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溝精神”歷久彌新

積澱深厚的“竹溝精神”

素有“小延安”之稱的確山竹溝是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和抗戰時期的一塊重要根據地,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6年,黨在這裡就建立了基層組織,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創建了紅軍游擊隊。抗日戰爭爆發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1938年2月,黨中央派彭雪楓來竹溝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開封遷到竹溝。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成立以劉少奇為書記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劉少奇、李先念等從延安先後來到竹溝,開展敵後游擊戰爭,使竹溝很快成為我黨在中原地區發展的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

竹溝又是中原地區的革命搖籃,我黨在這裡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培養了大批黨政軍幹部和其他骨幹力量。竹溝軍民在黨的領導下,繼續堅持鬥爭,直到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劉少奇、李先念等10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朱理治、劉之久、周駿鳴、任質斌、王國華等80多位省部級幹部,徐海東、王震、張愛萍、張震、楊梅生、成鈞、趙啟民、肖望東等100多位將軍和200多位師級領導幹部在竹溝戰鬥、工作過。

彌足珍貴的“竹溝精神”

河南省委在竹溝期間,全省黨組織得到蓬勃發展,建立地委9個、縣委32個、黨支部610個,發展黨員8805人,培養近十萬人的抗日武裝。

劉少奇在竹溝期間,十分重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確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統戰工作思想,派劉貫一前往襄樊做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統戰工作,與國民黨衛立煌部、張珍部、劉汝明部建立了良好的統戰關係,為我黨在中原地區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環境。

劉少奇高度重視黨的建設,《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就是輾轉中原抵達竹溝後修訂完成的,在延安馬列學院作報告後公開發表,成為我黨的一部光輝著作。同時,在竹溝建立了中原局黨報委員會,在竹溝西南25裡的毛家棚山寨建立了中原局印刷廠,使豫鄂邊區黨委機關報《小消息》越辦越好,翻印了《挽救抗戰的危機》、《解放週刊》等大量抗日宣傳著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永葆活力的“竹溝精神”

近年來,尤其是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確山縣圍繞“‘竹溝精神’內涵是什麼”的命題,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竹溝紅色基因的組合鏈條,努力找準竹溝革命鬥爭史的脈絡,認真研究“竹溝精神”產生的時代背景,深入挖掘“竹溝精神”的豐富內涵,探討“竹溝精神”的現實作用。在集思廣益、博採眾長、汲取多方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得出了“竹溝精神”的主要內涵,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鬥、顧全大局、依靠群眾”。

魯金亮飽含深情地說:“堅定信念是‘竹溝精神’主要內涵的靈魂所在,這種信念體現在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是對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精神的延續和昇華。當前,我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闊步前行。只要我們堅定信念、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採訪中,談及如何理解“竹溝精神”、更好地依靠群眾,竹溝鎮黨委書記劉冬梅很有感觸。她說,近年來,竹溝鎮黨委、鎮政府團結和帶領竹溝群眾,把發展作為主線,以“富民強鎮”為目標,按照“農業穩鎮、旅遊活鎮、特色興鎮、科技助鎮”的思路,立足鎮情,大力發展“五色經濟”助農增收,提升鎮域實力,呈現“百姓富、生態美、民風正、特色明”的良好發展局面。

在竹溝戰鬥工作過的老一輩革命家更是把艱苦奮鬥,勤儉創業作為人生的準則和堅守,他們艱苦奮鬥的品格如今正在確山縣發揚光大。“確山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如何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對於我們來說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名機關工作人員,我認為要時刻傳承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鬥的作風,保持清正廉潔的共產黨員本色。”確山縣委辦公室副主任葛書勤說。

2013年初,確山縣在全縣範圍內大力實施50項重點工程(簡稱“50工程”)。通過近兩年來的不懈努力,涵蓋工業、農業、城建、交通、民生五大領域的“50工程”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確山大地處處呈現蓬勃發展的喜人態勢,多項經濟指標位居全市前列。“‘竹溝精神’在我們的‘50工程’建設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每項工程的推進都凝聚著各鄉鎮、職能部門的心血和汗水。大家都是從全縣發展的大局考慮,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真的讓人非常感動。我們相信,有了可貴的‘竹溝精神’作支撐,就一定能克服發展進程中的困難和問題,讓確山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該縣一位領導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