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焦慮症

二十歲焦慮症

“二十歲出頭正是自以為是的年紀,以為自己可以完全掌控自己,可以脫離任何人而存在,可以不要關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當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的朋友反駁了我,他說,這是十幾歲的孩子的想法。

也許吧,因為二十歲出頭,有的人想繼續流浪,有的人選擇了安安穩穩,我不承認繼續流浪的人是不成熟的,因為在我的概念裡這本該是流浪的年紀,只是奈何有太多的束縛。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幾個人都在說沒錢花,這個問題確實是我們每個月的必聊話題,看看自己的花唄賬單、信用卡賬單,我們開通的借唄、白條等等,透支下個月工資的一切消費都叫囂著你的入不敷出。

二十歲出頭剛畢業或者剛畢業一兩年,正處在消費膨脹期的我們,賺五百塊想花一千塊,賺的不多花的不少,一個個沒錢的人卻用著兩三百的口紅。

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時候,還有家人的期待。你一個月省出一千塊給了爸媽,爸媽說投資了這麼多年終於要看到回頭錢了,很開心。為了不辜負他們,你在發了那麼點獎金的時候就開始算計這點錢要怎麼省著買點禮物給爸媽。

寧願想趕緊脫貧也不願立刻脫單,有個朋友是做設計的,項目一忙就開始加班,加班的最大動力就是有加班費,所以他每天10點多回家,收拾好11點多,躺床上沒幾分鐘就可以入睡,我打趣說,你這樣連生活都沒有那肯定沒有性生活,他並不覺得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他說我現在還是努力賺錢吧。

二十幾歲還只是個在讀的研究生,慶幸跟對了一個導師,於是天天忙碌寫論文,國慶節去跟朋友見個面都會被叫回學校。她是我的閨蜜,研一在讀,拿了獎學金還有跟導師做項目的額外收入,總共也沒那麼多,但是有了這筆錢之後就不能問家裡要錢了,畢竟已經二十幾歲,同學們都已經工作賺錢,讀研究生的幾年也希望自己可以經濟獨立。

我們都是這樣,在二十幾歲的尷尬年紀,連自己都照顧不好。

二十幾歲,結婚的真的已經不少了。自己還是一個人,只是一個旁觀者,看他們過情人節、520、七夕、中秋節、光棍節、聖誕節,分分鐘把每個節日都過成秀恩愛日,你也已經慢慢習慣,只是偶爾會感到孤獨。

可憐的不是你是單身狗,是你是單身狗還沒錢,而交份子錢的頻率還在遞增。每年的十月一、五一的假期,參加婚禮已經佔據了假期時間的大半,本想出去遊玩的計劃也會泡湯,為了顧及形象也不能在婚宴上大快朵頤,連腰包裡掏出來的錢都吃不回來也感覺有些悲憤。

有很多人說,二十幾歲正在經歷中年危機,是的,這是現實不是矯情。本該應該飛翔的鳥兒,就是被現實折斷了翅膀。

其實,我是一個崇尚自由主義的人,自認為在現實和理想之間也有所權衡,因為我們不能任性的肆意妄為也不能失去本身的灑脫,如果條件允許就去嘗試。

二十歲焦慮症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王小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