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导读:饺子是我国独特的传统食品,已有近两千年历史了。古人说:“元旦子时,盛馔同享,如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角子之义。”可见春节吃饺子有更岁的意思。

冬季进补

中国人自古就有冬季进补的习俗。大家都知道冬至要吃饺子,这个习俗源于医圣张仲景的“驱寒娇耳汤”。

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羊肉、胡椒等),做成“祛寒娇耳汤”分给乞药的乡亲们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

辽宁大学文学院杨太教授说,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用面皮包裹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便是饺子最早的雏形。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当然也是为了冬天不要冻掉耳朵,家家户户就在冬至这天包饺子吃,于是形成了“补冬”的习俗。

冬至日为冬季开始,天气一天天开始寒冷,人们需要进补,以便顺利度过寒冬,于是,这一天杀鸡宰鸭,或买来羊肉,加入当归、八珍汤等药物燉食,也有用糯米、龙眼、糖等蒸成米糕而食的。

九九八十一天

“补冬”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这个习俗还影响到中医对某些疾病的施治。如对于慢性疾病体质羸弱者,最适宜于冬季进补药膏滋。江浙一带习俗,到冬季要请名医开一料膏剂补体药物,熬成膏滋,在“数九”寒冬服九九八十一天,因为这是最佳进补强身的季节,这些疗法均来自“补冬”的民俗文化。

医圣首创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相传为医圣张仲景首创。某年冬至的那一天,张仲景到家乡白河岸边,看到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羊肉、胡椒等),做成“祛寒娇耳汤”分给乞药的乡亲们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杨太教授说,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用面皮包裹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便是饺子最早的雏形。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独特的传统食品

饺子是我国独特的传统食品,已有近两千年历史了。古人说:“元旦子时,盛馔同享,如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角子之义。”可见春节吃饺子有更岁的意思。

据三国时魏人张辑的《广雅》记载,当时已经有称为“馄饨”的食品了。《辞海》中注解馄饨说:崔龟图注“颜之推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颜之推为南北朝人,可见1700年前就有类似今天饺子的食物了。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发掘唐代葬墓时,发现了十几个作为陪葬物的饺子,形如偃月,现藏在北京博物馆,和今天的饺子非常相似。《东京梦华录》第九卷《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记载:“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双下驼峰角子。”当时所说的“角子”,就是现今的饺子。饺子作为食品,历来蒙人们青睐,无论过年、过节、喜庆寿日,吃饺子都已相沿成习。晚清徐珂的《清稗类钞》对饺子的描述较细,其云“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曰水饺”,对其食法进行了介绍。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多种风味

现今的饺子有多种风味,制法亦多样,有蒸饺、煎饺、锅贴、水饺,还出现了速冻饺子,迈入快餐行列。

有利于身体健康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现在水饺已成为中国人餐桌上寻常的食物,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饮食品种,对增强中国人民的体质甚有裨益。

推荐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全套15册 )》。

……以下是广告时间……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新修订的《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共分为《儒家文化与中医学》《道家文化与中医学》《佛学与中医学》《甲骨文化与中医学》《周易文化与中医学》《文物考古与中医学》《民俗文化与中医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古典文学与中医学》《象数与中医学》《兵学与中医学》《敦煌文化与中医学》《古典艺术与中医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武术与中医学》等15个分册。本套丛书既独立成册,又相互包容,在各自表达中医药与中华文化的一个方向或主题的基础上,通过中华文化这条主线,将各分册中的主题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易经》虽独具体系,但与儒学、道学和象数的关系也很密切。又如甲骨文、敦煌文化虽独立成书,但也与文物、典籍等有较大的关联性。

END

大家都在看↓

终于等到你!中医文化真的要火了!(快)

【中医文化】用药如用兵:传经之邪,断敌要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