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我所知的桐廬大鍊鋼鐵

「口述歷史」我所知的桐廬大鍊鋼鐵

「口述歷史」我所知的桐廬大鍊鋼鐵

23日,為進一步貫徹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精神,市委召開各部、局負責人會議,發動全市人民大辦鋼鐵工

我是1949年底參加工作的,一開始在分水。1958年5月調到東溪鄉當總支書,主要的工作是宣傳中央八屆二中全會的精神。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全黨全民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鬥》的決議,從此掀起轟轟烈烈的全民大鍊鋼鐵運動。桐廬、分水兩縣也於5月分別開始籌建縣鋼鐵廠。8、9月份時東溪鄉併入了分水,合稱紅旗公社,同時開始大辦鋼鐵。當時我沒有具體的工作任務,仍在東溪片幫忙工作。記得分水在西門頭建窯,準備大鍊鋼鐵。桐廬的窯是建在煤鐵指揮部那裡。

當年分水鎮的鍊鋼任務是1000噸,桐廬是3000噸。鍊鋼鐵首先要完成兩項工作:一是燒木炭,二是收廢鋼鐵。燒木炭的任務好完成,當時農民個個都有燒木炭的本事,燒炭所需的木料就地取材,公路兩旁和田畈裡都種植著麻慄樹與桕子樹。邏浦場到東溪橋頭短短几里路的路程,公路兩旁建了幾十個窯,白天黑夜沒日沒夜地燒炭,公路邊、田畈裡不管是公家的還是農戶自己種植的樹,不管是剛剛成材碗口粗的還是上百年的樹木統統被砍了來燒炭。所以這個任務完成起來不困難,一來原材料具備,二來燒炭對農民來說也是駕輕就熟的活。收廢鋼鐵的任務就比較困難了,由於當時的鐵礦含鐵量不是很高,用的又是土法,煉出來的鐵塊質量很差,裡面含有大量的雜質。於是不少人認為,再加些生鐵可能煉出來的鐵塊質量就會好些,所以就要求百姓們“獻鐵”。當時分水按每戶平均3至4人,要求每戶的必須上繳100至150斤的廢鋼鐵。那時吃大鍋飯,很多人家裡的鍋派不上多大用場,就有人把家裡的鍋砸了送往鍊鋼爐。後來,農戶和居民家中觸目可及的鐵塊也都被動員起來統統送入了熔爐。那時每個人的積極性很高,大家心裡都空前地被“超英趕美”的這個宏偉目標刺激著,連家裡的鐵門栓都取下來了,種田用的鋤頭也被送來。鐵門就更不用說了,像秤砣、秤鉤,甚至連灶臺上的鐵罐都被敲下來,鋼鐵廠一下子到處是各式各樣的鐵器,只要你想得到的鐵器幾乎都能找得到。雖然大部分百姓都為了自家任務盡全力獻出了家中所有帶鐵的家當,也還有一些人實在完不成任務,卻又不願意放棄自己家吃飯的傢伙什,與當時的收鐵隊員做抵抗。我記得後果最嚴重的一次是,一村民完不成任務,收鐵隊員上門收鐵,他拒不開門,收鐵隊員拿土槍隔門縫一通掃射,把他打傷,他老婆沒奈何開了門,讓工作人員撬了鍋子才算數。分水的窯是建了,木炭也燒了不少、卻沒有正式地開始鍊鋼鐵。

1958年11月,桐廬、分水、新登三縣合一,定名為桐廬縣。三縣合併後,工業化建設主要放在新登。從1958年11月正式開辦至1961年3月結束,一共建過三個鋼鐵廠。桐廬第一鋼鐵廠建在青雲橋頭(百丈山下);由於渣村發現了鐵礦,決定再辦桐廬第二鋼鐵廠,我就被派到那裡擔任副書記兼紀委書記,杜連溪任書記,轉業幹部徐金培任廠長;三廠大約是辦在松溪那邊,我沒有去過。(注:據桐廬縣檔案局檔案10-18-6-45記載,1958年12月1日啟用清名橋鋼鐵廠、查村鋼鐵廠、松溪鋼鐵廠、桐君鋼鐵廠等印章。)

「口述歷史」我所知的桐廬大鍊鋼鐵

鍊鋼鐵,鐵礦、木炭、水三者缺一不可,由於計劃不周詳,常常不是缺礦石就是少木炭。當時桐廬的機關幹部只要是遇到鋼鐵廠有問題,就放下一切工作,幾百人全部到鋼鐵廠來幫忙,沒日沒夜地幹,根本沒有什麼上下班時間。缺礦了,一班人馬到礦山一起用錘子一點一點地敲山取礦,沒水了又馬不停蹄地輪流擔水,沒有木炭了就全體砍樹燒炭,就這麼蠻幹狠幹地工作。當時我們這些幹部在鋼鐵廠除了身體力行地挖礦、燒炭、擔水外,還要做工人們的思想工作。工人們一天24小時守候在高爐前,雖說是五分鐘、十分鐘換一批人到爐前通火,可爐子的高溫的確讓人難以忍受。工人大都是農村裡抽來的,幾個月呆在爐前不回家是常事。所以我們在政治上動員工人,對於不聽指揮的工人要進行懲罰,按照中央傳達下來的6條紀律嚴格執行,具體6條的內容我是記不清楚了。因為如此,有一批人受到了不公正的處理也是有的。

桐廬鋼鐵二廠建成後馬上就開始投入生產,雖然全體幹部群眾上下一心,全身心地投入大鍊鋼鐵。但實際出鐵包括廢鐵渣、收來的廢鐵統統都算進去,大約是生產了150噸。當時上報的數據卻遠遠不止,最多的一天報幾噸的產量也是有的。但實際都沒有出真正有用的鋼鐵,主要原因是小高爐的溫度不夠,根本達不到鍊鐵所需要的溫度。所以大約是二月底,因為礦少、生產效率又低,二廠停止了生產。桐廬大鍊鋼鐵的運動,也就持續了三個半月,之後就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