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社交能力培養攻略——致所有家長(1)

說起社交能力,可能上一輩的父母都不覺得它很重要。

甚至有些父母,都並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太過social。

他們會說,只要成績好、人品好就夠了,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過於圓滑。

而那些經商的父母,倒是很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視野和交際技能。

他們帶孩子進出各種社交場合,培養孩子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的能力,而這些孩子,如果本身也對社交感興趣,大多也都會成為那種能言善辯、巧舌如簧,還會成為接大任而面不改色的人。

也許,過去只需要有好成績,機會便會找上門來。

可是,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語。

即便孩子手握名校文憑,也照樣需要去提高面試技巧,想辦法獲得面試官的芳心。

那麼,有的家長可能會想了,既然社交能力對大學畢業找工作更有用,那我從孩子進入高中或大學時候,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就行了?

這樣一來,即提高了學習成績又培養了社交能力,似乎就兩不誤了。

然而,接下來的這個國外研究例子就告訴你,孩子在幼兒園時期的社交能力,其實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成年以後的發展。

幼兒園時的社交能力,足以決定一生成就

這個研究來自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杜克大學,論文發表於2015年,不過研究中的實驗起始於1991年。

實驗對象,是800名1991年時的幼兒園孩子,研究者通過孩子們在社交方面的行為表現,比如是否能自主解決同齡人之間的問題,是否傾聽他人,是否能換位思考,是否分享物品,是否與他人合作,是否幫助他人等,為他們進行了綜合評分。

在接下來的20年內,研究者繼續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調查,並記錄他們積極或消極方向的發展,比如是否高中畢業、進入大學,是否獲得全職工作,以及是否有犯罪記錄、吸毒問題等。

一直到孩子們進入25歲。

最後的結果發現,在幼兒園時期就更喜歡分享、幫助和合作的孩子,在20年後,更容易獲得更高的學歷、更好的全職工作和更少的犯罪記錄。

而相反,缺乏這些能力的孩子,則更可能在25歲時,面對更多消極境況。

孩子社交能力培養攻略——致所有家長(1)

看到這些結果,那些還認為社交能力不重要,或者想等孩子長大再考慮培養社交能力的家長,是否有些意想不到?

其實,這個研究就是告訴我們,社交能力、情感處理能力,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從小都是可以學習和提高的。

在美國,很多學校都已經開始進行系統的社交能力培訓,而結果也證明,在幼兒園之前和之後,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並由家長記錄、監督孩子的行為,對於孩子發展,是很有用的。

所以接下來咱們就來說說,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家長可以如何加強他們的社交能力。

給所有家長的社交能力培養攻略

學齡前(6歲以前)

培養重任在家長,而不是孩子的同齡人

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社交能力,主要需要通過與同齡人玩耍獲得,而家長單方面培養,效果不會很大。

這個認知,其實只正確了一半。

先說一個可以反駁此誤區的結論。

斯坦福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發現,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如果他們和同齡人度過的時間,超過與成年人一起的時間,比如過早送到日託班的孩子,那麼這類孩子社交能力發展,就很容易受到阻礙。

而這種阻礙帶來的社交問題,就包括語言退化、隨意發脾氣、拒絕合作、攻擊性行為,以及行事魯莽、故意破壞他人物品和隨意打架。

孩子社交能力培養攻略——致所有家長(1)

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原因之一在於,與成年人相處時間不夠的孩子,比如嬰兒期就進入日託班的孩子,他們白天大多受到忙碌的工作人員看管,而這些人員缺乏敏感、經常更換,並沒有一個關係親密、情感穩定的成年人照料。

而這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一個針對110名學齡前兒童的研究就發現,有穩定依戀關係的孩子,他們體內的皮質醇是穩定且健康的,也就是說,他們的情緒穩定、沒有緊張。

而過早進入日託班的孩子,他們在一天之內的皮質醇分泌水平,就是升高的。

所以,缺乏與親密關係的成年人足夠互動,孩子會緊張不安、缺乏安全感。而那些受到父母或祖父母、保姆長期固定照料的孩子,就很容易發展出穩定的依戀關係。

而研究也證明,有穩定依戀關係的孩子,尤其是照料者對孩子需求敏感、充滿溫暖,並理解孩子的情感變化的情況下, 孩子同理心、自控力更強,社交行為也更加積極。

原因之二就在於,學齡前兒童需要學會自控力、同理心、同情心、耐心、禮儀,以及面對社交問題時積極向上的態度。而學齡前兒童的同齡人,都屬於衝動、缺乏同理心,且易怒、情緒化、缺乏社交技巧,很難照顧他人情緒的小孩子。

所以這些能力,孩子是無法從與同齡人玩耍的過程中習得的。

而且,孩子會從對彼此的模仿中,學到好習慣和壞習慣,如果缺乏成年人的隨時引導,孩子很容易從同齡人那裡學到壞習慣,而他們並不能判斷孰好孰壞。

所以,以上兩個原因都表明,對於學齡前的小孩子來說,同齡人並非最佳的社交能力練習者。相反,父母才能夠給孩子更高質量的社交能力指導。

在這一點上,父母的作用在於:

1、理解孩子不同情緒的起因和後果;

2、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3、理解他人的情緒;

4、瞭解孩子的正常發展階段;

5、用語言準確描述情緒;

6、管理他們自己的情緒;

7、預想到不同社交行為的長期結果。

孩子社交能力培養攻略——致所有家長(1)

因此,孩子越小,父母就越應該在保證孩子與同齡人玩耍的基礎上,引導和觀察孩子的社交,並在發現問題時及時修正,並與孩子維持親密、穩定、有愛的親子關係。

而如果父母無法長期親自照料幼兒,那麼交給祖父母、保姆也是尚可的。只不過,照料人不應頻繁更換,並且應該充滿關愛、回應積極,與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

與孩子聊聊情緒

情感能力,是學齡前兒童很重要的社交能力。

孩子越能理解不同情感的內涵,他們就能在同齡人中受到歡迎。

家長可以經常與孩子聊聊他們的情緒、感覺,並試圖分析孩子不同情緒的起因,比如“當媽媽注意力不在我身上的時候,我感覺很沮喪”。然後,再告訴孩子,憤怒、沮喪的時候,可以如何管理情緒。

有研究表明,經常與孩子聊情感的家長,孩子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憤怒和失望。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更加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呢?

家長可以訓練孩子理解情感、解讀情緒。

因為擁有更強的情緒識別能力,孩子就能更加及時體察到別人的情緒狀態,並給予正確、適當的回應,從而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如果孩子還不識字,家長可以準備一些代表不同情緒的圖案貼紙,讓孩子描述這些表情到底是喜是憂,並與孩子進行頭腦風暴,討論在何種情境下,一個人會憤怒、傷心、失望、高興。

然後,再延伸到孩子自己的生活經歷,詢問當孩子出現這些情緒時,他會如何處理。

而如果孩子已經開始認字,家長可以與孩子玩紙條遊戲。在紙條上寫下各種代表情緒的詞語,讓孩子抽出一張紙條,並表演上面的詞語。

對於可以認字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帶孩子玩配對遊戲。也就是說,將寫著情緒詞語的紙條,與畫著情緒圖案的貼紙混合在一起,讓孩子將兩者進行配對。

長此以往,孩子識別情緒、解讀表情的能力,會持續有所提高。

(未完)

後續,請看《孩子社交能力培養攻略——致所有家長(2)》

(本文素材、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