事變”之前,日軍步步緊逼、蠶食中國之時。1935年12月9日,為反對日本侵略者而策劃的華北五省“自治”運動,北平學生6000餘人舉行遊行示威,爆發了“一·二九運動”。何澤慧面對複雜艱難的時局,遵照父親和老師的教導“專心學習,好好讀書,用知識去強國,去戰勝敵人”。在校期間她雖然沒有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但並非麻木不仁,而是真正實踐著她在中學時期就提出的“靜默地想方法救國”。

1936年,在學校組織赴南京、上海做畢業考察的火車上,何澤慧目睹日本人和替日本人幹事的朝鮮人對中國人非常粗暴無禮,座位上堆滿了向中國推銷的日本人造絲,而不許中國人入座,只好在列車夾道里一直站到南京的悲憤情形。何澤慧先生後來說:“1936年的南方之行使我感受很深,這就是我留學為什麼選擇了彈道學的初衷。當時只有一個念頭——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

經過清華大學四年的學習,在眾多名師的教育和指點下,通過研寫畢業論文的歷煉,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薰陶下,何澤慧不僅在現代物理知識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激發了其自尊自強的民族精神,她的抗日愛國之心愈加強烈了。

漫天飛雪憶師尊,深情緬懷這位著名的女科學家!

清華大學物理系第八級畢業生留念(1936年)

前排左起:王大珩、戴中扆(黃葳)、許孝慰、何澤慧、鬱鍾正(于光遠);

後排左起:錢三強、楊鎮邦、陳亞倫、楊龍生、謝毓章

清華畢業前夕,學校幫助男同學聯繫就業,女同學則要靠自己張羅。何澤慧從山西同鄉處得知,閻錫山有一條規定:國立大學畢業的山西籍學生可獲出國留學3年的經費資助。她與父親商量後便與山西省取得聯繫。

當時德國的科學技術先進,中德兩國關係不錯,德國專家還曾任職中國政府兵工署,何澤慧的3位清華同窗楊鎮邦、陳亞倫、王大珩先後去了兵工署彈道研究所工作。“科學救國”之心促使何澤慧決定赴德國留學,她選擇了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實驗彈道學”專業。

曾在南京軍工署當過顧問的系主任克蘭茨教授起初並不接受何澤慧所選的志願。何澤慧對他說,“您可以遠赴中國出任我們軍工署顧問,幫助我們打擊日本侵略者,我為了同樣的目的,專程到德國來學習,您為什麼拒絕我呢?”克蘭茨教授覺得她言之有理,也很同情中國正在遭受日本入侵,便破例接收了何澤慧。這是該系第一次招收外國學生,也是彈道學專業第一次招收女學生。

1940年,何澤慧以論文《一種新的精確簡便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方法》獲得博士學位。此時“二戰”爆發,她已無法回國,只得進入柏林西門子公司弱電流實驗室工作。在那裡,何澤慧見到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西門子公司駐華主管拉貝先生。拉貝將他的日記和他蒐集的日軍暴行照片給何澤慧看,她成為拉貝這一歷史性義舉的見證人。慘絕人寰的照片使她義憤填膺、熱淚盈眶,更加堅定了一定要回國“報效祖國”的決心。

1943 年,帕邢教授介紹何澤慧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在博特教授(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指導下從事原子核物理的實驗研究。

3科研生涯齊比翼

1945年,何澤慧在研究正電子能譜時,用磁雲室觀測到有近似於S形的徑跡,她測量分析後發現這是正負電子彈性碰撞而不湮沒的稀有現象。1945年11月3日,英國Nature 雜誌評價“何博士的發現是一項科學珍聞”。

1946年春,何澤慧來到法國巴黎探望錢三強。4月8日,兩人在中國駐法大使館辦理了結婚手續,晚上舉辦了簡樸的婚宴。約里奧-居里夫婦雙雙出席,約里奧先生在婚宴上即席致辭祝賀。此後,何澤慧在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和居里實驗室從事核物理研究,與丈夫開始了共同的科研生涯。

漫天飛雪憶師尊,深情緬懷這位著名的女科學家!

(左)第一個四分裂的徑跡照片;(右)各夾角數值,L 徑跡長度在空氣中的等效值

1946年下半年,錢三強與何澤慧用核乳膠發現了鈾原子核在中子轟擊下發生的三分裂現象;1946年11月22日,何澤慧發現了第一個四分叉徑跡事例;隨後,又發現了第二個四分叉事例,即發現了概率更小的四分裂現象。約里奧-居里先生於1947 年春在巴黎召開的一次國際科學會議上宣佈了這項發現。錢三強、何澤慧夫婦的重大發現,揭示了新的裂變模式,提供了研究裂變斷點的新探針,為裂變動力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儘管在科研上取得了重要成就,錢三強與何澤慧沒有忘記出國學習的初衷,決定要回到祖國,和其他科學家一起,使原子核物理這門新興科學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1948年5月2日,他倆帶著不滿半歲的女兒動身回國,8月回到北平。彼時,清華大學欲聘錢三強擔任物理系教授,但因當時大學規定夫婦不能在同校任教而作罷。旋即,北平研究院原子學所聘用何澤慧出任研究員,聘錢三強兼任該所所長。

起初,研究所只有3人。為了置辦儀器,何澤慧與錢三強不辭辛苦,常常騎著自行車穿行在北平的大街小巷,舊貨攤點,還在天橋舊貨市場買回一臺舊車床,自己製作了一些簡單的儀器。

自1950年2月起,何澤慧指導並親自開展了原子核乳膠、威爾遜雲室和電子放大器的研製及重元素分離方法的研究。她領導的小組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開展核乳膠的研製工作,經過幾百次試驗,終於在1956年製成了主要性能達到英國伊爾福C-2 乳膠水平的核乳膠。這項工作獲得了1956年度中國科學院獎(自然科學部分,暨首次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57年進一步研製成功電子靈敏的核乳膠。

1955年1月,在毛澤東主席主持的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決定研製核武器。

1955年10月19日,錢三強團長率領“熱工實習團”赴蘇聯熱工研究所考察學習。11月4日,作為副團長之一的何澤慧第二批赴蘇。她負責在加速器及反應堆上進行核物理實驗研究,並親自在迴旋加速器上開展研究工作。

1956年9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前身)成立了中子物理研究室。其研究內容開始的涵蓋面較廣,由錢三強所長兼任室主任,何澤慧任副主任,後來部分專業分了出去,成立了另外幾個研究室。從1959年起,何澤慧擔任室主任,她領導建立了一個專業集中的中子物理研究室,培養出一支嚴謹踏實、能打硬仗的科研隊伍。

研究室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了研究工作:

一是建立了從熱中子(0.0253 eV) 到18 MeV 能區的中子源;

二是建立了全截面、彈性散射截面、非彈性散射截面、去彈截面、激發曲線、裂變產額、裂變截面、裂變動能分佈、平均裂變中子多重性及其分佈等中子微觀參數測量技術和中子宏觀參數測量方法;

三是建立了包括毫微秒快中子飛行時間譜儀在內的多種中子能譜測量方法;

四是建立了中子源強和單能中子注量率標準。

漫天飛雪憶師尊,深情緬懷這位著名的女科學家!

何澤慧先生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圖書館(1957年)

1958年7月,二機部成立九局,何澤慧兼任其中子點火委員會的委員,負責在原子能所組織點火中子源的研製。她作為中子物理室主任,負責組織完成了九局和21所交給的多項任務,為核武器研製提供了一系列關鍵核數據、測試設備及測試方法。同時,何澤慧也為九局和21所培養、輸送了多名科技骨幹及一批青年科技人才。

1965年2月13日,二機部劉西堯副部長將氘-鋰同位素反應截面測量的緊急任務下達給原子能研究所,即“35#任務”。要求在第二季度先提供一部分數據。何澤慧率領科技人員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出色並提前完成了氘-鋰核反應截面數據的系統測量,這對中國氫彈研製起到了重要作用。

35#任務完成沒多久,何澤慧被下放到河南安陽農村參加“四清”運動。1966年回所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錢三強、何澤慧被作為“反動學術權威”在全所遭到批判。在批判她的大會小會上,她從不違心承認對自己的不實批判之詞,有的只是無聲的反抗。那時,何澤慧的辦公室被造反派查抄,將她趕到樓梯過道的小隔間,每天負責拔草、掃地、刷廁所。接著,他們的家也被查抄,錢三強珍藏的幾十年積累的日記本也被“帶”走了。

1969年12月1日,何澤慧獲批到陝西合陽“五七幹校”與錢三強一起勞動。因為她身體比較“老弱”,受到組織照顧,只分配她做些看場、打鐘、看水等工作。她敲鐘,仍像對待科學實驗那樣,認真負責,分秒不差;她看場,不是坐著不動,而是不停地圍著場院走動,豬雞牛羊麻雀全都難以接近。

1970年3月下旬的一天,凌晨4、5 點鐘左右她早起到屋外,忽然在東北天空發現了一顆明亮美麗的彗星朝東北方向移動,彗尾拖向西南。她將此事告訴了錢三強,他們每天早起,跟蹤觀察了約2—3周。她憑著肉眼,利用北斗和仙女星座對這顆彗星定位,在臺歷上記下它的運動軌跡和一些計算判斷,後來證實這是與貝內特彗星吻合的。何澤慧的發現雖然比南非天文學家貝內特用天文望遠鏡的發現晚了3個多月,但她卻是通過肉眼實現觀測的。即使在幹校這樣的環境中,何澤慧依然不失科學家的本色。

1973年,原子能所一分為二,原子能所一部成立了高能物理研究所,何澤慧擔任副所長,分管宇宙線和圖書情報等部門,重點放在宇宙線方面。在她的支持下,高能所宇宙線研究室通過國內和國際合作,在西藏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山乳膠室。她倡議發展中國的高空科學氣球系統,為我國開展空間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實驗研究建立了必要的空間運載手段,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獨立研製和發放科學氣球的國家之一。高空氣球項目上馬時,她頂住了某些領導的壓力,確保該項目得以進行;當一些領導人指責高能所不應該搞天體物理時,何澤慧再度充當了“何(核)保護傘”,使剛剛起步的高能天體物理免於夭折。

漫天飛雪憶師尊,深情緬懷這位著名的女科學家!

錢三強、何澤慧夫婦在中關村(1986年)

1984年,何澤慧卸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職務,照理,她可以歇歇了。但是,對於一個熱愛科學、把終身獻給科學的人來說,是難以辦到的。正如同窗王大珩詩言:“春光明媚日初起,揹著書包上班去。尊詢大娘年幾許,九十高齡有童趣。”何先生心繫科研,退而不休,像往常一樣,天天堅持上班。

她做了一些科學史的考證工作,如裂變發現史,德國為什麼發現了裂變現象卻沒有造成核彈?她仍指導培養研究生,與中青年科研人員研討問題。作為學界前輩,她繼續關心著中國高能物理與核物理事業的發展。許多在外地舉辦的學術會議,何先生同年輕人一起坐長途臥鋪汽車,不辭長途跋涉的辛勞。蒞會發言,獎掖後學,給予年輕一代極大的鼓勵。

4言傳身教勉後學

1956年秋,我從北京大學核物理專業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有幸進入錢三強、何澤慧先生領導的中子物理研究室,當時在戴傳曾先生研究組參加建立中子晶體譜儀的工作,並著手中子截面測量方面的儲備。一開始何先生便提醒我,除了準備中子截面測量外,還要及早學習中子衍射方面的知識,為中子晶體譜儀的進一步發展早做準備,使我在組裡較早開始了這方面的學習。1958 年9 月,何澤慧先生作為我們的室主任,通知我去蘇聯實習。我到了莫斯科庫爾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由於是從國內“大躍進”形勢下出來的,一時不適應蘇聯正常的研究環境,頭腦還在“發熱”中,不到3個月便寫信給何先生,要求回國繼續參加獻禮活動。非常感謝何先生及時給我回信,明確指出要注意學習人家積累的科學研究方法和先進經驗,並告誡這些正是我所欠缺的。何先生的忠告使我冷靜下來,不僅安心努力工作,也更有意識的學習對方的思路、方法和特長,“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從中獲得不少收益。

1960年秋,為了適應國家研製核武器的需要,錢三強所長知道我在蘇聯參加過中子裂變截面的測量,決定將我從中子衍射組調到裂變物理組,在何澤慧先生領導下開展工作。何先生常常鼓勵我們年青人,要相信自己,多動腦筋,不要迷信外國人,走自己的路,要在現實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想辦法做出高水平的工作。她的言傳身教,使我更加明白做科學工作“貴在創新”的道理。1961年下達測量238U裂變譜中子平均裂變截面的任務,當時中子物理研究室初建,中子源強度標定工作剛剛開始,中子通量測量技術還未開展,正是在何先生領導下,我們想出用熱中子平均裂變中子數來代替中子通量的測量,確立了一個好的方案。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製備一塊約12×58cm2 大面積的均勻鈾樣品,這是一個難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想先調研不同制靶方法的文獻,進行比較。當時找到一篇用電化置換法制備鈾樣品的德文文章,那時我不懂德文,硬著頭皮去請教何先生,她從頭到尾詳細講解了這篇文章,最後還告誡我,“以後你要先自己閱讀,把看不懂的地方記下來,再來找我,這樣會使你印象深刻”。使我再次懂得做科學研究工作一定要自我鍛鍊,下苦功夫。這次總算用電化置換法制成3塊樣品,順利完成測量任務。那時組裡經常有學術報告,何先生都來參加,有時還請理論家一起來討論,幫助年輕人儘快成長。

漫天飛雪憶師尊,深情緬懷這位著名的女科學家!

作者與何澤慧先生合影(2002年)

何澤慧先生是原子能所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建室後的大發展期,室裡科技人員逐漸增多,而且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對研究工作和中子物理都不熟悉,當時又經歷“大躍進”的影響,年輕人工作熱情很高,有些人想趕快出成績,出現急於求成的傾向。

針對這種情況,何先生組織大家學習蘇聯科學家巴甫洛夫寫給青年科學工作者的一封信,她又與陸祖蔭先生一起翻譯了德國科學家波特的《對青年物理學家的忠告》一文,發表在《原子能科學技術》上,推薦給大家閱讀,從中受到教益。引導青年科學工作者沉下心來,做好調研,細心工作,做好記錄,抓住新奇,認真總結,寫出文章。

60年代初,何先生主持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室科技人員考試,事前沒有通知,由室裡出題,由組長組織在同一時間考試。何先生此舉並不是想為難誰,而是想了解大家的真實水平。

考題由一般內容到新文獻工作,比如推導二體碰撞的能量公式到綜述當時文獻上測定自由中子半衰期的方法和結果等。這種突擊考試能夠反映出一個人掌握科學知識的深淺,真實體現科技工作者水平的層次。考試結果的確說明問題,當時流傳的幾位能人並沒有取得好成績,反映出年輕人掌握知識不牢固和不全面。

這次考試成績不張榜,不入檔,不與職位晉升掛鉤。將成績告知本人,使自己明白自身的不足,各自制定今後的學習計劃,室裡和組裡也增加了學術活動,開展互教互學,共同提高,幾年下來,成效顯著,年輕人進步很快。可見何先生為培養年輕一代的盡心竭力。

何澤慧先生曾多次談起,“1957年日本學者到中科院物理所參觀,那時日本人還不會做核乳膠,我們告訴其製作方法,後來他們學會並超過了我們,2002年日本用自制的乳膠在美國費米實驗室的加速器上發現τ 中微子。”為什麼我們沒有做上去?這是何先生心裡的一大憾事。

到了90年代,她得知原子能院核乳膠組難以生存,曾多次與孫漢城和我談起她的意見,要我們轉陳領導。當她獲悉山西師範大學劉福虎教授和張東海教授都在用核乳膠做高能實驗時,她便與孫漢城商量,委託孫漢城向原子能院領導報告,要求將核乳膠工作轉至山西師大,後來得到了原子能院同意。

2004 年6 月7日,何澤慧先生親自帶隊,指定孫漢城、郭仕倫、鄭文芑和我隨同前往山西師大做最後考察,90高齡的何先生與大家一起乘坐硬臥夜車趕赴臨汾,吃過早餐,馬上在師大現代物理研究所2樓實驗室與師生們見面,討論核乳膠轉移研製事項,她問起乳膠實驗室放在那裡?張東海告知在6樓。何先生二話沒說,要上6樓去看實驗室,樓裡沒有電梯,大家怕她太累,勸她不要去,她說我來幹什麼的!結果她走上6樓,仔細查看了實驗室環境,這才放心。當天下午她又在旅館與師大老師一起詳細討論,決定由鄭文芑駐守師大一段時間,教會他們製作出核乳膠。何先生看事情都辦妥了,便乘坐當晚的硬臥回到了北京。這就是我們的何澤慧先生,怎能不令人欽佩!

5風姿高雅永流傳

錢三強先生曾說,“科學界好的傳統應是學術和道德的統一”。何澤慧先生是這一科學傳統的踐行者。她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道德方面也堪稱楷模。

她熱愛祖國:平時不接受媒體採訪的她,當得知日本有人不承認“南京大屠殺”時,她挺身而出在記者招待會上證實她讀過《拉貝日記》。她留學德國學習彈道學,就是為了“抗日”;她投身國防科研,就是為了“強國”。

她一身正氣:堅持男女平等,為此,在其全國政協委員提案中對男女退休年齡不一樣的規定提出意見;她看準的研究方向,如高能天體物理、高空氣球等等,不管別人如何,該堅持的她便堅持到底。

她淡泊名利:無論在原子能所還是在高能所,她指導的研究工作,經她修改過的論文,不計其數,但她從不署名;她是中國核物理界的象徵性人物,也是女科學家的傑出代表,然而她始終謙虛低調,質樸無華,很少接觸媒體,更不願意被拔高宣傳。

她愛才惜才:敢於破格提拔人才,有人受了委屈,她會挺身而出,打抱不平。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她都十分節儉:用舊牙刷柄自刻印章,用剩餘的皮料自制錢包,用穿糖葫蘆的竹棍自制掏耳勺……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對科研工作作出評價時,何澤慧先生主張,成績要用所花的錢來除一下。

何澤慧先生具有敏銳的科學洞察力,工作細緻、耐心,在科學實驗中從不放過任何一點異常跡象的探索精神,以及對新現象作出正確分析的本領高於常人。她經常告誡和鞭策我們:“立足常規,著眼新奇”,要求我們在腳踏實地中做出創新水平的工作。

在接受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採訪時,主持人問她是怎樣實現那些“著名發現”的,何先生淡然一笑平靜作答,“只要細心工作,總是有發現的”。

2006年,92歲高齡的老人欣然提筆為振華女校百年校慶寫下了“愛國奮進”,這四個字也正是錢三強、何澤慧夫婦畢生之寫照!

 後記

我大學畢業時年22歲,有幸進入何澤慧先生領導的中子物理研究室,之後伴隨研究機構的變化,一直跟隨何先生學習和工作了17年,那些難忘的歲月留給我太多珍貴的記憶。作為親歷者,何其有幸!

世上走得最快的便是時間,轉眼我也從青年步入暮年。今日訴諸筆端的雖然只是浮光掠影,但我想,何澤慧先生那一輩人所代表的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們的事蹟和貢獻早已深入人心,載入史冊,永遠定格在真正懂得他們價值的人們的心中!

謹以此文,獻給各個歷史時期奮鬥和奉獻在科研戰線上的中國女科學家們!

原載《物理》雜誌2016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