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當時執政者應該不至於都對濫發紙幣的後果一無所知吧,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幹?

老夫八牛


蔣介石也好,各省獨裁軍閥也好,都是把濫發紙幣當成了斂財手段。

國民黨濫發貨幣有多誇張,我們舉一個例子:同樣面額的錢,在七七事變之前可以買一頭牛;而等到1949年下半年,只能買一盒火柴。

也是因此,民國詩人袁水拍寫了首打油詩,諷刺國民黨濫發紙幣:

走進茅房去拉屎,忽然忘記帶草紙。袋裡掏出百元鈔,擦擦屁股滿合適。

據說,當時的國民政府看百姓拿著成筐的紙幣買東西不方便,在1949年打算髮行面額為“6億圓”的紙幣!而當時的全國人口才四億多人。

國民政府為何這麼幹?

國民政府濫發紙幣是在全面抗戰以後,當時,蔣介石政府財政赤字嚴重。蔣介石為了斂財,解決財政赤字問題,才大量發行紙幣的。而發行紙幣的高峰是在內戰時,在1947年,國民黨發行的法幣已經進入崩潰階段。

到1948年8月19日,法幣發行額累計為663694.6億元

他這麼做的目的,簡單地說,就是稀釋民間財富,用這些財富來打仗!舉個例子:本來每人有100元,那麼社會財富就會按照每人100元分別積累在個人手中。此時,蔣介石突然多發行了很多錢幣,新幣發行額夠每人再分100元。那麼,就等於老百姓手裡的錢只“值”以前的50%!消失的50%財富被蔣介石拿走打仗了!

不過,蔣介石也很為民著想。

紙幣不值錢,老百姓買盒火柴都要拿一筐錢幣,實在是不方便。於是,1948年8月,蔣介石本著為人民著想的態度,發行新幣“金圓券”:舊法幣300萬元換1元金圓券。

不過,10個月後,金圓券的發行量也趕上以前的法幣了,發行面額679459億元。金圓券也崩潰了。拿來當廁紙的話,比買廁紙更合適。

蔣介石是不會為百姓著想的,他為了打仗,什麼斂財手段都敢用。而上層資本家是囤積美元和金銀的,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所以,國民政府對於濫發紙幣一事並不在意。反而把它當做斂財的主要手段。

當然,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呵呵呵。

為什麼明明知道瀾發貨幣的危害,但是這些軍閥還是要不停的,甚至是瘋了一樣的印刷紙幣呢?

其實道理非常的簡單,因為瀾發貨幣這塊蛋糕,實在是太好吃了。所以明知道它是有毒的,也要繼續吃下去!

做個實驗好了,如果把鑄幣權給你。引來的錢都歸你,你會怎麼做?繼續努力賺一天一百塊錢的工資?

可能你想想算了吧。雖然印錢是不好的,但是反正市場上的錢那麼多,也不差你這一點錢。你可能想,剋制一點,每天印個100塊。這根本就沒有感覺。

可是100太少了。

然後你就會想,現在的社會,每個月起碼要1萬塊,才能算是過上正常的生活。那你可能就會印個一萬。

可是你印了一萬以後就會想,我這一萬塊我啥用?不能買房,不能買車。

你想你既然都有鑄幣權了,想不想換個車子,想不想好點的房子?那首付一百萬要不要?

買了這麼好的房子車子,基礎設施齊全了,那身上要不要有一些現金儲備,來做不時之需?印個一千萬怎麼樣?

然後你可能發現你現在根本做不了原來的工作了。因為原來可能你能力低下,品格下賤,老闆根本不拿正眼看你,同事根本不理會你。可是現在你發達了,你有了鑄幣權。那你怎麼辦?原來一個月幾十萬,一百萬的公司和工作還能配的上你的身份嗎?要不開個大一點的公司玩玩?震懾一下你原來的老闆和同事?來個小一點的目標?比如註冊個一個億的公司?要是賺了創造出一個億的價值,那你以前挖的坑不就填平了嗎?

然後上手了,你才就發現你根本什麼都不懂,沒有技術,不懂經營,不會管理,不懂理財。但是沒關係。你會印錢神術啊!

一個億太少了,到處都是大公司。可能一個億根本就沒有人看得起,做事處處不方便。(其實是因為你籍籍無名,能力還是那麼差,做事更是一點頭緒都沒有,跟著你這老闆一點的前途都沒有,公司遲早倒閉。)那麼要幹就搞個大的,就來他個一百億!

反正也不是你自己的錢。這下還有人敢看不起你嗎?

然後你就會發現,你多了很多敬佩你的人。他們和你稱兄道弟,叫你王總,周總,或者朱總!他們對你歌功頌德,各種好聽的,還給你推薦各種賺錢的項目,向你借錢。

而你剛好需要賺錢項目,一百億,一千億,甚至幾千億。你想的很好。這項目的錢越大越好,到時候對方要還你的利息就越高!你就賺的越多。當然反正這錢也不是你的,你借出去也不會心疼。要是賺了那就當是白撿的。

結果對方一個到期了直接跟你說,你的項目有問題,你怎麼能借這麼多錢給我。你明知道我還不起,還借這麼多錢給我,這不是害我嗎?你到底是什麼意思?你要麼繼續借錢給我,不然我以前的錢就不還了!

另一個說,我們借錢的那個經理走了。我不知道。你怎麼辦?

你虧了這麼多錢,你會心痛嗎?你會難過嗎?你會惱火嗎?

心痛,難過,惱火以後又怎麼樣?又不是你的錢。是你用印刷術從老百姓口袋裡掏出來的錢。

所以你難過完了以後,你繼續印錢。

同樣的,你現在這麼有錢。那麼你親戚朋友要不要給他們錢?反正你就是把錢印出來,但不需要你買單,是老百姓買單。你反而可以白吃白喝許下的願望都可以實現,想要什麼就要什麼,就好像阿拉丁神燈一樣,你能控制的住你自己?

所以印錢就是一種搶劫,而且是合法有證的搶劫。你越是印錢,社會上的財富就越少。而你的錢就越多。

別人農民可能辛辛苦苦勞作一年,收入也才三四萬,可是你印一下白紙,一天就能收入過萬億!

所以有些狗屁的經濟學家說我們印錢是因為發展,社會上缺錢。

呵呵,無恥!

勞動者通過勞動生產獲得的收入是有限的,是過時的。而他印錢的能力是無限的。

以無限的印錢能力去稀釋有限的生產能力,勞動者的手裡的財富只會越來越少,越來越“缺錢”,因為都被轉移到印錢者的手裡去了。他越是印錢,勞動者手上的收入就越是不值錢!

所以老百姓對他們的怨恨也原來越深,越來越重!一開始他還能說是為了抗日,後來又說要內戰!再後來,可能他說要建設國家,造橋。

總之印錢,好處歸你,害處都是給老百姓。這麼爽的事情,你想想那些軍閥能忍得住嗎?

所以印錢術說到底根本就沒有那麼神奇,就是把全國的錢都看成一個大口袋,而你通過注水的方式,不停的往外撈錢。

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東西。總有一天,國家的生產者會經不起不斷地掠奪,經濟徹底的奔潰。那個時候洪水滔天,這些軍閥就全都被放逐,被人趕下臺了。


繁花若雪202


法幣點香菸,金圓券擦屁股(國府在大陸失敗系列之二)


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皇朝都是被無法生存的人民推翻的!老百姓不管你是什麼皇帝什麼君主,只要他們無法生活,始終會起來跟你鬥一鬥。明末的明軍為什麼一再大破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卻像割韭菜一樣,消滅了1萬又出現10萬,消滅10萬又出現50萬。最終明軍一敗塗地,連首都北京也被攻陷了。這就是因為無法生活的老百姓太多,他們見橫豎是死,還不如起來拼命。

其實內戰時期的國府的經濟政策到了最後也就是跟崇禎皇帝一樣。老百姓被搞得幾乎活不下去,很多人停止了對政府的支持,甚至還有的人直接倒向了中共一方。

這裡就要說說國府的通貨膨脹了。

老薩對經濟是外行人,懂得僅僅限於大學的經濟課。不過老薩知道對於一個國家處於全國性戰爭來說,通貨膨脹,貨幣大量貶值等等幾乎是必然現象。為什麼呢?

因為戰爭對經濟破壞極大,政府由於缺乏大量的物資供給戰爭,導致出現收入和支出嚴重的不均衡。那麼,為了消除支出太多,收入太少的巨大差額,一般政府就只能通過發行大量貨幣形式。

比如政府1月份的軍費應該是1億,但實際各方面收上的錢款只有5000萬,剩下5000萬從哪兒來?軍隊要打仗,士兵要吃飯,沒有錢就要完蛋。政府只能靠新發行5000萬的貨幣加以彌補。

這種行為如果偶爾一次兩次還好,哪怕用個十次八次也上算勉強,頂多形成物價稍微上漲,短時間內不容易看出影響。事後用相應的經濟手段進行調控,用不了多久就會恢復正常。國府敗退到臺灣也曾經有過相當恐怖的通貨膨脹,由於已經沒有戰爭,很快就穩定了局面。

但如果政府長期這樣做,把它當做彌補財政赤字的一個常規手段,就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導致經濟的嚴重受損甚至崩潰。

比如實際毛巾市場的所有的1000萬條毛巾的總價格為1000萬元法幣,算起來每條毛巾值1塊錢。

但政府在毛巾市場大肆發行貨幣,導致所有毛巾市場總的流通法幣數量變成了1億元。那麼實際每條毛巾的價格就變成了10元,等於價格上漲了10倍。

內戰時期國府的通貨膨脹有著各種因素,其最根本的在於戰爭對於經濟的巨大破壞。

抗戰期間國府已經有了巨大的通貨膨脹,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政府收入百分之九十來自於關稅,日軍佔領中國沿海以後,關稅就等於沒有了,財政收入一下子減少了一大半。而政府的開支卻並沒有任何減少,由於戰事激烈,甚至軍費每年還大幅度增加。

當時政府依靠西北和西南這些偏僻貧窮的省份,來供養一支數百萬的大軍和數千萬的難民隊伍,根本是不可能的。

而當時國府因為建國以後長達20多年的戰亂,剛剛統一全國沒有多久,尚沒有一個健全的財政經濟制度(法幣制度935年剛剛建立,還受到當時各方軍閥的抵制)。

國府在抗戰期間因為入不敷出,財政極度困難,又沒有其他辦法彌補財政上的巨大缺額,加上沒有成熟的財政經濟制度給予緩解,只能依靠大量發行貨幣來割肉補瘡。最終的結果就是物價飛速上漲,經濟全面崩潰,老百姓生活極為困難。

1937年抗戰爆發前,國府紙幣-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5億元,到抗戰勝利的時候,法幣發行額已達5000億元,導致經濟幾乎崩潰。換句話說,戰前1塊錢可以買到的東西,抗戰結束是就要300多元才可以買到。

而抗戰時期雖然通貨膨脹明顯,好在人民對勝利普遍還是有信心的,加上英美等列強多少給了一些幫助,最終國府經濟還算沒有崩潰,法幣也在戰後蹣跚的穩定下來。

---------------1945年,上海一市民把一麻袋的鈔票放到人力車上

隨著抗戰勝利,國府經濟情況有了相當的好轉,不但收復了大量的失地(接受日偽財產摺合10萬億元),財政收入上大為增加(有600萬盎司的庫存黃金和9億美元外匯儲備),更得到美國一部分剩餘物資的支援(約有20億美元),這些就相當於當時法幣發行額的20倍(當然淪陷區當時還沒有法幣在使用,必須發行大量新的貨幣)。

更重要的是,當時由於國民對國家的前景看好,人心安定,物價立即大幅度下跌!

這本來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只要保持當時的情況,用不了一兩年經濟就會進行良性循環,老百姓的生活也會恢復正常。

可惜好景不長,幾乎抗戰剛剛結束內戰就爆發,經濟情況也急劇惡化。

抗戰雖然艱難,老百姓認為日本和以美蘇為首的盟國作戰,是必敗無疑的,所以普遍對抗戰勝利有決定,對政府也是支持的。但內戰中由於國軍連戰連敗,甚至可以說鮮有勝仗,老百姓普遍對勝利已經沒有什麼希望。加上此時美國人又袖手旁觀,一毛不拔,還將去要求援助的宋美齡一頓羞辱。戰爭中,國府控制的大片相對富裕的地區被解放軍攻陷,物資更為短缺。這些都更導致了只能通過發行法幣來彌補鉅額赤字,最終造成經濟完全崩潰,老百姓活不下。

在經濟情況還算好的1946年,當時的財政部長俞鴻鈞就坦言,從1月到5月……稅收僅有2億5000元,約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鉅額的財政赤字,由發行貨幣補足。

通貨膨脹有個特點,就是一旦形成惡行膨脹,就立即成為一種非人力能夠控制的力量。伴隨著通貨流通速率的加快,物價上漲的速度會幾倍甚至幾十倍於紙幣發行速度,發行與物價賽跑,循環相因,最後,貨幣制度與國民經濟必將一起走向崩潰,任何人採用任何手段都無法在短期內將其扭轉!

1948年中旬之前還算勉強可以支持,由於國軍在全國戰場還沒全線潰敗,經濟問題雖然嚴重,軍隊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物資尚能滿腔維持,經濟還沒有到崩潰的地步。

到了1948年下旬由於三大戰役先後慘敗,中國的東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淪陷,此時國府經濟已經基本處於無可救藥的地步。

1948年,國府的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這是什麼概念?就等於戰前1毛錢一根的冰棍,在1948年底要賣349萬元一根。

上海的白米價每石(156市斤)在抗戰勝利的1945年9月的價格為法幣3725元,到了1949年變為金圓券1億7500萬元。如果加上金圓券和法幣的兌換率的1比300來算,實際等於1石米賣500億法幣,這個數字足以讓任何經濟學家嚇得瞠目結舌,不知所措!

通貨膨脹也許是個空泛的概念,朋友們可能沒有直觀的印象。

實際上一點也不空泛,對於老百姓來說就是簡單的幾個字:活不下去。

由於貨幣大幅度貶值,導致大部分中國老百姓迅速成為赤貧的一族,甚至以往的中產階級也不例外。

打個比方,戰前你全家辛辛苦苦用了10年時間存了40萬元存款,可以買4輛汽車或者買個房子,如果全家不出去工作可以維持5年時間。由於貨幣大幅度貶值,到了1948年底,你的40萬元存款也就等於相當於戰前的1分錢,等於你全家之前10年的苦幹瞬間化為烏有,維持一天的生活也有困難。試問?處於這種情況下,老百姓能夠漠然視之,不會抱怨政府嗎?

當時一般的中產階級雖然有一定數量的黃金和白銀,但仍然有著大量的貨幣存款,經過幾年通貨膨脹的衝擊,用陳誠的話來說:我們已經幫助共產黨把老百姓都變成了無產階級來反對我們!

------------ 1945年,一位城市女孩用厚厚的幾摞鈔票準備買東西。當時用鈔票買東西已經非常困難,幾十斤鈔票也買不到什麼東西。

另外,物價飛漲只是表象,實際上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在於物資缺乏。也就說,老百姓得不到必要的生活物資,生活自然極為艱難。

當時物價飛漲已經到了極為驚人的地步,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回憶。北平被圍困的時候的通貨膨脹到了驚人的地步,他們一行人進入飯店吃飯,進門的時候是一個菜價,1個小時後吃完飯結賬的時發現菜價已經漲到了另一個價格。

當時老百姓每月發到工資後,就立即想方設法換成銀元,金條,美鈔。為什麼?因為你月初得到10萬元,按照當時物價可以買30公斤大米,很可能月末時候這10萬元只能買到15公斤大米。如果你不換成銀元等硬通貨,你的收入等於白白減少一半,一家人也只能喝西北風去。

當時國內什麼人最耀武揚威?就是給英美等列強工作的人,因為他們得到的工資都是美鈔或者英鎊,不會跌價(老舍因為曾經寫文章拿過美元作為酬勞,被誣陷為美國特務,被毆打批鬥後投河自殺)。而普通老百姓手中的法幣和金圓券形同廢物,必須立即換掉,不然可能只有短短的2,3天自己就吃了大虧。

老薩的爺爺的兄弟中有做商人的,據他說當時幾乎和清朝時期一樣,交易儘量用銀元和金條,鈔票是實在沒有辦法的窮人才用的。

甚至一些單位裡面每個處負責領錢的人,一旦拿到錢就立即衝出去找人兌換銀元,然後拿回來才分給處裡面的同事。為什麼?因為甚至可能一天之內,銀元兌換法幣的價格就有大幅度波動,本來可以買5袋麵粉的錢,一下子就變成只能買3袋麵粉,普通老百姓吃不了這樣的虧!如果這個負責發工資的人拿到錢以後就分給同事,導致延誤了時間貶了值,同事自然都會埋怨他,所以不立即兌換是不行的。

但銀元金條也不是那麼容易換的,在當時民間黑市換,一般老百姓也百分之百吃虧,但不換又不行,真是逼得人沒法活!

有些沒有辦法的老百姓就只好購買一些實物充數,因為實物總比鈔票保值。

一時間,市場上出現了畸形的熱銷現象,不管商店裡面賣什麼東西都非常暢銷,連老百姓根本用不上的亂七八糟的東西也被買光,到處出現了大量的搶購潮。

一次一家藥店新開門營業,沒想到所有藥品在短短半小時內被搶購一空。店員看見一個人力車伕衝進店內拿起美國進口的注射用青黴素等藥品感到很奇怪說:先生,這些藥品自己不能用,都是醫生看病時候用的。

車伕翻著白眼沒好氣的說:再沒用也比鈔票值錢!

這種情況,不但老百姓生活艱難,中產階級也瞬間被消滅,連大富豪大地主也受到慘重的影響。貨幣貶值太快,一些富商就不敢賣掉自己手中的貨物。因為今天這批貨買100萬,明天說不定就賣150萬,一週以後說不定買1000萬。如果現在賣掉了,就等於白白吃了大虧。所以商人都將貨物囤積在自己手中,只要不賣,就等於賺錢了。

當時很多商店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就是開著門做生意的商店門口卻站著一個擋客人的店員。有客人來,他們就不讓進去,還說:過一家過一家,這樣賣下去我們都要討飯去了!

這樣就更造成市面上物資缺乏,物價上漲更為嚴重。

當時蔣經國到上海試圖扭轉經濟危局,首先做的就是迫使富商們拋出手上的貨物。但這又談何容易!商人不是慈善家,他們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如果此時將貨以這個價格拋出去,很可能半年以後自己就成為赤貧的窮人,那麼他們的損失有誰來管?苦心經營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的財產不就等於打了水漂了!

所以幾乎所有上海富商都拒不執行蔣經國的命令,直到蔣下令處理了幾個,甚至把杜月笙的兒子都抓起來,才稍有好轉。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劉鴻生忍痛交出黃金800條(每條10兩)、美鈔230萬元、銀元數千枚。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經理陳光甫也不得不向中央銀行移存現金外匯114萬美元。

其實通貨膨脹幾乎是戰爭的必然現象,歷史上認為和平時期和局部戰爭時期的一般軍費支出如果控制在國民收入的百分之十左右,會形成良性循環,甚至會給予經濟相當的促進作用。但如果超過這個標準,就會造成經濟出現嚴重的問題。蘇聯當時就是保持這種高軍費,被美國拖垮。

-------------當時全國還在以百分之百的效率工作的,就是這些生產鈔票的工廠。這個婦女在清點鈔票,然後按照每捆多少錢的金額捆好。工廠的鈔票堆積如山,但極少有人偷。因為在當時偷鈔票還不如偷桌椅板凳更划算!

和平時期的蘇聯尚且如此,而處於全國性戰爭中的國家也就更為常見,也更為嚴重。

早在1930到1936年的抗戰開始之前,國府每年軍費均在3億元以上,均佔年度財政總支出的40%左右。當時已經對國家經濟造成相當嚴重的破壞,民不聊生,商業蕭條,工業倒退,這也導致人民普遍要求停止內戰,支持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結果到了抗戰期間,軍費開支居然猛增到70%左右,到了內戰期間這個數字又增加到80%。這個比率足以壓垮任何國家!

當時幾乎任何一個這樣的國家都有嚴重的通貨膨脹,俄國內戰期間,貨幣迅速貶值,西伯利亞地區老百姓一家月收入能高達幾億盧布,卻連飽飯也吃不上。抗戰期間中共控制區也出現大幅度的貨幣貶值現象,本來1元,10元的貨幣是最常用的,到了1942年以後,中共控制區開始出現了1000元的大面額貨幣。京冀魯豫邊區1944年的物價比2年前高出了15倍!

至於中共中央所在的陝甘寧邊區因為該區除了鴉片以外沒有什麼特產,又是地瘠民貧,政府幾乎沒什麼收入,各種非勞動人員過多,通貨膨脹也極為嚴重。

從陝甘寧發行邊幣的1941年到1944年僅僅3年時間,邊區物價暴漲800多倍,其勢頭也不比國民政府控制區要差!

但蘇聯也好,中共也好,他們有著自己的優勢,就是鐵腕政策。

在他們的控制區,他們採用說服宣傳和武力強迫的手段完成對通貨膨脹的抑制手段。以上面富商囤積為例,蘇聯紅軍對囤積糧食者採用就地槍決的政策,迫使商人大量交出庫存,市面上物資得以增加,物價自然相對下降。

解放軍攻佔上海以後,也立即處理了一批所謂的奸商,同時武力強迫所有商人交出自己的庫存。

可惜國府就無法這樣做,這是他們當時環境所決定的。

以蔣經國去上海打老虎為例,毛澤東說:上海灘虎踞龍盤,老蔣都搞不定,小蔣哪能搞定!

蔣經國去了上海以後,發現了和現在中國一樣的大量官商結合體,這些人都是國內的實權派,有自己的政治力量。他們一些人都是國民黨內存在幾十年的老黨員,是所謂國民黨的歷史問題,在地方和中央都有自己的勢力,很難動得了他們。蔣經國當時還算年輕,目睹國家經濟就要崩潰滅亡,他懷著一顆救國的心去上海。結果短短几個月後,上海各派聯合起來反對小蔣,使用了各種手段,導致經濟反而更為惡化。蔣經國查抄倉庫,遇到倉庫有物資就查封,然後強制將物資賣掉。商人們就把貨物轉移!小蔣在上海抓,他們就把貨物轉移到蘇州,小蔣追到蘇州,就把貨物轉移到無錫,一路躲貓貓。

甚至還有人狡猾的推出了孔家也有存貨的事情,看小蔣如何大義滅親,給他種種難題。

小蔣對物價強制約定,限定什麼物資必須以什麼價格出售,商人就把貨物藏起來,讓你按照這個物價也買不到東西。

1948年8月19日根據蔣經國穩定物價的強制制度,上海市米價每斤金圓券1角3分、麵粉每袋7元6角、豬肉每斤7角3分、生油每斤6角,表面上看物價還可以接受,可是從10月以後市面上就沒有限價商品了,有錢你也買不到。

人們只能在黑市高價購買生活用品,導致限價制度完全失敗。

而他們的政治保護者甚至跳出來以投共為口實進行恐嚇。小蔣不為所動,再他要繼續打老虎的時候,卻接到了蔣介石停止上海整頓的命令。因為當時國府軍事上已經失敗,如果在出現內部的劇烈鬥爭分裂,國府自然是死路一條的,只好被迫不動這些大老虎了。

接到這個命令後的小蔣據說一連幾天喝得大醉,醉後大哭大笑。一個國家就要滅亡了,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這種心情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理解!

而實際這些目光短淺的所謂富商,政商的大部分物資和財產也都被解放軍查抄了。既然最終的結果都是給別人,為什麼不支持當時的小蔣呢?

----------------------成麻袋的錢只能買到這點米?怎麼活下去呢?米價一天幾變,一大早就要去買米

除了小蔣以外,國府也試圖發行金圓券來挽救已經崩潰的法幣制度,推出以1元金圓券兌換300萬法幣重新調整了物價。可惜經濟和軍事上並沒有任何好轉,甚至更為惡化。這個金圓券自然也就無法局勢,僅僅僅僅70天后,由於金圓券發行得以暫時抑制的物價又以更加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飛漲。最終金圓券制度成為過眼雲煙!

1949年6月金圓券發行量突增至130萬億,比10個月前初發行時增加24萬倍。金圓券鈔票面額不斷升高,最終出面值100萬元的大鈔,但仍不足以應付交易之需,各式買賣經常要以大捆鈔票進行。甚至出現一麻袋鈔票買不到一麻袋紙的情況!新鈔票剛印刷出來就因為貨幣貶值導致面額過低,根本沒有人用而失去作用,被迫全部銷燬(1947年印刷的一批小面額法幣全被銷燬)。

5月,市面上的一石大米竟要4億多金圓券。而1948年中旬的物價也比年初漲了50倍之多!

到了南京淪陷以後,法幣和金圓券基本徹底破產,地方老百姓已經不使用這種貨幣,連國府在廣東,福建,浙江等自己的控制區內購物也無法用金圓券,國軍也不接受政府用鈔票做的軍費,所有購物都只能使用銀元和庫存的黃金,沒有人再用貨幣。

軍隊政府尚且如此,老百姓自然更可憐。

地方上老百姓之前都開始了類似於古代原始人的以物易物,一雙皮鞋換幾十個雞蛋,幾十個雞蛋換多少斤大米。

由此國府經濟徹底崩潰,戰爭的失敗也就必然了!

通貨膨脹導致除了少數特權階級以外幾乎所有中國人的生活相當困難。國家棟梁,學術界泰斗的陳寅恪教授在冬天也買不起取暖的煤炭。

北京大學校長鬍適,在記者招待會上抱怨:教授們吃不飽,生活不安定,一切空談都是白費!1947年9月21日,胡適校長致電政府,說平津物價高昂,教員生活清苦,請求發給實物。

教授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苦了。以在山海關到錦州一線的東北農民為例,首先八路軍開過去的時候,在當地購買糧食全部用所謂的邊區幣,甚至打白條。八路軍還沒過完,各村莊的糧食就基本光了。之後國軍大部隊又再次過來,這次給的是法幣。國軍還沒過完,老百姓手中已經全是邊區幣和法幣,卻沒有一顆糧食,很多村莊整個逃難去了。老百姓手上的這些貨幣,僅僅幾個月以後就因為通貨膨脹成為了廢紙,實際等於老百姓被軍隊白白搶空了。

如果說東北算是前線地區,由於戰爭的影響,1948年土地拋荒面積在湖南、廣東等所謂的後方省中,分別佔耕地總面積的20到40%,主要農具減少了30%。1949年全國糧食產量只有2263億斤,較戰前1936年的水平降低40%,這是極為可怕的減產,足以餓死上億人口,國府被迫向國外大量購買糧食,這又導致使用大量外匯,加速了通貨膨脹。

由於內戰的影響,運輸遭到破壞,加上國民黨政府從國外進口了大量的糧食,使得國產稻米和麥子的真正價格反而低於戰前;而受通貨膨脹影響,同一時期布、種子、肥料、農具及農民其它必需的工業品價格卻猛烈上漲,工農業產品交換價格的剪刀差愈來愈大,最終也就是農民一年忙到頭,卻自己連飯也吃不上。種不出糧食的賺不到錢,種了很多糧食的也賣不出什麼錢,農民欲哭無淚,奄奄待斃!

加上中共普遍進行了土地革命,國府拿什麼去獲得農民的支持?

------------------在1947年經濟還算湊合的時候,一根金條可以換這麼多鈔票。到了1949年民間交易使用鈔票的已經不多,這些首飾都是交易中最常流通的東西。

農村是這樣,城市呢?

以城市的居民來說,本來一個青年男人的月收入還買不到30公斤大米,無法養活一家子(當時女人很少出去工作)。

結果現在由於通貨膨脹,拿到本來就不夠的錢,幾天後就又縮水大半,這讓老百姓怎麼活呢?(中紡天津分公司工人平均工資,僅在1948年9月到10月的1個月內竟下降了85%)

這些也算是有工作的工人,而還有大量工人根本沒有工作。

當時由於戰爭的破壞,所有除了和軍事,人民最低要求生活品相關的工廠幾乎全部停產,無法運轉下去,大量工人失業。

僅僅在1946年上海產業工人失業者30萬人,北平失業工人70萬人,成都失業工人10萬人,重慶失業工人6萬人,連小城昆明也有失業工人5萬人(當時普通城市人口不過10,20萬,大城市不過50,60萬)。

除了工人農民以外,其他人也好不到哪裡去。國府公務人員的實際收入越來越少,1937年到1943年平均降低了85%,這導致了貪汙受賄成風和政府工作人員消極怠工,紀律鬆懈。成都市國民小學教師的月薪不到100萬元法幣,平均每小時只合4000元,而當地的物價,寄一封平信要5000元,喝一碗茶要8000至12000元。大家都知道,老師從古至今都是相當要面子的。結果,成都500餘名小學教師由於實在活不下去,不得不罷教,上街請願。

搞成這種樣子,就是不讓人吃飯!難不成真的讓老百姓把嘴吊起來支持你?

當時國府高官承認:通貨膨脹的危害遠比共產黨在戰場上的獲勝要大,它讓老百姓失去了政府的信心和認可!

當時舉家上吊投河服毒的比比皆是,賣兒賣女拋棄妻子的社會悲劇也不罕見!長春被圍困時期鈔票如同廢紙,一些老百姓家為了換糧食,被迫將自己的女兒嫁出去,其實也就是賣出去。

一時間有些糧食的老頭,殘疾人,病人都娶了年紀很小的老婆,有些甚至還是小老婆。

對於老百姓來說,活不下去就談不上其他任何東西。我自己尚且活不了,還能去談什麼三民主義,什麼戡亂剿匪,什麼一心報國!這都是扯淡的事情!

不起來拿槍打你就算是對得起你了!

-----------------金圓券剛剛發行的時候,100元已經是相當大的面額了。但僅僅2年之後,就出現了50萬面值的。那100元的金圓券連張草紙也買不到,還不如拿來擦屁股。

本來一些城市生活相對富裕,老百姓生活相對安逸,所以普遍對被宣傳為共產共妻的共產黨有種恐懼。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都活不下去,反而認為共產黨控制區生活相對較好,還不如共產黨來了才好呢。所以很多人的立場一下子就轉到共產黨那邊去了。

至於軍隊中一些現役士兵和復原軍人的生活也因為通貨膨脹極為痛苦。有些上尉少校以及軍官的每月薪餉僅能買2條香菸,如何能夠養家?

大部分軍人也就是農民出身,對共產黨的土地革命,人民當家作主的宣傳還是支持的,至少不反感。加上現在生活不下去,國府又莫名其妙的大裁軍,由此很多官兵復原以後很快跳到解放軍那裡去了。當時國軍中還有個順口溜:不要吵,不要鬧,老蔣不要老毛要。武漢先登記,延安來報道!

由此,通貨膨脹這個殺手鐧可謂國府失敗最大的原因之一。一個通貨膨脹將人民對政府的支持消耗殆盡,也讓國府自己根本無法繼續支持。


薩沙



因為或許沒有更好的選擇。

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我們常常可以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總會驚訝的想,統治者是多麼的愚蠢啊,如此必然會導致嚴重後果的事情,難道統治者都一無所知嗎?

但是很顯然,大抵統治者,都不愚蠢的,濫發紙幣的後果,就算當權者不知道,其參謀人員也不可能不知道。


那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幹呢?

因為站在當時當地的角度,也許這是最好的選擇。

通過對老百姓的最後的壓榨,才能獲得最後的資源,以求得戰爭的勝利。


就民國而言,自奪得政權以來,基本上就沒有過個安生的日子,國家建設無從談起,從內戰到外戰再到內戰,一路打下來,國家整體層面早已經千倉百孔,正常的物資生產活動無法進行,更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物資需求。

東西就那麼多,要麼就在老百姓手上,要麼就在政府手上。無論對於老百姓,還是政府,都是不夠的,如果在和平時代,或許可以通過休養生息和忍耐熬過去;但是在戰爭年代,顯然,政府的第一要義是生存,那就顧不得那麼多了。如果戰爭沒有打贏,那政權都不會存在自己手裡,那所謂的休養生息就毫無意義。


不但是民國政府,所有的政權,在最後的時刻,都會毫不猶豫的殺雞取卵,以求得政權的延續。所以才有戰時經濟一說,一旦進入戰爭,所有的一切都要為打贏戰爭而服務,一旦戰爭即將失敗,那就在也沒有任何顧忌的必要,必須儘可能的盤剝所有的資源,以求得一個萬一的結果。


老百姓往往在看到歷史上的一幕幕的或悲或喜的故事的時候,總有一種天不生我,否則必能挽救危機的豪情壯志。

老實說,你想多了。

那僅僅是因為,你其實並不理解,10個瓶子9個蓋,或許勉強可以湊活;10個瓶子2個蓋,你根本就無能為力。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在壞和更壞中做出選擇;

並不是要做出好或者更好的選擇。


張子曰


關於這一點,現在已經有了明確的史料證實。解放前夕,國民政府濫發紙幣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斂財。

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藏有完整的蔣介石日記。現在已經完全解密。有不少中國大陸學者前往美國,調閱蔣介石日記。根據蔣介石日記的記載,他本人完全瞭解濫發紙幣的負面作用,當時在國民政府已經風雨飄搖的情況下,蔣介石已經做好了逃往臺灣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濫發紙幣,本質上就是為了自己斂財。

除了濫發紙幣以外,國民政府在發行金圓券的時候,強行以官定價格收購黃金。從大陸搜刮了大批黃金。具體負責這件事情的人是王雲五。王雲五不是一個經濟學家,也不是財政技術官僚,本來是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是一個著名的出版商。實事求是的說王雲五在出版領域很有才能,為出版業做了不小的貢獻。商務印書館在他的帶領下,成為了亞洲第一大出版社。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居然被蔣介石任命為財政部長,負責金圓券事務。這本來就是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王雲五在解放前夕逃往臺灣。後來他在回憶自己的這段經歷的時候,也不無感慨的說,自己最大的功勞就是為國民黨撈了一批黃金。這番話雖然沒有點破,但實際上也說明了,王雲武根本就不是金圓券真正設計者,而只是一個執行者,被國民政府推出來承擔罪責,也就是背黑鍋。


zyb38537240


當年管貨幣的是人~故明白後果,但清楚問題。即“天下”不是他的,但面臨“下崗”的問題!而再嚴重“後果”無非是蔣家王朝徹底完蛋~失去中產階層支持,被鈔票搞“窮”!變成無產階級。但這同得罪蔣介石造成的“問題”~馬上“下崗”失業相比要好得多,所以沒法不濫發貨幣。指望能拖就拖~起碼自己吃飯“問題”解決了!(當年管貨幣之人仍海外專業人員~反對,但該人馬上就下崗。後來者是政治“高手”,拍馬屁厲害~所以印成“廢紙”,老蔣都沒將其“開除”!具體二者名字忘了。)


誠哆2


呃……

知道、太知道了。只要是個人對濫發紙幣的後果,都一清二楚。但那又怎樣?軍閥們自顧不暇,老蔣反正要跑路了。

說了一萬遍的話,大清朝亡了以後,民國政府為了得到列強承認其合法性。清政府以前那些賠款割地,民國政府是一概都承認的。不論是北洋時期還是國民政府時期,這些賠款一直賠到1949年。

正常的戰敗賠款外,由於連年南北政府內戰、軍閥內戰、國共內戰。戰爭帶來高昂的軍費消耗導致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家裡揭不開鍋,各個時期的政府們又各自向各國列強借了不少款。

也就是說,民國時期,中國的財政因為戰爭,一直處於財政赤字狀態。

比如:蔣介石時期的國民政府,從1929年到1935年,光軍費支出就佔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再比如,民國剛成立那會兒,北洋政府對於南京留守部隊的遣散費,兩百多萬的數額都拿不出來。

國家沒有錢,戰亂年月國民經濟又上不去。於是,為了發動內戰、保證軍費的支出。各階段的政府為了應付財政赤字大約採取三種措施:

1、借款。袁政府、蔣政府、各地區軍閥,拉關係、出賣主權想方設法借錢。比如,袁政府時期的外債利息高達年利息12.5%。且用於軍費開支和戰爭賠款更高達77%以上。

2、加大稅收剝削。

3、濫發紙幣。法幣、奉票、金圓券等等。

如果說民國政府靠外債度日,是靠拿賣主權換得的。那麼靠濫發紙幣度日,則是拿欺騙老百姓過活。

比如:1948年,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僅佔財政支出的5%,換言之,財政收入假如一百萬的話,對外花費就得兩千萬。其中東北軍的軍費就佔總開支的40%,還不連別的軍隊。

如上的數字可以看出,民國末期,國民政府的財政,已經不能用糟糕來形容了,得用崩潰邊緣來形容。

於是,當時的財政部長王雲伍就建議,採用政治力量,拿金圓券代替法幣,用金圓券收兌民眾手裡的金銀、外幣。穩定經濟。而那時的法幣,其通貨膨脹程度已經到了640萬億元的流通量。購買力相當於抗戰前的1億元。經濟崩潰早已覆水難收,發出金圓券後更是雪上加霜。而那些從老百姓手裡收兌的金銀,變成了日後臺灣蔣介石打算“東山再起”的本錢。


王老四他大舅


濫發紙幣這個事情,後果是很嚴重,但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嚴重。

先說下濫發紙幣到底是什麼意思。濫發紙幣就是錢印多了,這個多是相對什麼說的呢?其實是物資,用勞動價值論講就是全社會商品價值。造成多有兩個原因,一是物資總量基本不變,但錢是真印多了,二是錢沒有怎麼多印,但物資總額驟然大幅減少。基於這些原因,那麼化解通脹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減少貨幣發行量,但這個過程通常會比較慢,因為物資總量沒變的情況下又減少貨幣總量會加劇通脹預期從而導致通脹不可收拾,所以一般通過減少貨幣投放治理通脹都不是一兩年的事情。第二個辦法,增加物資供應。這個其實是最難的,因為要大幅增加物資供應,要麼加大有效投資,要麼進口貨物,但通脹後投資預期不穩定和外匯貶值,使得增加物資供應顯得特別困難。因此,這個方法也不是一兩年時間就能奏效。而且這兩種辦法都需要政局穩定和市場開放,否則就只能應付亂局而無力整治通脹。

那麼通脹跟國民政府垮臺有沒有直接關係呢?我們可以看下嚴重通脹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抗戰前,總體上中國社會還是農業社會,二三產業佔經濟比重小,這種經濟結構就註定了容納的貨幣量有限。貨幣容納量有限就會使國民經濟某一個方面的重大變動就會對貨幣量需求產生重大影響。當然了,抗戰前國民政府通過幣制改革基本控制住了貨幣發行量,並沒有濫發貨幣。同時國內雖然戰事不斷,但在時間和空間上都不連續,社會物資生產和進口都得以穩步增長,並沒有什麼通脹發生,經濟和貨幣都比較穩。而抗戰開始後,沿海和華北地區迅速淪陷,這就導致各大行業的生產能力和物資進口能力大幅下滑,國統區也在迅速減少,政府所能掌控的資源因此急劇減少。如此一來,即使不濫發貨幣,通脹也會隨著物資總量一點點地消耗而產生。

這種情況在抗戰時期完全是不可逆地惡化著。日佔區和根據地的存在和擴大使國民政府直接掌控的資源從來就沒有任何改善,而且在持續減少。同時,零星的進口和外援也多用於軍事,於社會總生產能力和物資總額積累並沒有什麼改觀。相反,激烈的戰事造成對物資的需求不減反增,如此一來貨幣肯定就會持續惡性貶值,即所謂錢越不值錢,物價飛漲。所以,其實不能說是通脹在當時損害了經濟和民生,通脹僅僅是經濟和民生被損害的一個外在表現,核心在於社會物資總供給和需求嚴重供小於求。而大範圍連續和長時間持續的嚴重供需失衡也使得社會總生產投資變得不可能,直接造成國民政府軍隊可依靠的社會力量持續弱化,致使軍事力量也越消耗越弱。基本上抗戰後期除了英美直接武裝起來的軍隊,國內大部分軍隊的戰鬥力嚴重被削弱,以致於造成豫湘桂慘敗。

其實通脹到相持階段時已經不可控了,但是,在民族危機的背景下,蔣中正的領袖地位並未被挑戰,國民政府的權威性也沒有喪失,即使人民生活已達赤貧。

抗戰勝利後,社會物資總量看起來有一個很大的增長,但實際不是那麼回事。首先,惡性通脹導致國內物資生產能力大幅減弱,企業倒閉無算,營業的企業大多隻能維持,根本無力擴大再生產,即使企業外遷至沿海地區也改變不了這種狀態。所以解放戰爭期間國民政府依然在消耗物資存量,而無法實現社會總物資有效增長。而接收敵佔區呢?首先不可高估敵佔區財富,敵佔區農業水平被戰爭和日軍破壞得非常厲害,留下的也幾乎都是青苗,工業和金融等也是一片凋零,並沒有什麼天量的財富存在。其次,國民政府大員們在接收過程中存在大量貪腐舞弊行為。這種舞弊行為不只是侵吞了社會財富,更要緊的是使敵佔區留存資本因為預期不穩定甚至預期惡化不敢投資,這個影響非常大(關於大員們為什麼大範圍貪腐舞弊,個人覺得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確實政府沒有相關措施強力約束,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大員們個人經濟避險行為,畢竟法幣貶值減緩的趨勢並未出現),使社會總物資增長變得不可能。還有,國民政府對敵佔區的接收並不完全,北方很多地方都被解放區佔據,東北地區乾脆國民政府啥也沒拿到。所以,抗戰結束並沒有改變抗戰一來社會物資生產能力持續凋零的局面,儘管因佔領區擴大使物資存量有增長,但物資需求也因此擴大了很多,人均物資佔有量並未增長。而在存量已經不夠的情況下,增量也沒有,全社會物資供給也就只會逐漸減少。

那麼需求呢?抗戰勝利只是解決了中華民族的亡國滅種之危,但並沒有解決國民政府的存亡問題,畢竟中共在北方大大地壯大了,同時中國還成為美蘇角力的戰場,軍事壓力對國民政府來說較抗戰時期根本就沒有減輕。所以,新增佔領區人口生存需要和軍事供給需要使總需求持續還在漲,這個攤子就徹底無法收拾了。

國民政府通過什麼方式在化解這個危機呢?還是美援。但這個階段的美援非常尷尬,因為美援不可能解決掉500萬軍隊的大部分需求,而且美援還因為政治原因很快就中斷了,這樣一來國民政府就真的不可能有錢投入經濟建設中去提升社會物資供給能力。後來又和美國簽訂糧食進口協議,但這些進口來的麵粉也滿足不了需求(朱自清因此賭氣餓死)。

可以對比下中共的策略。林伯渠主政經濟時,訴求是防通脹,所以那個時候即使解放區很困難,但貨幣依然控制得很嚴,即使因此回到以物易物的狀態也不輕易多發貨幣。後來陳雲主政經濟時,提出一切為了前方,首先滿足軍需。於是貨幣發行的口子就開了,這就是新中國一開始發行的貨幣面值都很大的原因。後來全國基本解放後,軍事壓力變小,抗美援朝有蘇聯提供大批軍事裝備,同時蘇聯還幫助建設工業,大幅提升社會物資生產能力(提醒下還有個52年糧食大豐收緩解了大陸長達七八年的糧荒,這個真的非常非常重要),這樣就在幾年時間解決了基本解決了通脹,所以後來就改革,縮小貨幣面值,掙外匯和保外匯。

所以,不是誰想通脹,國民政府也不至於主觀惡意要搜刮所有人財富以退居臺灣(這種訴求可能在1948年下半年開始有,但之前還不至於)。他們在政府存亡壓力之下只是選擇了當時他們認為更重要更緊迫的事情(即消滅中共)。通脹不是他們政府垮臺的核心原因,甚至通脹也只是一個結果,原因在於國民政府一直都沒有能力如中共那樣強力統御轄區資源,也就是其人力和資源組織動員能力太弱。不過,全世界也沒多少組織和政府有這個能力,蘇聯倒是有,但做得太粗暴,所以最後崩了。從這一點說,國民政府垮臺不冤,但跟通脹沒有關係。

通脹跟政權覆亡與否沒有本質關係,拿破崙時期發過通脹厲害,但他其實是敗於歐陸和英倫的全方位圍剿。魏瑪共和國爆炸性通脹也沒有帶來政權覆亡,後來也被收拾住了。


成孝良


國民黨的立黨主張僅是推翻清朝政府,自己執政。雖然後期的孫中山提出新政府要建的國家規劃的樣子,但再加入的新黨員都是清朝時考官發財者了,其黨內不是互比建國怎樣,而是怎麼顯排自高級,他人卑下的。這在蔣介石與李宗仁身上都可見到,即開會時李問蔣應穿便裝還是軍裝,蔣回場面軍政共聚,彰國威應穿軍裝,第二天大會上蔣著便裝入席,李著軍服入席,臺下觀之,李為蔣保鏢了。

心思用於此,建國就顧不上,政權歸國民黨後,用人精奴民眾的清朝國體系沒動,從而家族世族及武裝霸頭地盤割據局面沒變,甚至蔣也讓黃金榮杜月生幾分,軍閥各保自實力,只圖軍費不顧國安危。

當毛澤東一班人撫工農,建國家,無等級貴賤時,民心流向。

黃河以北歸共黨後,再戰官家屬先逃,再富戶跑,兵沒戰,逃跑已成趨勢。

此時蔣已謀劃駐臺灣了,因讓李主持政府,自隱於老家,派公子蔣經國打老虎,整頓經濟,實為用紙幣換黃金白銀運臺灣,這才是濫發紙幣的動機及本因。

自此後戰一觸就敗,長江未防住,解放軍過江後就幾乎只是抓俘虜了,原因僅是國軍的兵也是民,其家也分田也不再受奴役。兵不戰,只逃,將軍也無奈。

大陸地盤丟了,大陸黃金白銀全運致臺灣了。不要國要錢本意現矣。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自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民國建立,到1949年民國退走臺灣省,這39年的民國時代,各屆民國政府,最主要的事情是在幹嗎?打仗爭地盤。

民國政府,其實並沒有達到統一,只是達到了形式上的統一,實質上,民國39年,二十幾個地方軍閥各自為政,民國政府政令,全國四十幾個區域,只能達到六七個區域,可以說是相當悲摧。

1911年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前,二十幾個地方軍閥,幾乎月月在打戰;1937年到1945年,民國政府跟日本侵略者打戰,而且,還偶爾搞內戰,莫名其妙的攻打共產黨的軍隊。

1945年日本投降後,民國政府在蔣介石領導下,拒絕建立聯合政府,又開始打共產黨軍隊,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

你說,民國政府存在了39年,年年月月在打戰,這打戰,是最消耗錢和國力的時候,沒錢,買不來糧食裝備和武器,怎麼打仗?

於是,沒錢,就拼命印,反正,這些錢,最終會流通到普通老百姓身上。最後,一根本來幾毛錢的冰棍,變成了幾百萬一根。

野心和戰爭,斷送了民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