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静|端午话龙舟文化|以前过海珠桥,要放三响礼炮相迎的大乌龙

四、这篇说说珠三角的另一条真龙——石楼“大乌龙”

相传龙王爷的小儿子,是个独角龙,它一生下来就只有一个犄角。后人多以独角龙象征:美好祥瑞。

石楼“大乌龙”便是一条金头独角龙舟,其制成于1848年,大乌龙船身全是坤甸木造,长约12丈,膀厚,身宽,底平,划行时能经风浪。看上去有异于现在的赛龙。而龙头、龙颈、龙尾的金,均是在2009年用24K真金重贴。

筱静|端午话龙舟文化|以前过海珠桥,要放三响礼炮相迎的大乌龙

大鸟龙船身乌黑发亮,大单旗、百足旗均黑心白边,鼓身、陪神也是黑色为主,而桡桨则是红色,更显庄重威严,有如威风凛凛的黑将军。

其实,大乌龙之所以采用黑色,也是依照龙舟的氏族文化定的。该龙的龙头、龙尾都供奉在的石楼东约跃龙庙,庙内奉的是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简称北帝)。方位正北,其色为黑,五行里,北方属水,黑色也属水,故北帝又为水神。去过佛山祖庙的人都应有印象,里面的北帝乌黑铮亮;故传统的大乌龙船身乌黑发亮,大单旗、百足旗黑心白边,鼓身、陪神也是黑色为主,以前用的也是黑桡(现改为红桡)。而船上六个精美的刺绣罗伞又分别代表石楼村东约六个坊:南镇坊、东镇坊、镇龙坊、阳明坊、大井坊和集萃坊。

筱静|端午话龙舟文化|以前过海珠桥,要放三响礼炮相迎的大乌龙

此龙舟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在清朝,有次广东李巡抚观赛,见此龙后赞叹说:一鼓转三湾,有若乌龙。遂奖黑旗一面,上书白字“大乌龙”。

有咏“大乌龙”诗为证:

金头独角黑旗蟠。

十丈乌龙跃浪间。

飞舞红桡山岳动,

震雷一鼓过三湾。

而正如第一篇文所说,石楼族人为官者众多,财雄势大,但又从不欺人惹事。所以“大乌龙”也德高望重,据说,那时的大乌龙出省城巡游参赛,每过海珠桥时,都要放三响礼炮相迎。而相传其所到之处,各龙也都会给足面子,各族群有何纷争,只要“大乌龙”一到,皆可摆平。

珠三角的龙舟文化在很多人眼中都认为是赛龙竞技文化,其实,龙舟活动的核心文化是和亲睦族的礼仪文化,这是放在下一篇说。

筱静|端午话龙舟文化|以前过海珠桥,要放三响礼炮相迎的大乌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