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为什么要自杀?

古籍与历史

最近阅读史记,读《李将军列传》,有很多感慨。李广将军身上的某处细节,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李广为什么要自杀。

李广有一次出征匈奴,战败,被剥去军职,赋闲在家。他和朋友外出打猎,归来时天色已晚,走到霸陵亭。霸陵亭廷尉喝醉,没有认出李将军,禁止他们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廷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前任呢!”李广只好在霸陵亭冻了一宿。

李广正值失意,这样的轻慢被他视为侮辱。不久李广被召到右北平担任太守,他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军中,就把这人给杀了。这位小吏没有犯任何错(最多是言语不尊重李将军),李广挟私怨,就把人给杀掉——实在是心胸狭窄,近乎恶毒。

有些人说,李广将军小肚鸡肠,品格低劣,难怪不能封侯。这个说法当然不成立。心胸品德和打仗实在没什么关系。不过,霸陵亭尉事件却很能看出李广性格的一些问题,这和他的死高度相关。霸陵廷尉不过说了一句:“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前任呢!”这句话戳中了李广的自尊心。为什么别人看不起的说法,李广如此在乎,以至于行事极端呢?

李广出身名将世家,一出场就自带主角光环,势能满满。他少年得志,很早入选皇家禁军,陪同汉文帝打猎。这样的机遇不是一般人所有的。尤其汉文帝的那句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何足道哉。”这句话给了年轻李广很大的鼓舞,也给他早早种下了心魔。可惜的是,由于时代变迁,运气不好,李广人生的势能不断下降。

作为将军,李广赶上建功立业时代,却一次次错失机会。人生走下坡路,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的心态就会失衡。这一点在李广身上也有体现。比如说,李广在上谷担任边关守将,以力战出名。他总是等到敌人迫近,才发起攻击,渴望多杀敌人,甚至把自己置于险境。(当时汉朝法律规定,杀敌过千才能封侯)。以至于典史公孙昆邪泣告皇帝:“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一个人自负,往往是他内心骄傲,同时格外焦虑。自负而且焦虑,很容易表现出敏感特征,受不了挫折和羞辱。事实上,汉武帝可能知道他的性格弱点。报复杀死霸陵尉,这种事情是可以论罪的。汉武帝不想追究爱将,还特意安抚:“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应该用自己的名声震慑四夷,用自己的威风来恐吓邻国。我希望将军为国除去祸害,并放弃残暴屠杀的行为。我难道希望看到你现在这样免冠光脚向我请罪吗?”可见汉武帝也不想刺激他敏感的内心。

正是这样敏感的心灵,使得李广将军面对别人质疑,反应显得很过激。李广最后一次出征迷路,触犯军法,要被问罪,这件事情本来很正常。卫青大将军公事公办,想要问罪于他,先派人带干粮酒肉前去慰问(当时李广刚刚走出沙漠),并且一开始不是问罪,而只是调查情况。可想而知,卫青将军也很知道李将军的脾气 。

然而,即便受如此厚待,李广还是受不了。李广对麾下说:“我十几岁起就和匈奴作战,大小七十多战。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大将军让我绕远路,我自己又迷路,岂非天意?我已六十多岁,不想再面对刀笔吏羞辱。”(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李将军临终三句话,每一句都和他想捍卫的东西有关。一生征战七十多次,这是李广的荣耀,值得不厌其烦地再讲一次;最后一战却迷路失期,他不认为是自己能力有问题,是卫青大将军让他绕远路,而他的迷路只是天意,和自己无关。内心敏感的人总能找借口捍卫自尊心;最后一句,他说自己不想面对刀笔吏的羞辱,以死捍卫自己,这就更直白了。

由此可见,李广将军一生之中,最看重个人名誉,已经到玻璃心的地步。名誉传承于家族祖上,在他这里不能发扬光大,已经成为他的负担。这是李广一生的痛,并且最终死在自己捍卫的尊严上。这是李将军的性格缺陷,让后世唏嘘不已。


菁城子

苍茫大地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认为李广自杀的原因很简单:是对自己人生和前途的绝望。看官莫急,听我慢慢分析。


一、李广名将之后,本人武艺超强,精于骑射,曾在文景二帝时立下赫赫战功,但做事毫无原则,不懂政治。

李广将军,陇西郡成纪县人。先祖李信,秦将军,曾追获太子丹,就是雇用荆轲刺秦王的主儿,主传的骑射工夫。孝文帝十四年,匈奴犯萧关,李广靠祖传功夫杀死、俘虏很多敌人,任中郎,又任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作为文帝的侍卫,冲锋陷阵、突破关隘、格杀猛兽,文帝赞曰:如在高祖时代,定封万户侯。

景帝时,任陇西都尉,后升骑郎将,七王之乱时,随周亚夫太尉夺取敌军旗,在昌邑城立下大功,但私自接受梁王的将军印,功过相抵,他不懂政治,私通藩王,没得到封赏,活该。李广一点不委屈,幸亏生在战争年代,用人之际,如果在和平年间,脑袋早被景帝拧下来当夜壶踢。

后来李广先后在上谷、上郡、陇西、雁门等地做太守,作战努力。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单打独斗,还时不时暴露轻敌冒进、不守原则的缺点。我举几例。

一次,李广的搭挡中贵人率几十骑出营,遇到三个匈奴人,结果匈奴人射伤中贵人,几乎杀光随从。李广认定是好射手,带百骑追赶(敌情不明啊!没读过《孙子兵法》呀!还是喜欢肉搏!),李广射死两人,活捉一人。他们得胜还营,远远遇到几千名匈奴骑兵,匈奴人误以为李广是诱兵,李广命百名部下解鞍、纵马、躺下三个连贯动作一气呵成,迷惑了匈奴人,李广靠他的勇敢、机智加侥幸躲过一劫。

武帝时,李广镇守右北平,曾把箭射进石头中,还曾射死一只真虎,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武帝时,李广以边郡太守身份攻打匈奴时,行军没有严格编制、队列和行阵,有好水草之地就驻扎休息,人人自便。晚上也不敲刁斗来巡逻自卫,只在远处布置侦察哨,侥幸没遇到危险。一张嘴,两层皮:你可说李广艺高人胆大、体贴士卒,也可以说李广高度麻痹,治军不严。

后来,李广兵出雁门关,寡不敌众,又去作战,被匈奴活捉。李广又伤又病,被置于两马之间结成的网兜里,李广装死,偷袭押送他的匈奴人好马良弓,靠精湛的祖传骑射,逃脱,按律当斩,后赎罪成平民。

李广闲居时,和灌强到南山打猎,醉酒后回到霸陵亭,被同样喝醉的亭尉呵斥阻止通过,李广无奈住在亭下。(这是汉朝规矩,亭尉没错。)但后来匈奴入侵,李广任右北平太守,令霸陵尉从军,借故杀了他,没天理了!

李广在任陇西太守,羌人经常反叛,李广诱降了八百人,后用欺骗手段杀死了俘虏。

二、如上文所说,李广是一员猛将、智将,有万人敌,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将,他不适宜指挥刘彻时代对匈奴的大型进攻作战。

终其一生,对匈奴作战,几无胜战。将在谋,不在勇。他擅长的是防御,是单打独斗,是充当敢死队长。

在元狩四年的卫青代表大汉与匈奴的大决战时,卫青按照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老了,又多次吃过匈奴的苦头,加之也有点私心想帮救命恩人、刚失去侯爵的公孙敖一把,没让李广正面与单于对阵,李广赵食其在行军中又迷路,触犯军令,李广不愿受审,自杀。

三、李广只看到自己的匹夫之勇,从未认识到自身如以上笔者所说的自身严重缺陷,心高气傲,又封建迷信。

看到临终对部下的遗言:“我从年轻时起与匈奴大大小小交战七十多次,这次有幸随大将军迎战单于,可大将军又调我部走迂回遥远的路,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我李广六十余岁,绝不与办案人员对簿公堂。说完愤而自杀。

综合上述:李广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但不是名将,自身粗犷无忌、治军为官缺乏原则,过于宿命,终于导致了他的个人悲剧。他是鲁莽的民族英雄,令后人景仰,更令后人惋惜。他如生在唐初,遇李世民,定会成为尉迟恭、秦叔宝一样的公爵。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李广之所以要自杀,原因相当复杂,这不仅跟他本人有关,还跟汉武帝及卫青等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准备再次攻击匈奴。 那时,年过花甲的李广听说以后执意要参与战斗,并且要求当前锋。 他为什么要执意参战呢,一是他是武将不能闲着,二是他奋斗一生,运气极不好,都没有什么大功绩封侯,所以他必须在晚年时,趁这个最后机会完成自己的心愿。

可是汉武帝一听说李广要参战,心里就起了嘀咕。因为李广太老了,都六十多岁的人了,这一战可是行远奔袭,他哪里能受得了?不过,汉武帝也不好拒绝,想了好久,才允许他出战。汉武帝尽管安排李广当前将军,但却没有安排他跟单于正面迎战,而负责正面迎战的人,是大将军卫青。


李广的部队负责跟随卫青出发,出塞以后,卫青从捉到的敌兵那里获知匈奴单于居住所在地,竟然命令李广临时跟右将军的队伍合并,然后从东路出击,而自己却率着队伍直奔 单于而去了。

卫青为什么这么干?难道他对李广也有意见,不想让李广建功立业么?

对,卫青当时就是存着点私心的,不想把这些斩敌的机会留给李广,而是留给自己的好朋友公孙敖。

卫青为什么这么做?主要是两点。一点是出行之前,汉武帝已经跟他交待,李广命运不好,而且又老了,不让他打前锋,错过斩敌机会。二是,当时卫青的好朋友公孙敖刚刚失侯, 卫青想给他机会,让他重新获得封侯的机会。因为公孙敖在卫青年轻的时候救过卫青,卫青必须把这个人情债还上。

所以, 卫青让李广跟右将军合并,从东路绕路合击,却让公孙敖跟随自己直接出击匈奴。

李广的确命运不好。被皇帝和大将军忽悠了不说,他跟右将军合军以后, 竟然还迷路了。因为迷路失期,没有按时到达聚集地点, 让匈奴单于跑了。 卫青很是恼火,将这件事怪到李广头上, 就命令李广幕府的人前来受审。

面对卫青的指责, 李广却悲壮地说:“各校尉没有罪责,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

回到自己的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磊大小小七十多次了。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作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道路,最后迷失了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我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了。”

于是当场自刎。

李广就此自杀谢世,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似乎是以自杀,表示对汉武帝和卫青,甚至是对命运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千年以后,依然让人唏嘘不已!


月望看历史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李广回到军部,对他的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言毕引拔刀自刎。

难道说李广真的是因为部队因无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太过于自责而自杀的吗?

首先李广自杀之前有过几次带兵对抗匈奴的经历,所带兵队虽然杀敌很多,但是损失更大的是自己的士兵。

回京之后李广多次求皇上,让其带兵攻打匈奴,哪里知道皇上不应允。三番四次的请求后,皇上终于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哪里知道他却在行军途中迷了路,这迷路不要急,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是这次迷路会担误战机,李广找不到路羞愧自杀。

就算他找到了路,战后回到了京城,等待他的也是皇上的一句斩立决啊,而且到时候死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包括他的家人,他的部下。李广虽然是好汉,但不得不说他带兵确实差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