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剛性兌付下,銀行理財該怎麼玩?

現在我國的理財市場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已經從傳統的銀行儲蓄理財慢慢形成以借貸、信託、基金、證券、保險和期貨等眾多形式存在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當然這種改變對銀行有一定的影響力,國家新出臺的幾個金融政策更是撬動了銀行資金管理這一塊肥肉。

打破剛性兌付下,銀行理財該怎麼玩?

1、保本理財將停售,取而代之的是結構性存款

本次資管新規針對的是銀行的表外理財,即非保本理財。但文件同時提出,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管業務,而銀行的保本理財正是所謂的“表內資管業務”,所以以後銀行的保本理財要停售了,投資者將買不到保本理財。

不過去年底開始,銀行開始大力發售結構性存款,收益率與保本理財差不多,大多在4%-4.5%之間。

結構性存款本質上來說仍然是存款,但是在存款的基礎上嵌入了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類期權,產品的收益率不僅與存款利率相關,還與這些標的價格浮動掛鉤。

2、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不得保本保息

今年銀行非保本理財的發行比例維持在2/3左右,但是根據銀行披露的數據,絕大多數產品都能如期兌付本息,幾乎不存在理財產品虧損的情況。

數據顯示,3月份共有15212款理財產品到期,6149款產品披露了實際到期收益率,共有157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收益達標比高達97.45%,沒有一款產品虧損。

實際上,之所以目前理財產品的收益達標比這麼高,就是歸因於銀行的剛性兌付。但是今後這種現象將不會存在,銀行不得承諾保本保息,要嚴格執行“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產品虧了投資者要自己承擔損失。

3、90天以內封閉式理財停止發售

2017年之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在4-5個月之間,90天以內的理財產品佔比較高,在40%左右,由於流動性比較高,深受投資者喜愛。

資管新規意見稿發佈之後,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的佔比逐漸下降,相關監測的數據顯示,4月份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佔比降至30%以內。

資管新規指出,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資金池業務,要加強對期限錯配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這也意味著封閉式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將繼續拉長。資管新規實施之後,意味著3個月以內封閉式理財將徹底停售。

4、產品實施淨值化管理

目前絕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是封閉式預期收益類理財產品,產品的期限是固定的,有預期的收益率,但是今後這種產品要向淨值化轉型。

什麼是淨值型理財產品?這種產品可以是封閉式,也可以是開放式的,但是沒有預期收益率,銀行要定期披露產品的淨值,跟基金比較相似。產品的收益率是不斷波動的,有可能連續上漲也有可能連續下跌。

目前只有部分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發行淨值型理財,發行比例較低,主要是銀行投資者都不買賬,銀行需要定期披露產品的收益,成本較高,而投資者也不太能接受這種收益波動頻繁的理財產品。

對以上理財變化,提出以下建議:

1、短期影響不大,可以按部就班購買理財產品

由於央行給了銀行兩年多的過渡期,銀行需要循序漸進進行調整,不會立刻就轉型。所以,短期內封閉式預期類理財產品、90天內封閉式理財產品仍然會繼續發售,投資者不必驚慌,可以繼續按部就班購買理財。

2、改變理財思路,提升自己的風險防範意識

以前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覺得肯定是安全的,反正有銀行去兜底,但是今後這種理財思維必須轉變,產品賺了就是賺了,虧了就是虧了。投資者需要提升自己的理財水平及風險防範意識。

3、嘗試淨值型理財產品

目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發行的淨值化產品相對較多,投資者可以先嚐試一下這類產品。其實淨值型產品的風險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大,銀行理財資金有嚴格的投資準則,淨值型理財不會像基金那樣大漲大跌,可能某一天或某一週的收益是跌的,但是長期來看虧損的概率仍然很低。

4、嚴格進行風險測評,不買超出自己風險能力的理財產品

投資者首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需要在線下網點做風險評估測試,但是過去有些投資者為了能買到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沒有嚴格填寫評估問卷,這種行為要禁止。建議大家一定要如實填寫,不買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