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主刘禅有没有人们说的那么傻?他的哪些举动体现了其心计呢?

蒋南亚

刘禅从来都不傻,唯一有点失策的就是最后在不该投降的时候选择了投降,从而导致他成了亡国之君,而他在后世眼中的形象,基本上也就是按照一个无心国事、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亡国之君来塑造的,让人以为他傻。

贪玩,喜欢吃喝玩乐,亡国之君和傻是两回事,傻不一定就必然成为亡国之君,亡国之君并不一定就傻。刘禅是亡国之君,肯定算不上什么神文圣武的英明君主,但要说有多傻,多混乱,多残酷,那也说不上。

只不过他的性格和特点,不太适合在三国鼎立这样的大争之世做君主而已。如果换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太平盛世,说不定他也会像乾隆一样,留下下江南,到处题字,喜欢各种珍奇玩好的传说。只是他很不幸,生在了三国,碰到的又是蜀汉这样一个三国中最弱的一方。

当然,现在很多人也开始给刘禅平反昭雪了,又说他不傻,其中很多人提到的例子就是,所谓乐不思蜀的故事,其实恰恰说明了他的聪明,因为如果他当时像下属说的那样,痛哭流涕,表示思念益州,希望司马昭能放他回去,以司马昭的为人,恐怕他就活不了几天了。

还有《三国志·后主传》中的评语也说,他前期任用诸葛亮、蒋琬、费祎,蜀汉政权还是比较太平的,而且始终对曹魏保持着进攻态势,后期又任用宦官黄皓和樊建、董厥、陈袛等人,排挤打压当时蜀汉政权的支柱姜维,朝廷政治局面才开始出现混乱,直至最后灭亡。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后主是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君主,用贤臣就强盛,晚年任用奸佞,国家就混乱乃至灭亡。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但不太充分。实际上,更能看出刘禅的帝王心术的,恰恰就是他在诸葛亮死后,开始不动声色的逐步收回权力,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棋子,就是任用宦官黄皓。

蜀汉基本上延续了东汉的政治制度,但是在不同时期有些变化,大体上的格局仍然是宫中、府中以及中朝这样三个相互牵制的体系。其中,丞相府不能被理解为丞相个人的私邸,而是政府机关。宫中包括皇帝身边的尚书、中书令、中书监等,虽然级别不高,但是是决策机关。东汉以大将军辅政,多数录尚书事,参与重要事务决策。

刘备时期,蜀汉政权草创阶段,但基本上是围绕着“宫中”来运转的,以丞相为首的行政体系主要是负责执行,决策权基本上控制在“宫中”的。而到了诸葛亮时期,因为诸葛亮有录尚书事的职衔,所以朝廷的内外权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府中”,“宫中”基本上就成了摆设。

这也就是刘禅后来所说的“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意思。同时,这也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意图所在,就是希望让后主刘禅不要对他有什么疑心,趁他率军北伐的时候在“宫中”另搞一套,架空他。主少臣强,毕竟这是很容易出现相互怀疑的局面。

诸葛亮死后,蒋琬时期基本上继承了诸葛亮时期的做法,但录尚书事的人开始多了,比如费祎就作为蒋琬的备胎,也参录尚书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掺沙子的做法,分散权力。而到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身份执掌蜀汉政权的时候,刘禅在宫中实际上已经开始形成了一个小班底,只是尚未走到前台。

费祎死后,刘禅已经四十岁了,才开始正式亲政,自己处理蜀汉的日常军政事务,黄皓的专权也差不多从这时候开始。但到蜀汉灭亡的时候,刘禅身边的近臣中,还包括尚书令樊建、侍中是张飞的孙子张绍、秘书监郤正,并不都是奸佞之人。当然,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是后主比较信任的大臣。

也就是说,信任和重用黄皓实际上是刘禅的帝王心术,是希望用他来牵制外朝大臣,重建东汉时期以宦官、内朝和外朝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而皇帝则可以超然于这三方之上,便于控制。用黄皓的另一个好处则是,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可以让黄皓来背锅,而不必由刘禅自己完全承担责任。比如姜维、诸葛瞻就都认为,蜀汉国势衰落的关键就是黄皓在坏事,并没有埋怨刘禅的意思。


萧武


蜀汉昭烈帝刘备乃白衣起家,其子刘禅(207—271 年),汉孝怀皇帝,史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自幼跟从其父戎马奔波多灾多难甚于艰辛。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苦心经营,蜀汉建立后既被册立为太子。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去世,同年五月,刘禅继承皇位在成都称帝,时年十七岁。景耀六年(263年),伐蜀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权衡利弊后无奈自缚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押往洛阳监视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其在位四十余年。期间虽拜诸葛亮为相父,并给予支持和信任,但在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自东汉末以来一直被视为愚笨无能君主的象征,这实乃对其的误识和偏见。

其实,刘备父子可以说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工于心计的帝王。前者靠他的人格魅力和决策谋略使其亲手创建的蜀汉帝国在夹缝中生存了四十多年;而后者则靠其雅量与智慧使自己在外部条件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安全地度过一生。



刘禅自公元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称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时间,在三国时期所有的国君中是最长的。当时社会跌宕兵事起伏,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相应的才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前期或许还有千古名相诸葛亮的辅佐,然而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充分说明并非诸葛亮的全部辅佐之功。蜀汉在刘禅当政的时间里,内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农业生产恢复了元气。“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国内局势实现了平定。“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友邦良将纷至沓来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瞩目。不但使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彻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国家呈现一种中兴的气象。虽然说这里面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辛勤工作和铺垫好的基础,然而,充分信任和放手任用诸葛亮的功劳,也得记在刘禅头上。



另外,所谓“亡国失蜀”和‘’乐不思蜀‘’不过是他的韬光养晦的策略。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史料也完全可以证明刘禅选择的正确。曹魏大将邓艾与钟会分别进攻蜀汉志在必得,蜀汉主要的军力都由姜维率领与钟会对战,绵竹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诸葛瞻战死,绵竹失守,魏国大军兵临成都。在军力和士气都不及邓艾大军的情况下,盲目反抗只能产生更大的伤害。而且,如果决战玉碎成都,那么人民生命和田园财富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即使侥幸在战术上赢了,但是蜀汉在短时期难免曹魏的二次攻势,局面完全是必败之势,将会更加的困难。刘禅作为蜀汉之主,他的选择将会决定整个蜀汉百姓的生死存亡,有哪个君主愿意做亡国奴,愿意做投降者?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他心里有大义,他就没得选择,只能投降。

后人因为刘禅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觉得他特别的昏庸,并对“乐不思蜀”的成语视为贬义。我们首先来看文史上怎么记载这事。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文里面的司马文王就是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当时他把握着魏国军政,魏帝曹奂还是他手下无实权的傀儡皇帝,手掌刘婵生死大权的司马昭在宴会上当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就是想试探刘禅的底细决定他的去留,刘禅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彻底打消了司马昭的顾忌放弃了杀机。后人多误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实际上刘禅并不昏庸,也不傻。在面对司马昭提问是否思念蜀国的时候,如果说思念故国,恐怕会惹来杀头的祸害。人又不是草木,怎么可能没有七情六欲故土之思?怎么可能没有难舍的感情?刘禅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即使他再薄情,对蜀地总归有一些感情,所以在司马昭面前着实演了一场好戏,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被迫跟随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台词,就让充斥杀机的司马昭放下心来。



司马昭历来心狠手辣,然而在刘婵面前,是被彻底愚弄住了。从此,刘婵在司马昭的虎窝里舒舒服服地吃喝玩乐,直到终老。这样的亡国之君的待遇翻遍史书难找二例!由此证明,三国中阿斗的智力被严重低估了,蜀汉后主刘禅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傻!


清瘦客

以现代人客观的历史观来看,刘婵不应该是傻和无能的,“傻”是现在人们建立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他的评价,“无能”是一些“一瓶不响,半瓶晃荡”的历史爱好者站在后世太平的情况下看历史造成的,这就好比纸上谈兵。

为何这么说那,因为刘婵的父辈们表现的太英豪了,三国前期能人辈出,文武英杰遍地都是,虽然是三国但可比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对比一个三分天下的后三国时期来说刘婵无疑是“傻”的,不止刘婵我觉得魏、吴的后代也一样。

曹魏政权内斗不止,最终在曹芳之后曹魏基本都在司马家控制下,虽不是曹芳亡国但也没强到哪里去。

孙吴政权自孙权后也是内斗不止,孙皓继位后东吴以是病入膏肓,难以振兴。

这些所谓的后世们都没有多大的天下担当,都是无能的失败者,可是真的能这样评价他们吗,显然不能。历史要站在亲历者的角度看才算有点客观。

战争要想胜利,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人的胜利也是这样的。

首先,天时,后三国时期大环境都是新主继位,可是刘婵继位是在外强内弱的情况下继位的,三国时期蜀汉一直都不强,蜀汉的存亡,大都靠与吴联合,而东吴摇摆不定。

其次,地利,蜀汉可攻可受是建立在孙吴对曹魏的态度上的,孙吴弱蜀汉被曹魏亡,孙吴强蜀汉自灭亡。

第三,人和,这是蜀汉的根啊,蜀汉的兄弟情义是有谚语可证的(宁雪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可就是这样的情意让刘婵说不出话,做不了事,孔明还在,马岱、姜维如何会听一个小小的幼主刘婵那,孔明是主公刘备最信任的人而他又尽心尽力的报主公之托,保刘婵。

综上所述,刘婵最不想干的事应该是出祁山攻魏,而最有利的事是东进灭吴。可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啊,孔明不敢了如果打不过吴蜀汉就要亡了,那样如何见先帝,如何面对天下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内难以服众,对外不敢取舍的刘婵如何能不“无能”啊。



至于说心计的话,无非就是著名的“乐不思蜀”这样的取乐而已。这和“阿Q”不是一样了吗。


佚名到底是谁

蜀汉后主刘禅是谁呢?可能有许多读者不清楚,但是要是提及刘阿斗的话,大家可哪都知道,不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的儿子吧,诸葛亮扶不起的阿斗!对,刘禅就是这个刘阿斗,但是他真的是像书中那样的无用吗?且听我分析。

先说明一下,《三国演义》不是一部史书而是一部小说,罗贯中写这部小说感情显然倾向于蜀汉,而在蜀汉则高捧诸葛亮,Way?因为这要符合儒家的正统和贤臣的思想,而为了高抬诸葛这位“贤臣”作者不仅给他安装了“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一系列英明计策,还将其与刘禅对比,突出他的英明,所以刘禅其实是文学作品的牺牲品,是神化诸葛的阶梯。

我们在从《三国志》中对刘禅的记载来分析一下:

建兴元年遣尚书邓芝顾好于吴……

三年春,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他在内修养生息,鼓励耕殖;对外修好东吴,这是一个昏君所做的吗?大家可能会说这是诸葛辅助的成果,诸葛卒于234年,刘禅在263年降曹魏,这中间差有二十九年,难道这二十九年凭借一个昏君可以治理吗?

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在诸葛卒后,刘禅即废除了丞相制度,以蒋琬为大司马,负行政,兼军事;费祎为大将军,负军事,兼行政。两人权力交叉以控制,这可不像一个昏君所做出的。

所以刘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昏庸、傻,他是一位有心机的人。


-原始人-

刘禅绝对不傻,只不过他身处的位置比较尴尬,因为他是一个君主,一个亡国君主,对于君主我们很容易偏面的去看他是否有卓越的功绩,老爸刘备,相父诸葛亮这两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实在太高了,所以一对比就显得刘禅无能。

为何说他并非演义中那般傻,其实从“乐不思蜀”就可见一斑,魏蜀吴三国中唯一善终的君主,当然他这种所谓的明哲保身可能显得很丢人,但历史上哪一位能够善终的名臣君王不都有自己一套明哲保身的方法呢?韩信够厉害了吧,最后有多惨不用多说。

刘禅在位很少见数但不代表他傻,他可能没有那些明君雄主的大智慧,但个人认为他智商是绝对的够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基本上执掌蜀国大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比才干刘禅怎能和诸葛亮比,既然诸葛亮办事靠谱,又有大才,那我这个做老板的还瞎操什么心,操了也是白操呀,那不如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搞搞自己的兴趣爱好,什么国事天下事让诸葛搞定不就行了。这也是一种聪明人的表现呀,总比朝堂之上,老被诸葛亮否定,丢人又伤自尊的好呀。

诸葛亮死前,蜀国已是强弩之末,人才流失,接任的人又都是诸葛亮的心腹,百年方针政策早已定好,你还是只能瞎操心,加之集团势力分化,国家就那么丁点,能怎么折腾,换了是你,在这种处境下,你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强如诸葛亮都无法挽回颓势,也就如此了。


喊走就走

历史评价往往会层累的造成,一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在形成之后,就很难改变他最初留给人的印象,刘禅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皇帝群体中低能儿和昏庸的代表,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禅的确是一个非常不堪的皇帝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首先,如果刘禅真的是一个低能儿,刘备是不会选择刘禅作为接班人,实际上除了刘禅之外,刘备还有两个儿子和一个义子,鲁王刘永和梁王刘理以及义子刘封,并非除了刘禅之外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而且刘禅本身的出身不是很好,他是甘夫人的儿子,甘夫人本身只是一个妾,并且去世的比较早,如果刘禅没有表现出过人之处,在不比其他兄长地位高的情况下,刘备是不会选择刘禅作为继承人的。后人常常津津乐道的刘备托孤时与诸葛亮的“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话并不能证明刘禅本身能力和资质的低劣,反而更是君臣之间的互相攻防的体现。刘备意在说明希望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不要有二心,实际上就是正话反说。

其次,不管是刘备、诸葛亮还是后世的史家,都有很多人夸赞过刘禅,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是“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也评价刘禅是“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以裴松之的史笔能说出这样赞美的话,基本上可以证明刘禅绝非等闲之辈。

再次,对待北伐的态度也体现了刘禅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君主。诸葛亮在世时,刘禅鉴于蜀汉国力羸弱,反对北伐,但对于诸葛亮坚持北伐还是给予了支持,刘禅深知君臣不和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但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立刻下令停止了北伐,主张与孙吴政权一起维持局面的基本稳定。在内政上,刘禅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朝中人事方面也尽量保持灵活,比如对于反叛的魏延,刘禅基于政权的稳定也没有完全否定。

诸葛亮死后,刘禅在大臣的辅佐下治理蜀汉长达30年,基本上维持了蜀汉的稳定,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在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里,刘禅是很难维持这么长时间的统治的。


青年史学家

傻不傻不知道,历史总是充满迷雾,使人很难看清其本来面目。说说刘禅的处境吧,刘关张死后,诸葛亮是荆州派的代表,李严是益州派的代表,而刘禅呢?可以说他当时可以说是孤家寡人,上无父母,下无亲信,中间没有叔伯兄弟帮衬,况且年幼,身边只有几个宦官,刘备托孤诸葛亮和李严,刘禅的情况比汉献帝好不到哪去,谁保以后诸葛亮,李严不会成为下一个曹操甚至是曹丕呢?人心隔肚皮,刘备称帝之前,大家无非是个合伙人,你刘备威望高,有能力,有名分,占着大义,你称帝称王,手下也可以封候拜相!而刘禅……,诸葛亮把持大局,数次北伐,大家跟着升官发财,如果北伐成功……黄袍加身说不定提前个上演,作为刘禅会让北伐成功吗?


犹抱键盘半遮脸

这里例举一段刘禅的话:延熙元年,诏命大将军蒋碗: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凶狠骄横,辽东三即不堪忍受暴虐,相互连结,与魏分离,菅睿又大举征兵,与其相互攻打,昔曰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你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待吴举兵,成东西犄角,伺机进攻!蒋琬回书说道:消灭曹魏平息国难,这是为臣的责任,自奉命屯军汉中已过六年,为臣既愚蠢不明,又身患重病,规划方略不得实现,确实左右为难,寝食难安!

从前诸葛亮常说:蒋玩志向在于忠正清雅,报效国家,他是辅佐我一道共同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并密表刘禅说:为臣若有不幸,后事应托付蒋琬。诸葛亮对于统一天下是非常自信的,他选拔的人才很重视德行修养!治国也都是很好的,但军事才能就一般般!包括姜维!事实上,自魏延死后,汉再无良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