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我所知的桐庐大炼钢铁

「口述历史」我所知的桐庐大炼钢铁

「口述历史」我所知的桐庐大炼钢铁

23日,为进一步贯彻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精神,市委召开各部、局负责人会议,发动全市人民大办钢铁工

我是1949年底参加工作的,一开始在分水。1958年5月调到东溪乡当总支书,主要的工作是宣传中央八届二中全会的精神。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桐庐、分水两县也于5月分别开始筹建县钢铁厂。8、9月份时东溪乡并入了分水,合称红旗公社,同时开始大办钢铁。当时我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仍在东溪片帮忙工作。记得分水在西门头建窑,准备大炼钢铁。桐庐的窑是建在煤铁指挥部那里。

当年分水镇的炼钢任务是1000吨,桐庐是3000吨。炼钢铁首先要完成两项工作:一是烧木炭,二是收废钢铁。烧木炭的任务好完成,当时农民个个都有烧木炭的本事,烧炭所需的木料就地取材,公路两旁和田畈里都种植着麻栗树与桕子树。逻浦场到东溪桥头短短几里路的路程,公路两旁建了几十个窑,白天黑夜没日没夜地烧炭,公路边、田畈里不管是公家的还是农户自己种植的树,不管是刚刚成材碗口粗的还是上百年的树木统统被砍了来烧炭。所以这个任务完成起来不困难,一来原材料具备,二来烧炭对农民来说也是驾轻就熟的活。收废钢铁的任务就比较困难了,由于当时的铁矿含铁量不是很高,用的又是土法,炼出来的铁块质量很差,里面含有大量的杂质。于是不少人认为,再加些生铁可能炼出来的铁块质量就会好些,所以就要求百姓们“献铁”。当时分水按每户平均3至4人,要求每户的必须上缴100至150斤的废钢铁。那时吃大锅饭,很多人家里的锅派不上多大用场,就有人把家里的锅砸了送往炼钢炉。后来,农户和居民家中触目可及的铁块也都被动员起来统统送入了熔炉。那时每个人的积极性很高,大家心里都空前地被“超英赶美”的这个宏伟目标刺激着,连家里的铁门栓都取下来了,种田用的锄头也被送来。铁门就更不用说了,像秤砣、秤钩,甚至连灶台上的铁罐都被敲下来,钢铁厂一下子到处是各式各样的铁器,只要你想得到的铁器几乎都能找得到。虽然大部分百姓都为了自家任务尽全力献出了家中所有带铁的家当,也还有一些人实在完不成任务,却又不愿意放弃自己家吃饭的家伙什,与当时的收铁队员做抵抗。我记得后果最严重的一次是,一村民完不成任务,收铁队员上门收铁,他拒不开门,收铁队员拿土枪隔门缝一通扫射,把他打伤,他老婆没奈何开了门,让工作人员撬了锅子才算数。分水的窑是建了,木炭也烧了不少、却没有正式地开始炼钢铁。

1958年11月,桐庐、分水、新登三县合一,定名为桐庐县。三县合并后,工业化建设主要放在新登。从1958年11月正式开办至1961年3月结束,一共建过三个钢铁厂。桐庐第一钢铁厂建在青云桥头(百丈山下);由于渣村发现了铁矿,决定再办桐庐第二钢铁厂,我就被派到那里担任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杜连溪任书记,转业干部徐金培任厂长;三厂大约是办在松溪那边,我没有去过。(注:据桐庐县档案局档案10-18-6-45记载,1958年12月1日启用清名桥钢铁厂、查村钢铁厂、松溪钢铁厂、桐君钢铁厂等印章。)

「口述历史」我所知的桐庐大炼钢铁

炼钢铁,铁矿、木炭、水三者缺一不可,由于计划不周详,常常不是缺矿石就是少木炭。当时桐庐的机关干部只要是遇到钢铁厂有问题,就放下一切工作,几百人全部到钢铁厂来帮忙,没日没夜地干,根本没有什么上下班时间。缺矿了,一班人马到矿山一起用锤子一点一点地敲山取矿,没水了又马不停蹄地轮流担水,没有木炭了就全体砍树烧炭,就这么蛮干狠干地工作。当时我们这些干部在钢铁厂除了身体力行地挖矿、烧炭、担水外,还要做工人们的思想工作。工人们一天24小时守候在高炉前,虽说是五分钟、十分钟换一批人到炉前通火,可炉子的高温的确让人难以忍受。工人大都是农村里抽来的,几个月呆在炉前不回家是常事。所以我们在政治上动员工人,对于不听指挥的工人要进行惩罚,按照中央传达下来的6条纪律严格执行,具体6条的内容我是记不清楚了。因为如此,有一批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处理也是有的。

桐庐钢铁二厂建成后马上就开始投入生产,虽然全体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全身心地投入大炼钢铁。但实际出铁包括废铁渣、收来的废铁统统都算进去,大约是生产了150吨。当时上报的数据却远远不止,最多的一天报几吨的产量也是有的。但实际都没有出真正有用的钢铁,主要原因是小高炉的温度不够,根本达不到炼铁所需要的温度。所以大约是二月底,因为矿少、生产效率又低,二厂停止了生产。桐庐大炼钢铁的运动,也就持续了三个半月,之后就结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