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与孟氏两家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小故事】:

在中国的古代,鲁国一家姓施的,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喜好学问(礼教),一个儿子喜好兵法。喜好学问的,用他的学术求职于齐国的国王,齐王录用了他,让他当王子们的老师;喜好兵法的,去了楚国,凭他的兵法战术,求职于楚国国王,楚王很欣赏他,让他当了军中的将领。他们的俸禄(薪水),使得他们的家庭富裕起来了;他们的官位,让他们的亲人感到很荣耀。

姓施的邻居,是一家姓孟的,同样也有两个儿子。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相同,但是却因贫穷而困窘,所以非常羡慕施氏所获得的成就,就前往请教求职的办法。姓施的两个儿子,将自己求职的实际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孟家。

孟家了解了之后,按照施家儿子说的情况,让两个儿子分别求职于秦国和卫国。一个儿子去了秦国,用自己的所学求职于秦王,秦王说:“当今各诸侯国都是兵力相争,应该重视的就是练兵和粮草的问题。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的国家,那就是让我灭亡的办法。”于是将他阉割后才放走。另一个儿子则前往卫国,用自己所学的兵法求职于卫国国王,卫国国王说:“我是弱小的国家,在那些大国的威慑操控之下求存。大国,我得服从听命于它;小国,我得安抚友好相待他们,这才是求得安稳的办法。如果凭借武力权术,灭亡马上就要临头了。你这样完好地走了,投奔到大国的话,将会给我造成的祸患不小啊。”于是把他的膝盖骨切去后遣还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家之后,孟家父子捶胸顿足地责怪施家。施家的人说:

“凡是把握住时机的就能昌盛起来,失去时机的就会失败。你们的职业和我们相同,但是使用的方法和我们不同,是你们没有掌握住时机啊,不是职业的错误。况且天下的道理不会永远是这样就对,也不会永远那样就错的。昨天所需要的,今天可能就不需要了;现在不需要的,今后可能就有用了。这有用和没用,不能确定谁对谁错的。把握时机跟上形势,应对时势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这属于机巧。机巧如果不够,就算是你的学问像孔丘一样渊博,本事跟吕尚(姜子牙)一样大,哪里就能无往而不胜呢?”

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也不再生气了,说道:“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

【大道理】

从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即便一样的才华,运用的对象和时机不同,结果也会迥然不同,只有懂得变通,见机行事,我们才可能成为掌控时局的主人。

施氏与孟氏两家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个真理是什么呢?这个真理就是老马的哲学精髓:唯物辩证法,方法千千万,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唯物辩证法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老马的继承人,用非常通俗易懂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总结了这个精髓。

老列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老毛说:实事求是。

老邓说:解放思想。

老江说:与时俱进。

老胡说:求真务实。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的老祖宗留下很多俗话谚语来说明这个道理,大家自由发挥。

我们是思想,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象情况等等诸多实际情况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大道至简,越是最根本的方法,越是简单到无法用语言全部描述清楚。所以老子,把这种根本的东西称为“道”,他也说不清楚,所以把它勉强比喻成“水”,水对万物都有用,而且根据万物因时因地而无时无刻地做出相应的改变。

所以,上面这个真理也像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施氏与孟氏两家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