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计篇》原文+白话+解析+故事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白话+解析+故事

原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白话+解析+故事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日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侠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白话: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

所以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来确定战事。敌我五个方面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道义,是指让民众有认同、拥护国君的意愿,可以为了君主一起死,一起生,而絶不违背君主的号令;

天时,是指阴阳向背、天气冷暖和四时变换;

地利,是指地形的远近、险要、平坦、战地的广阔或狭窄、地形的有利或有害等地形条件;

将领,是说指挥者能否做到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下、勇敢坚毅、树立威严。

而所谓法制,是指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官吏的委派、军需物资的掌管。

作为将帅,以上五个方面不可不充分了解。能够充分了解的,就能打胜仗;不知道的就不能胜利。所以通过七个方面的情况比较我们就能知道谁胜谁负了。即

: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指挥高明?哪一方占据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

如果听从了我的计谋用兵作战,定将获胜,我就继续留下;如果按我的计谋作战,必定会遭败,那我也就离去了。筹划有利的方略得到执行,才能制造出一种“势”,来更好地辅助对外的军事行动。所谓“势”,就是利用优势,制造机变,掌握住战场的主动权。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白话+解析+故事

用兵打仗,是诡诈之道。所以能打,要装作不能打;要打,也要装作不想打;实际上要在近处进攻,却让人看起来要打远处;快要进攻远处的时候却又去进攻近处。

给敌人卖个破绽,迫使其上当,在他们知道上当乱作一团时要抓住机会进行攻打;敌人力量雄厚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不要与其争锋;敌人易怒易躁就要挑逗他;敌人谦卑,就要设法让他们骄横起来;敌人休整好了,就要再想办法让他们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设法离间。发起进攻时注意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意料不到的时辰。

这就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所在,但也要注意根据随时的变化临时应变。

开战之前就能预计此战必胜是因为筹划得当,胜利的条件充分。未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战胜是因为看到了筹划不足,胜利的条件不够。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足就会失败。更别提不做筹划,毫无取胜条件的情况了!根据这些,胜负之分显而易见。

解析:

兵法第一篇用《计》为题,又名《始计》,强调的是谋划要在行事前。计,古人又称之为“庙算”。在古代,国家有了重大疑难问题时,国君就会召集群臣到宗庙先行祭祀、昭告祖先,再进行商议对策、决定战略、选拔统帅。

只要有战争就会有牺牲。而且双方都有可能被灭亡,为了避免己方灭亡,就“不可不察焉”了。孙子给出了怎么做的答案——经之以五,校之以计。有了方法还不能生搬硬套,还要懂得与“势”结合使用。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如何因利制权?诡道也。

故事:

止戈为武,楚庄王称霸诸侯。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白话+解析+故事

楚庄王继承王位后,励精图治,欲要称霸中原。地处中原的郑国成了首要的攻打目标。没想到,晋国来救援郑国时郑国已经投降了。但晋国统帅先毅认为这一仗关乎晋国霸主地位,执意要与锋芒正盛的楚国交战,楚国的使者来议和面都没见就被赶跑了。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白话+解析+故事

楚庄王认识到这一战无法避免了,就与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伍参认为“先毅刚愎自用,容易急躁冒进,应以计取胜。”楚军一方面诱使急躁的先毅主动出击,分散晋军兵力。同时又派兵偷袭晋军大营。大营里的晋军遭到偷袭,惊慌失措,混乱不堪,毫无还手之力。

战后,有人建议楚庄王:“这一仗,,我们楚军大获全胜,杀得晋军尸横遍野,威震中原各国诸侯。大王何不趁此机会,把晋军的尸体堆积起来,然后在尸体上筑起高台,用以宣扬楚国武功,扬我国威?”

楚庄王却说:“不能这样做,要知道战争不只是为了宣扬我们的武。用武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晋、楚两国交兵,士卒皆有死伤,百姓生活不能安宁,这样看来,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你看这“武”字,它是由“止”“戈”两个字组成的,分明就是在告诉我们“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白话+解析+故事

“止戈”并非完全放弃战争,而是将“武”的最高境界看成是通过正义的战争,平息战乱,求得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