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審計曝光中車問題,看國企改革

從審計曝光中車問題,看國企改革

前幾天,領導視察山東時指出,“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顯然,國企改革依然任重道遠,儘管國企改革的目標很清楚,即就是現代企業,可是這進程很艱難。

今天,媒體報道了審計署對中國中車集團的審計曝光部分內容,看完之後,令我有深感國企改革很有必要。

該報告在媒體報道時,用的題目是“中車高管親屬兩年不上班 仍領23萬薪酬”。而在報告中有詳細的說明,一名員工在2014年2月至2017年6月間長期不上班仍全額領取薪酬23.16萬元,該名員工為四方車輛有限公司(四方車輛屬於中國中車)高管親屬。

其實,員工人浮於事這本就是國企的弊端之一,而沒有想到的是,竟然還有吃空餉的現象。這是審計發現的,按道理說,審計主要是圍繞著財務來檢查,對人事資源的管理並非重點,而摟草打兔子樣的查出這起吃空餉事件,充分暴露出了有17萬員工、46家全資和控股子公司的中國中車人事管理的懶散。

相比公務員而言,這國企的人事管理基本都是企業管理層說了算。各級國資委只是控制國企的工資總額,而對用工安排很少有明確的規定,某種程度上來說,國企的高管具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畢竟,現在的國企,除過那些處於市場競爭領域的企業以外,都是壟斷性十足的,工資待遇“旱澇保收”不說,工作強度或者說效率更是崗位差異很大,關鍵的是勞動力資源不是市場化配置的。

一線的或者基層的員工,薪酬低且管理嚴格,但是管理階層基本上是“又清閒又高待遇”。不過,管理層的薪酬卻都很主動的與市場化企業“接軌”了。當然了,這國企的進人雖說也有各種各樣的形式規範,實際上都由企業管理者掌控。很多時候,除過基層員工外,國企的勞動力資源流動性幾乎沒有。

沒有勞動力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權力在其中發揮了主要的作用,如此使得國企的勞動效率不高,也多出現這種如中車一樣“吃空餉”的現象。這只是曝光了一個員工,其它的還有沒有呢?起碼,不說“吃空餉”吧,就說這泡病假的、“近親繁殖”後混日子的、遲到早退的、提前退休的、管理層能上不能下“吃”待遇的等等,人事亂象或多或少的都會存在。

接下來審計報告提到了中國中車的廉潔問題。2013年1月至5月,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客股份”)及下屬兩家企業超標準購置5輛公務用車,金額合計215.77萬元;2016年,長客股份16名在職高管享受車改補貼32.07萬元的同時仍使用公司統一調度用車。

眾所周知的是,國企的機構設置中與擋紀工團有關的部門都很健全。無論是人員數量,還是級別待遇,都充分體現了擋領導的原則。既然如此,這些很明顯的問題,中車公司相關部門咋就沒有發現呢?非得等到審計署審計才從財務數據中指出嗎?重要的是,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國企中還有沒有呢?

國企是國有企業,理論上的所有者是我們所有人,而實際上,國企管理上的“內部人控制”現象非常的嚴重。也就是說,國企很多時候,都是國企的高管層掌控的。代表國有資本的國資委也只是考核而已,至於具體的經營管理基本上都是企業高管層負責。如此,總經理或者董事長,甚至包括“熟記”也就是國企的真正“當家人”了。

這種情況下,超標準的公務用車或者配車、一邊拿車補一邊用公車,完全就是非常小的事情了。想想,掌控著上百億的國有資產,搞這些“小名堂”的待遇享受,又算得了什麼呢?比如說,審計署曝光的報告中,中車財務管理上的問題,就嚴重的多了。天津南車投資租賃有限公司等兩家企業少計提壞賬準備,多計利潤5.16億元;四方股份、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分別少計利潤8481.5萬元和600萬元;四方車輛多計利潤3764.08萬元;四方股份等4家企業超工資總額列支補貼等工資性支出6479.25萬元。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無非就是為了相關考核指標好看些。好看些,一方面可以繼續“高官得坐”,另一方面就是收穫合法收入的“獎金”了。不過,對此我就不明白了,這中國中車是上市公司,每年的審計報告咋就沒有發現呢?審計報告不顯示,這不就是欺騙證券市場,不就是一種犯罪行為嗎?退一步說,如果這不是國有企業,咋會允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股東或者老闆早就跳出來了。

不過,與經營管理上的問題相比,這些也都只是“小錢”而已。經營管理方面,審計署發現問題最多,共20項,涉及金額超過65億元。具體包括有投資因政策而失敗的、生產業務違規分包的、經營虧損的,尤其是違規多付款、沒有招投標而直接採購的、委託代理費,沒有支付依據的等等,顯然這些才是國企的大問題。而如此超過65億資金的問題,竟然只是中國中車一家國有企業審計發現的,我國的國企可是佔據著國民經濟各種主要領域的,僅僅央企就有90多家,彙總起來可不是小數目。

這些經營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是高管層能力的問題嗎?是高管層涉嫌利益輸送嗎?還是有腐敗受賄的可能呢?其實,在我看來,不管是啥問題,這些“薅羊毛”現象的存在,恰是國企被以高管層為首的“內部人”控制後的必然。不是自己的企業,各種監督管控形同虛設,能夠“窮廟富和尚”,那為啥不“龍有龍道蝦有蝦道”的拼命撈錢呢?

正如領導所說的,國企改革的目標是現代企業。只是現代企業最基本的就必須要做到“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剖析中國中車審計後曝光出來的問題,很顯然,我國的國企改革任重道遠。在我看來,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有點華而不實。比如說混合制改革吧,與現代企業四個特徵相比,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倒退。中國中車儘管問題多多,可榮譽不少。2017年10月,《財富》正式發佈“2017年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排行榜”,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排名36。2018年5月,2018年“外灘·中國品牌創新價值榜(TOP100)”發佈,中國中車排名第18位。5月,2018中國品牌價值百強榜發佈,中國中車排名第13位。

這些成績的獲得,中國中車是靠什麼取得的呢?軌道交通裝備製造行業“巨無霸”式的國有企業而已。如果沒有了這個標籤,中國中車就說這僅僅經營管理上曝光的涉及65億人民幣的問題,恐怕也離倒閉不遠了。總之,國企的問題也是這次“毛衣戰”的因素,而如何不“抱殘守缺”的深化國企改革,這的確是一個必須要認真對待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