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樣沒有底線的“愛”,其實我並不需要

哭鬧和生氣通常是孩子作為一種要父母妥協的武器。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的愛,選擇了忍讓和滿足,殊不知,這樣的忍讓和滿足,孩子也被慢慢的被推向了自私自利的邊緣。

孩子:這樣沒有底線的“愛”,其實我並不需要

最近有這麼一則新聞:

一位月薪3500元的農民工爸爸,給自己的兒子買了一套100多平米的結婚房子,每月還替兒子還按揭貸款2000多,多年以來爸爸都沒有笑過。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付出沒有底線,索取變本加厲?

這哪是養育後代,活脫脫的把自己熬成了新時代的“奴隸”!

愛應該是給予,而不是索取。

而現在太多的孩子把愛理解成了索取,愛我就應該給我所需,滿足我的一切要求!

近日,在馬來西亞的一家商場內,一位媽媽當眾對女兒下跪,哭訴因家中經濟不好,求女兒別買蘋果iPhone手機,卻遭女兒當眾斥責。

孩子索取父母的愛,而且認為理所應當。

這樣,孩子看到別人的待遇比自己好時,就會生怨。

當他生活、工作甚至結婚以後不如意時,他都會怨到父母身上。

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式的自由,又要中國式的寵愛,卻沒有美國孩子的獨立,又失去了中國傳統的孝道,這些孩子的索取太過隨意和天經地義,甚至理直氣壯。

有人說這是活生生的現實,但又是血淋淋的教訓,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孩子:這樣沒有底線的“愛”,其實我並不需要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現在的孩子一直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優越環境裡,可以說是要什麼有什麼,孩子也就沒什麼機會去了解父母勞作的辛苦,沒有機會感受父母提供的幸福生活多麼來之不易。

但是,說句扎心的話,孩子的這些冷漠、涼薄是怎麼來的呢,也許正是你們一天一天培養出來的啊!

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講“你只管好好學習,家裡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其實,有時孩子看到父母太忙太累,想伸手幫忙,卻會被父母攔回去。

於是慢慢地即使看到父母忙得不可開交,孩子也覺得反正去幫忙也會被父母攔回去,還不如做一個旁觀者,最終在親子關係中形成了只管享受,不需要承擔和付出的邏輯便再正常不過。

等到他長大了,父母想要去管他,想要去關心、去體諒、想要他們感恩時,這時他們的字典裡也就沒有這些詞條了,當然也就給不出你想要的和正確的回應了。

有時孩子甚至還會把父母的關心看作是一種束縛,渴望掙脫。

例子:

一同事的兒子在國外念大學,暑期回國,給同學們、朋友們都帶了禮物,唯獨同事心心念唸的保溫杯,被以“個頭太大,裝不下為由”沒帶回來。

孩子到家的第二天就跟女朋友出去旅行了,假期結束的前一週才回家,陪他們吃了兩次飯,其餘時間都在自己的房間裡,要麼玩遊戲,要麼打電話,基本無交流,然後就啟程了。

從機場回來的路上,同事告訴我們她心裡“拔涼拔涼的”。

做父母的一定覺得自己的愛沒有得到珍惜和回報,抱怨孩子不體諒自己、不懂得感恩。

可你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之前你有告訴過他需要感恩嗎?

從小有教過他需要怎麼去關愛親人嗎?

很顯然沒有,所以他當然也不會。

孩子:這樣沒有底線的“愛”,其實我並不需要

曾以看過一位媽媽分享的“感恩教育經驗”:

“孩子在做功課,她就在旁邊擦地,並不時停下來敲敲自己的背,表現出很痛苦樣子。

孩子站起來說,媽媽我來吧。

這時她就會說,不用,只要你聽話、好好學習,媽媽累點沒關係,因為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這樣的“言傳身教”之下,孩子開始乖乖地聽話,不再出去玩,東西也不買了,寫作業也不用你吼了……但這是因為感恩嗎?

這是內疚,因為你的那些話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父母辛苦的根源、是累贅負擔,沒有我,也許他們會生活得更好。”

明明想讓孩子學會感恩,卻讓他們倍感內疚,這是教育孩子感恩時最容易踩的“雷”。

其實要區分是感恩還是內疚,看孩子當時的表情就知道了。

心懷感恩是快樂的、輕鬆的平和幸福的體驗,出於感恩而做某件事時,臉上應該是微笑、感動、愛的表情。

而孩子內疚時就會表現的緊張、難過,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甚至會被動地去做一些取悅和想要去報答家長的事情來,他們希望能自己做的這些事能讓父母開心,從而能被原諒或接受他們。

孩子:這樣沒有底線的“愛”,其實我並不需要

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而這樣的給予並不是一味的容忍,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需要有策略,有底線,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會拒絕。

比如,不能看見一個想要的東西就買,不能明明可以自己穿衣吃飯,卻還要家長來幫助。

這時家長們一定要告訴他:爸爸媽媽拒絕你,並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好,或是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只是因為這個要求是錯誤的是不合理的。

即便是合理的要求,如果在家長們不方便的情況下,也是可以拒絕的。

千萬不要以為越滿足孩子的要求,他們就能夠懂得感恩。

因為不讓孩子品嚐飢餓,他們就不知道食物的價值;

因為不讓孩子品嚐寒冷,他們就不知道溫暖的可貴;

因為不讓孩子品嚐挫敗,他們就不知道成功的艱難。

有滿足有拒絕,才能讓孩子知道規則,才會使孩子更感謝父母的付出,更會去學習對別人付出。

那些無條件、無原則為孩子打理一切的父母,請學會少愛一點點,多尊重一點孩子的獨立性,讓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管理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生活,去體會付出之後收穫時的樂趣,這樣他們才能心懷感激。

最後,當孩子被正確的、恰到好處地愛著時,便會內心純淨,知道珍惜別人的付出,並給予對方同樣的愛作以回報而心生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