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目的野心,全国无人能敌

这个节目的野心,全国无人能敌

新一季《奇葩大会》开播了。我后台的留言也跟着又多了起来,年年如此。大家纷纷留言:「马东老师,喜欢你的主持风格」。留言的人,看头像,应该都至少上过大学。每遇此景,我都不禁陷入沉思:「我们的高等教育究竟出了你妈X什么问题?」。

说起来,我和《奇葩大会》渊源不浅。前年八月,我被当时是路人,现在很著名的高嘉程老师选去北京米未总部参加了《奇葩说》导演见面会,他当时是选角导演。这个见面会相当于预选赛,优胜者直接进第一季《奇葩大会》,最终,我没优胜。

当时我和另外三个人,两两组队打辩论。辩论之前,每人有五分钟演讲时间,讲自己的奇葩经历,就是后来在节目中呈现的形式。另外三个人,个个有故事,有创业青年,有演美剧女一号的大陆留学生,还有《老炮儿》里的三环十二少之一。最终,我们全军覆没,谁也没进。

我就想,最终进了《奇葩大会》的,得多牛逼,多奇葩。第一季一出来,我是服的,全军覆没,很合理。第二季《奇葩大会》上线后,我发现他和第一季完全不同,《奇葩大会》不再以选拔辩手为主要目的。不具竞赛属性的网综,市面上很难找了。

冯唐就在《奇葩大会》回了一趟娘家。冯唐早年刚出道时,一直是神清气爽,人见人爱。冯老师当年被爱到什么地步呢。王小峰在2008年写过一篇博客:「前些天,有个朋友问我,说她有个朋友,想借用冯唐的精子传宗接代,问我行不行」。王小峰不禁陷入沉思:「一个作家,光混到书很抢手还不算成功,要是混到精子都很抢手的地步,那才算成功人士」。

但最近几年,冯老师陡然变成猥琐油腻代名词,人人喊腻。为了自省,他写了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猥琐中年男》,刷遍全网。我当时的转发语是:「世道乱了,贼喊捉贼」。基本上,那篇发完以后,冯老师更显油腻了。

原因不明,冯唐参加了这一季的《奇葩大会》。冯老师一上来,先是感谢:「非常感谢,给我一机会,让我来说说油腻的事。」他解释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和动机,很诚恳,像每一个没有平台发声的普通人。实际上,他有很多地方可以发声。但为什么选了《奇葩大会》,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地方有一个心平气和的发声氛围,另一个方面,应该就是因为这里有马东,高晓松,和蔡康永。

高晓松是冯唐的陈年老友,在《奇葩大会》的发声氛围下,冯唐诚诚恳恳聊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我们还从高晓松口中得知了冯唐当年因为「金线事件」,惨遭网暴围攻,心负重伤扛不住,和他早年呈现的刀枪不入形象,完全相反。综合之下,一个活的冯唐,在演讲台上现出轮廓。这是《奇葩大会》的化学反应。

松绑后的冯唐,索性聊开了,把缠绕他多年的几个未解之谜一并都说了,包括「给李银河的小说写序,然后一直都在聊自己怎么写小说」这个千古奇观。最后,蔡康永还起立,联手冯唐,贡献了一串儿精彩的速问速答。

《奇葩大会》并不是只展示正向价值观。网红考研讲师张雪峰老师现场给大家上了一课。在距离他婚期还有40天的时候,他的新娘不见了,但他的日子已经定了,他规定自己30岁前一定要结婚,为了让家人安心,所以他不改婚期,另换了一个新娘,继续结婚。这是张老师坚守的价值观。

柏邦妮老师在微博反怼了张老师的价值观,她回以另一种价值观:「希望张雪峰们明白,数量和速度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还有心魂俱醉的性爱,和非她不可的婚姻,还有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生杏一筐的活法。」这在微博杀场上,就算活怼了,通常会引发一串儿路人的板砖巷战。但在《奇葩大会》的氛围语境下,这不是个事。有人跟在后边留言:「《奇葩大会》好看就在于这么多三观想法不同的人碰撞在一起,我不赞同他的活法,但是我也不觉得他是错的」。看头像,应该也是个上过大学的人。看完这条留言,我对我国高等教育又生出了一丝信心。最后柏老师回了一句,直接点题:「三观碰撞就是《奇葩大会》的价值」。

《奇葩大会》和《奇葩说》都是在输出价值观,关注的群体和标准不同,《奇葩大会》更像是一个价值观展示大会。大部分人上来分享完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后,获得一个认证,就挥挥手离去。除了价值观,《奇葩大会》还有别的。有人带来独特经历,像分享自己躁郁症经历的刘可乐,有人带来新知,像国博讲解员河森堡,还有人带来感动,像关注野生动物的青山。

综合下来,《奇葩大会》在内容层面,已经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网综来概括。我觉得,《奇葩大会》依然成为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你想看的,你需要看的,他都有。《奇葩大会》的野心,全国无人能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