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熊孩子,以暴制暴?

制服熊孩子,以暴制暴?

如何应对熊孩子?

文 / 凉爽

熊孩子,一个让人闻风丧胆、闻其色变的小年龄段群体,他们非常热衷于挑战成人的底线,具体表现为调皮、不懂事,经常惹祸爱捣乱、不爱听话,很倔。他们在一些常规的事情上,经常会给普通人大吃一惊的表现,或做出人们意料之外的举措。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描述数不胜数,渐渐形成一个新流派:《摧毁一个熊孩子有多难》、《如何对待/反击熊孩子?》、《怎样不动声色地对付熊孩子?》。网友们根据大家被熊孩子折腾的经历总结:跟熊孩子的父母理论不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没教养的熊孩子必定有一个熊父母,熊孩子根本没有受到好的教育!

如何对待熊孩子,以暴制暴是知乎上提到的其中一个办法。“侄子猛推差点让嫂子流产,我追着熊孩子打”,孩子说了一句:“电视都是这样演的,就想看看她会不会流产”,姑姑抓起棍子就是一顿穷追猛打,打得熊孩子老实。

体罚,一直是国内外争议不断的话题。教育孩子,打还是不打?打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不打的话,又如何让“熊孩子”知道他们的一言一行是错的,不让他们继续“熊”下去呢?

制服熊孩子,以暴制暴?

制服熊孩子,以暴制暴?

只能“以暴制暴”吗?

如何为“熊”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最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惩罚”,也就家庭利用专制权利去压制,运用厌恶刺激配合不良行为进行强化,取得减少厌恶刺激消退不良行为的结果。

这种惩罚策略往往能够收获短期的效果,孩子会马上听话。但是长期压制之下,惩罚变得无效了,副作用是孩子学习了家长的惩罚方式,可能会变得更加暴力且有攻击性。而且严重影响亲子亲密关系和孩子心理健康。

制服熊孩子,以暴制暴?

“我要撤走我对你的爱!”

看见“爱的撤回”这一句话,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你再发脾气,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哭,我要把你困小黑屋!”

这是不是很多家长很容易脱口而出的一些话?现实生活中,这种威胁育儿方式屡见不鲜。

每当孩子无理取闹、发脾气、做出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只要放出这个“狠话”绝招去恐吓他们,他们就会乖乖闭嘴。

作为成人,你自己是知道这些都是气话,但有没有想过你口中的谎话“不要你了”对孩子来说孩子是多么残忍和恐怖的噩梦。

制服熊孩子,以暴制暴?

制服熊孩子,以暴制暴?

“制服”熊孩子,

首先建立规则条款和树立规则意识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推销“惩罚垫”的视频。视频讲的是一个非常任性的四岁小男孩,从小奶奶带大,后来跟妈妈一起住。他去商店看见什么,立即就要买下来。不顺他的意,他就会哭闹、打人,甚至躺在地上大吵大闹,直至满足他为止。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他会用头撞墙!

最后出动了幼儿专家,出示了一个叫“惩罚垫”的教具。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候需要自己在惩罚垫上安静几分钟。我觉得挺有效的,分享给大家。步骤与注意事项如下:

1、一定要跟孩子说明清楚这个垫子的作用,举例哪些行为是绝对错误的,比如打人、任东西,重点说清楚具体的行为。大家协商在垫子上呆的时长,示范良好的行为,确保他在平静状态下了解规则也清楚垫子的作用。注意避免说垫子就是为了惩罚他而存在的

2、惩罚垫的放置位置是墙角或者客厅,必须是在家长可以注视到的范围,“小黑屋”会让孩子感觉孤独。不可取;

3、家长需要耐心,开始的几次很可能失败。一开始时间可以短一些,注意要耐心跟孩子解释,甚至陪坐在孩子旁边,陪他一起接受“惩罚”。在惩罚垫上不允许做其他事情

4、当孩子顺利完成一次“惩罚”之后,家长要用眼睛注视孩子

表示肯定和赞许,最重要的还是结束之后的沟通,立即告诉孩子打人这个行为是不对的,别人会很疼。你要坐在惩罚垫上两分钟,现在开始计时;

5、“惩罚”结束之后保持原有的活动或者奖励,不可以取消之前的娱乐。

希望对大家有借鉴作用。

Reference

1、檀传宝. 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2):20-23.

2、傅维利. 论教育中的惩罚[J]. 教育研究, 2007(10):11-18.

3、何齐宗, 肖庆华. 对教育惩罚的理性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9):21-24.

制服熊孩子,以暴制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