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被废掉的原因是什么?

居源月颖

太子胤礽在康熙帝的眼里就是已故的皇后“赫舍里氏”的影子,出于对皇后赫舍里氏的思念,康熙帝破了祖宗的规矩,将赫舍里氏所生的孩子还二岁不到就立为太子。

因为胤礽是“嫡出”,立为太子无可厚非,为了培养小太子胤礽,康熙帝在太子胤礽的教育、修身、立德等等方面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一有时间,康熙帝还要亲自给太子授课。

康熙帝的前半生建立了丰功伟业,除鳌拜、削三番、收复台湾、亲征漠北、西征噶尔丹,刚刚消停,太子胤礽也长大成人了。

过早确立太子的弊病凸显

小时候的太子胤礽,聪明伶俐,上进好学,一个过早失去母爱的皇子,特别是他的母亲赫舍里氏与康熙帝相濡以沫,自然康熙帝把更多的心思放倒了太子胤礽身上。

过早的娇生惯养,使太子胤礽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愉悦感,使他在兄弟二十几个当中“鹤立鸡群”,体会到了当太子的与众不同,目空一切。

后来康熙帝终结到:自汉唐以来,凡是过早确立太子的几乎没有好的下场,幼小时上进好学乖巧,随着年龄的增长,必有窥探帝位之心。

太子胤礽走上了被废之路

看看太子胤礽的一系列做法:

太子胤礽负责辅佐皇上处理朝政一般事物,吏部、户部、刑部,包括每年的勾决人犯、皇室宗亲。

一、户部钱粮调度不当,致使国库亏空,他自己就是第一债权人。

二、结党营私,培植个人势力,买官卖官,各部安插亲信。

三、指使并利用小人用钱买卖人命,致使刑部以下司、道、府、衙、刑名不请,诉讼不明。

四、作为储君,擅自结交大臣,私密往来,悖离有德之君应有之德。

五、最让康熙帝痛恨的是竟然淫乱后宫,行苟且之事,有悖人伦。

六、私下大放厥词,牢骚满腹,说过哪有三十年太子,有赌咒父皇康熙之嫌疑,窥探康熙帝行宫,致使康熙帝对太子胤礽于恐惧当中。

康熙帝决心废掉太子胤礽

康熙四十七年,热河木兰秋狝,废太子一事爆发了,淫乱后宫不算,还弄出来一个“调兵围困山庄”,企图弑君谋反,虽然后来证实是假调兵符,但是康熙帝的废太子胤礽的决心已定,就此:太子胤礽被废。

虽然《清史稿》有寥寥无几的记载废太子胤礽一事,但事实存在,康熙帝自认为以“仁孝”治天下,就是因为康熙帝的仁慈,留下了好多弊病,包括后期康熙帝的懒政,疏于管理朝政,使康熙朝的后期出现了好多难以解决的隐患。

对于康熙帝确立“皇储”一事,包括康熙帝自己都认为是一大败笔,这就是第一次废太子。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日尧居k古史

对于胤礽两次被废,史料上不过寥寥几笔,小说《雍正皇帝》和电视剧《雍正王朝》虚构了一些相对“狗血”的情节。而归根结底,最本质的问题还是君权不容任何人染指,哪怕是储君。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与贵人郑春华私通)

小说《雍正皇帝》与其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皇帝》中,太子胤礽与康熙的贵人郑春华产生不伦之恋,正好被康熙撞见,震怒。而十四爷胤禵乘机伪造太子手迹写了一封调兵手令,引起太子欲造反的假象,康熙决心废太子。一废太子后,康熙命百官推举新太子,结果引发群臣举荐八阿哥胤禩,让康熙发现了皇子与大臣结党营私,朝中帮派林立势同水火。不得已复立太子稳定朝局。而由于第一次废太子让皇子们看到了希望,觉得太子地位并非不可撼动,于是纷纷行动,各种营私舞弊的证据爆出,太子自感地位不稳,准备铤而走险,兵变夺位,结果被挫败,康熙二废太子。

(《雍正王朝》中的康熙与太子胤礽)

当然,这些都是小说、电视剧的虚构情节。此外还涉及到胤礽各种违法事宜,及对朝政的处置无能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本质,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君主与储君之间的权力斗争。

太子胤礽为康熙第一任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唯一长大的儿子。由于赫舍里氏生胤礽时难产而死。康熙本着对皇后的深深思念和希望皇嗣早定的想法,1675年仅周岁,胤礽就被立为太子。到1708年第一次被废,已做了33年太子。这三十三年,康熙对胤礽寄予厚望,胤礽早期的表现倒也是可圈可点,但随着时间日久,而胤礽自认为地位难以撼动,难免以未来君主自居,况且胤礽早已奉旨监国,但遇康熙出巡、亲征,都是胤礽监国,处理朝政。长此以往,心态上自然变化。


(胤礽以未来的皇上自居)

储君一旦以未来君主自居,难免触及到皇权最不容碰触的地方,加之其他皇子觊觎皇位,或有大臣与太子不和,他们为了将来的身家性命,都会想方设法动摇皇帝对太子的信任。皇帝也会担心太子想提前夺位。所以古来雄才大略的君主或是残暴的昏君,都不能与太子相容。汉武帝听信江充造谣,引发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起兵失败自杀;李世民因太子李承乾与李泰的矛盾引发李承乾企图谋反,不得已废太子,不胜枚举。

(雍正之后,储君名字放在正大光明匾后)

因此,胤礽之后,雍正吸取教训,从此清代君主不再公开立太子,而是采用秘密建储制度,皇帝将定下的继位之君名字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等到皇帝临终才公布,防止了储君过早涉及皇权,保证了和平继位。


伊耆角木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胤礽,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太子。自他以后。满清就是秘密立储了。在无太子之位了。而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为太子却是命运波折。一生蹉跎。

康熙是一位及其有作为的皇帝。一生文治武功。在封建历史上所有皇帝中应该是名列前茅的。作为一个异族统治者,康熙十分希望依照汉族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首先就必须在法统上依照汉族的嫡长子来选择太子,所以康熙就立皇后舍合里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胤礽为太子。并且依照传统做法,给胤礽选择帝师。给予他最良好的教育。

应当说,胤礽相当不错的继承人,学习优秀。善骑射。辅助康熙处理国政也是井井有条。朝鲜使臣在给朝鲜国王的报告里,也多次称赞太子的能力出众。必可成为一代有为之君。胤礽得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朝堂上下的认可。

但胤礽为何被两度被废。原因很简单,就是康熙在位时间太长。胤礽再有耐心,再有韧性,也会被逼疯。

自古焉有四十年太子。这句话应该是胤礽的肺腑之言。胤礽四十多年的太子。即便是他再低调,再内敛,身边肯定会聚集一群朝臣,除去趋炎附势之徒。肯定也有忠贞不渝之臣。这些人当然希望胤礽尽早登基。自己好有从龙之功。但康熙作为一代英主,肯定不会提前退位。更不会让大权旁落。胤礽一党的所做所为严重地伤害了康熙的感情和利益。又加上胤礽政敌以及其他皇子的落井下石。但主要是胤礽个人操守以及行为的失当,最终导致康熙废除太子胤礽。

但康熙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胤礽被废,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诸子争位。康熙逼不得已复立胤礽为太子,实际上这是康熙一时的权宜之计。绝对不是让胤礽继位。这一点胤礽其实也应该预料到。因此胤礽更加变本加厉,积极谋夺帝位。而朝臣和和其他皇子也是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康熙目睹此景,也是无可奈何。而胤礽的行为更让他伤透了心。因此又二废太子,也算是给其他皇子和朝臣的一个警告。

但对于胤礽而言,他的历史已经彻底结束,一个曾经离帝王之位最近的人永远丧失了机会。他的失败既是个人能力的欠缺,也是康熙在位时间太长的原因。更为主要的是,这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不是个人能力可以解决的。




清水空流

封建王朝自古以来坐朝之君和储君的矛盾就是很难调和的,胤礽从出生时就被立为太子,当了三十多年储君,而没有登上皇位,这期间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水火不容的程度。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和历史上胤礽被废的原因差不多,只是为了剧情加入了郑春华伪造调兵手谕这两项。

从剧中来看,太子第一次被废,看似原因是太子和康熙后妃郑春华的不正当关系激怒了康熙,实际上正是老十四那张伪造的调兵手谕,将太子推向万劫不复。

第一次被废后康熙于心不忍,于是不到一年胤礽就被复立为太子,但是经过上次的被废经历,实际上胤礽已经没有了登上皇位的机会,再次被废只是时间问题,于是胤礽选择了为皇位奋力一搏。

从胤礽之后,清朝就没有公开册立过太子,可见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对于清朝的影响。


一点点历史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清世宗胤禛异母兄,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


《雍正王朝》里胤礽被废,主要原因为

1,懦弱无能,无担当,遇事将其他兄弟推出担责,遇功自己与兄弟争夺,

2,在清理亏空上让官员以十年为期还清国债,自己身为太子不以身作则,也借大量库银,招了康熙的忌。

3,宫廷丑闻,与贵人郑春华偷奸,被康熙发现,复位后又让老十三灭郑春华的口。

4,在宫中宴请侍卫(在清代为大忌),私自安排灵浦的兵在半路截康熙的圣驾。

等等这些原因导致康熙最终下定决心要废掉胤礽。


其实这些在历史上有些是后人杜撰,或者无任何历史记载,查无对症的,历史上真正让康熙感到恐慌的是在康熙木兰围猎时,胤礽偷偷跑到康熙的帐篷后面,从外面往里偷窥康熙,这事后来被康熙知道了,认为胤礽卑鄙无耻,要谋弑君父,再加上平时几个儿子没有一个在康熙面前说胤礽好话的,一个个落井下石,康熙围猎一回来就将胤礽
废掉。

康熙没想到废掉胤礽后剩余几个儿子个个不是省油的灯,使用各种登龙术,尤为突出的为老大,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十三,十四最为突出,人人都有一套班底,朝局瞬间扑朔迷离,康熙一看想善终都难,万般无奈之下又让胤礽复位,没过几年又废掉,接着将老大囚禁,老十三囚禁,老十四打发到关外,将老三一顿敲打,老八一顿收拾,才将政局慢慢稳住。


追风131078297

最重要的原因,没有责任心,肩头担不起二两重的担子。其父康熙皇帝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葛尔丹开博学鸿儒科,开疆拓土的一代雄主,按理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可是五十多岁以后俯视内外,明珠索额图党争,财政锐减库银外流,西北少数民族阿睦尔撒纳虎视眈眈。新的接班人理应有担当有能力摆平,但太子胤礽内陷于党争不能自处,库银不能收回,另有八个兄弟虎视眈眈不能压服,是以如此结果


Top凯哥

胤礽两次被废,第一次在《雍》剧中,是因为与郑春华私会,被康熙撞破,胤礽不敢回,结果被十四阿哥仿制太子手谕,暗调兵马,引起康熙警惕,因而废之。第二次在《雍》剧中,是因为“刑部冤狱”案,牵扯出太子谋逆的罪行,因而废之。此两件事都是基于胤礽被废的历史事实,而杜纂的情节。

文/炒米视角(百字简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