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增強記憶力的10個小竅門,專治記不住、背不過!

現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的節奏越來越快,是不是有的時候經常忘記某些事情呢?其實不是你記不住,只是你沒有用對記憶的方法。今天推薦的關於記憶的10個小竅門,保準你的記憶水平更上一層樓!

1.集中注意力8秒鐘

當你真的需要記住一件事時,至少集中注意力8秒鐘。

當你深陷無數件事急於完成時,這看起來似乎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是值得的。研究顯示,大腦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最短也需要8秒

2.知道什麼時候該聽音樂

很多人都喜歡在工作或學習時放點音樂。在閱讀之前,聽點音樂的確有助於記憶。但一旦開始工作,把耳機摘下來吧。

研究者們發現學習的時候聽任何噪音,包括音樂,都會分散注意力,讓你日後能回憶起的東西更少。你是否喜歡這段音樂根本無關緊要,在分散注意力上,這和有人對你大喊隨機數字沒有什麼分別。

一開始在完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似乎很奇怪,但科學告訴你長遠看來這是有益的。

3.鍛鍊

我們不得不承認,科學認為鍛鍊在解決任何問題上都很重要,記憶力也不例外。身體活動加強腦的活躍和供氧程度,甚至也許還可以促進大腦中負責記憶的細胞的成長。

一項研究發現,在輕度運動之後人能更好地回憶起事情。一陣簡短的快走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但長期堅持更加有效;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在堅持鍛鍊6個月後人的語言和空間記憶力都會顯著提高。

4.睡覺

幾乎所有人都嘗試過在大考之前整夜不睡。但即使你不斷把知識塞進大腦到最後一分鐘,學到黎明也不如睡個好覺更有益。

研究發現,你睡著時大腦的活動實際上能更好地幫你在第二天進行回憶。你醒著的時候大腦總是被不間斷的信息轟炸,它會用你睡著的時候去處理這一切,這才是它擺脫沒用的信息並重復記憶重要事情的時候。

大腦在睡覺時把信息強化為長期記憶。如果你一直醒著,這件事它就無法完成。

5.用瘋狂的字體

某種程度上我們都覺得自己對字體非常懂行:在書刊、報紙或網上,我們希望一切都是清晰易讀的。

但研究者們發現,想要記住自己讀過的東西,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讓所讀的內容以一種奇怪的字體呈現。雖然越難讀越好,但改變字的大小或鮮明程度效果是相同的。

當閱讀變得陌生而困難時,你被迫更加集中注意力,這會讓你更容易記住所讀的內容。

6.嚼口香糖

如果你需要把一件事記住約30分鐘,試試嚼口香糖。研究發現人們在嚼口香糖的時候,視覺和聽覺記憶都更好。

這只是因為嚼口香糖能讓人們保持並提高注意力。

7.不要隨便換環境

我們都有過進入一個房間突然發現忘了自己剛才在想什麼的狀況。別擔心,你並沒有變得更健忘——你的大腦很有可能只是因為走過一扇門就空白了。

研究者們發現,不管是在虛擬還是現實世界,相比於在同一個房間中,實驗受試者在穿過一扇門後更容易忘掉剛剛在罐子中放入了什麼東西。科學家們還不能解釋其中原因, 但進入一個新地方似乎會重啟我們的記憶。

8.握拳

如果你在學習中記不起東西,用力攥緊拳頭。正確的握拳姿勢可以顯著提升大腦提取信息的能力。

研究顯示,如果你是右撇子,在試圖回憶起一件事之前你應該右手握拳。然後你開始回憶,並握起左拳(左撇子則相反)。保持這樣的姿勢呆一會,研究發現握緊拳頭45秒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9.把事情寫下來

當下把需要記錄的東西在手機或電腦上打出來比寫下來常見多了。購物清單在電腦桌面上,電話號碼和郵箱地址在手機通訊錄裡——記東西似乎再也沒必要了。

可如果你想好好記住一件事,就寫下來。是否真正再去讀一遍寫了什麼並不重要:研究表明,僅僅是寫下來這一動作本身就能讓你用一種鍵盤無法給予的方式回憶起東西。

10.可視化

記憶最奇怪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想記住的東西與一幅畫面聯繫起來。發揮到極致,你可以通過在腦中建立一副事無鉅細的圖畫而記住大量信息。

比如,你想記住是J.K.羅琳寫出了哈利波特系列,羅琳(Rowling)聽起來像是保齡(bowling),所以想象一下保齡球賽道。現在在畫面中加入哈利波 特,這個捲髮的男孩正準備扔出手中的保齡球。這聽起來似乎很愚蠢,但的確有用!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

去商場買東西轉眼間就忘記了價格?

人報手機號的時候永遠都記不住?

有從小到大都學不好數學?

如此類的種種,讓你不禁發出三聲感嘆:

我對數字這麼不敏感,

我沒什麼數學天賦,

我該怎麼教我家的小寶學數學?!

可是,你真的對數字「不敏感」麼?

瞬間忘記價格,馬上忘記電話號碼……這些其實與數學能力沒什麼關係。當我們嘗試記住這些數字串時,我們其實是在使用我們的「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是指立即、當下的記憶。認知心理學家 Geroge Miller 發現,短時記憶可以容納大約 7 個「物件」,無論這個「物件」是數字、字母還是文字。

所以,你不單單只是記不住數字而已……

是!這也表明了,這樣的「健忘」和數字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與數學學習也沒什麼關聯性。

那到底是什麼讓你「數學不好」?

斯坦福大學的數學教授 Keith Devlin 認為,「數感」(number sense)才是區分人們數學成就的重要能力,是數學學習的基石。

數感:靈活使用數字,輕鬆將數字概念化的能力。

例如,當碰到這題時:

「收藏」增强记忆力的10个小窍门,专治记不住、背不过!

有的小朋友會靠當年死記硬背的答案而得出結果,而有的小朋友則會這樣考慮:

「收藏」增强记忆力的10个小窍门,专治记不住、背不过!

把它們靈活地視覺化,就可以理解成:將 7 坨方塊中的一塊移到了 9 坨方塊中,讓計算更容易:

「收藏」增强记忆力的10个小窍门,专治记不住、背不过!

如果這個計算對於你太簡單,不夠直觀,那不如看看下面這題:

「收藏」增强记忆力的10个小窍门,专治记不住、背不过!

「數感」好的孩子,可以馬上將這個題目簡化成:300 + 357 - 2,從而很快得出答案。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問題簡單得就像上一題——畢竟只是「移動方塊」而已嘛。

而「數感」較弱的孩子,傾向於按照學到的方法來做題,會不自覺地從個位數開始,將數字相加並進位,然後得到結論。

數學早期教育專家 Jo Boaler 發現,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並不是因為他們懂的東西少,而是他們的「數感」較弱。嚴格按照學到的數學方法來做題,並不會讓孩子學會真正地理解數字,也不利於他們靈活地使用數字。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培養「數感」呢?

所有發展心理學家都認為,人們天生就自帶了一些「數感」。在對 6 個月大的小 baby 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孩子們已經可以快速分辨出兩堆數量不同的相同物品中,哪一堆物品數量更多。這種對於數字的估算能力,是人類和很多動物與生俱來的。

但隨著年齡增長,小朋友所接受的訓練開始不同。有的孩子擁有了更多機會去探索數字的奧妙,並學會靈活運用數字,提高「數感」。這些訓練都鼓勵孩子將數字「具像化」,並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數學教育研究中心 Youcubed 也設計了一些提高學齡前孩子「數感」的小任務,例如這個叫做「桌子下的腳」的小遊戲:

1. 幾個人組隊,圍一圈坐在桌子旁邊。

2. 問孩子:「你覺得什麼在桌子下面呀?」(此處期待孩子的回答為「腳!」)

3. 鼓勵孩子在不往下看的情況下,自己發現有多少隻腳在桌子底下。家長提供紙和筆讓孩子畫出思路,幫助孩子得出結論,並鼓勵孩子解釋自己的結論。

4. 任務結束時,讓孩子看看桌子底下,檢查自己有沒有答對。

寶爸寶媽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和孩子玩這樣的遊戲。

在有關數學教育的研究中,調查者們都發現,公眾對數學總有一個很危險的迷思:

有些人天生數學就好(反正不是我)。

有益的數學訓練和思考足以「改變」大腦,讓孩子學會「和數字做朋友」,在數學學習中有更棒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