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一百多个国家,为何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崛起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领天下700诸侯会师孟津,在牧野战商朝军队。商军不敌,商纣王于鹿台自焚而死,周朝立,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的周王朝称为“西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进攻周国首都镐京,周幽王死,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幽王之子东迁都于洛邑,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

历史学家将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到公元前453三家分晋的时期称为春秋。春秋之始,天下大小邦国一百多个,通过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部分诸侯国在这个过程中崛起,最终形成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的局面。

春秋一百多个国家,为何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崛起

春秋一百多个国家,为何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崛起

在攻伐兼并的过程中,七大战国时是如何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而崛起的呢?

齐国、秦国、楚国在春秋都曾经出现过称霸中原的一代雄主,在列国征伐的过程中积攒了强大的实力。韩赵魏始于春秋最强大的霸主--晋国。燕国是周王室后裔建国,地处偏远,与中原较少往来。

齐国:我经济发达

周武王为了酬谢为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封建制度,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国名为齐,史称吕齐。太公至营丘后,顺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使齐国成为大国。

公元前685,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桓公继位。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被推荐为盟主,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齐国自此成为中原首屈一指的大国。

楚国:我地大物博

周成王时,熊绎受封子爵,建立楚国建国之初,国力贫弱,竟有楚人到鄀国盗牛。熊绎深感贫穷之苦,于是发誓要将楚国建成最富裕的国家。此后,楚国历代君王带领楚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开疆扩土的事业。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熊侣继位。三年不鸣,以观朝中局势,辨明大臣忠奸。三年之后,一鸣惊人,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灭庸国,使楚国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晋楚争霸,楚国在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此后,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此后楚人继续开疆扩土,虽然曾经被吴国攻陷首都,但在越国和秦国的帮助下打退吴国,光复楚国,后又东拓疆土至泗水之上,尽有江淮以北之地。

秦国:我民风彪悍

秦国先祖本来是养马的,后来因为在战斗中立下战功,被周王封为大夫,赐以天水和咸阳之地。后来,周幽王被西戎所杀,秦国派兵救援,并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之地。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继位。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以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人为良将,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韩赵魏:老大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韩赵魏原本是一个国家--晋国。

晋国自建国之初便大力扩张,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后来一代雄主晋文公登位,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此后连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

然而,春秋末期,君权衰微,强臣掌握国家大权,形成强大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范、中行先后败亡,韩赵魏又三家联合灭智,三分其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晋国灭亡。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自此历史进入到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

燕国:我很穷,别关注我

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至周成王亲政之间,西周封宗室召公于燕,但召公并非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据杨宽《西周史》。

建国后,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中原大国并立,燕国自知没有实力向中原扩张,于是向冀北、辽西一带发展,消灭了蓟国、韩等。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燕国偏远,土地贫瘠,对春秋大国而言提不起什么兴趣。他们都忙着向中原扩张,使得燕国可以慢慢扩张实力,最终成为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