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者自願走進這裡告別“心癮”

對於身體已經脫毒的戒毒人員來說,如何戒除“心癮”、長期保持操守實際上是更為根本和複雜的問題。

在距離北京市中心約40公里的大興區,坐落著一所公益性的戒毒機構——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復所(以下簡稱天康所)。在這裡,已經完成生理脫毒的康復人員正經歷根本性蛻變,即心理脫毒。作為全國八家戒毒康復試點單位之一,天康戒毒所的主要接收對象為社會自願戒毒人員,他們在這裡進行科學戒治,完成自我蛻變,努力迴歸家庭和社會。

教會他們與“癮”和平共處

天康戒毒康復所隸屬於北京市教育矯治局,來這裡的康復人員均為自願戒毒,戒毒民警雖然身著警服,卻被親切地稱作“老師”,他們更多扮演的是心理醫生和管理老師的角色,而康復人員日常的穿著也是普通的紅色和藍色T恤,在這裡,他們被稱為“學員”。

徐娟大學畢業後,因與她人合租被引誘吸食了冰毒,曾兩次被母親送進精神病院。母親也曾嘗試將她送進天康所,可她不到一個月就堅持不住離開了。回到家後,徐娟很快復吸,結果因吸食過量導致惡劣後果,這終於讓她痛定思痛,下決心戒毒。第二次,她自己申請重回天康所。

像大多數戒毒康復人員一樣,如何抵住下一次的誘惑才是戒除“心癮”的關鍵所在,而天康所繫統的心理康復課程給了徐娟和其他康復人員信心和希望。

徐娟回憶說,認知訓練課程中有一階段是站樁訓練,要求連續站樁半小時,老實說如果站起來了就意味著向毒品投降了。“站樁很累,但是抱著要徹底戒毒的信念,我拼命咬牙堅持。從中,我慢慢學會了審視自己,也懂得了如何與自己的‘癮’共處。”這些不斷被強化的信念和方法,讓徐娟慢慢積累起了迴歸社會的信心。

多層面銜接開展社會戒毒

據瞭解,北京市教育矯治局在戒毒工作中已經建立了所內戒治與社區康復、後續照管相銜接的完整戒毒工作鏈條,推進戒毒工作“一體化”發展,為戒毒人員保持操守提供心理支持。就如趙海青所說,“矯治的關鍵並不是矯治技術,而是要用生命去影響生命,‘心癮’還得靠“心”來治。只有把他們的心理結構調整好,讓他們的人格結構不再有偏差,他們才可能真正遠離毒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