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案進入倒計時,一半以上平臺仍未落實銀行存管

2015年7月,央行、銀監會等十部委聯合出臺《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邊界、業務規則和監管責任。其中,明確提出了互聯網金融平臺需要選擇銀行作為資金存管機構的要求。

備案進入倒計時,一半以上平臺仍未落實銀行存管

銀行存管是合規備案的硬性指標,也是最重要指標

互聯網金融平臺銀行存管就是由銀行存管資金,平臺管理交易,做到資金與交易的分離,使得平臺無法直接接觸資金,避免客戶資金被直接挪用。直白地說,就是萬一平臺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確保你的錢不會被平臺擄走。

2017年2月23日,銀監會發布《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明確了互聯網金融平臺資金存管方應為商業銀行,界定了互聯網金融平臺和銀行各自的職責,使互聯網金融平臺資金存管得到了進一步推動。行業合規整改大限將至,銀行存管成為互聯網金融平臺最大合規目標和第一硬性指標。

業內人士表示:備案不會以平臺規模的大小而定,而是看平臺的各項業務和運營管理能否達到銀監會管理制度和地方監管細則的監管標準。沒有資金存管的機構和沒在規定期限內完成驗收的機構將不能通過備案驗收

凡是沒有上線銀行存管的平臺,備案一票否決

此前,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在廣州大廈組織召開了“廣州互金機構高管系列培訓”。此次培訓會上,監管部門人士透露的信息顯示,此次備案驗收整體趨嚴。

培訓課件顯示,凡是沒有上線銀行存管的平臺,備案一票否決;凡是踩監管辦法十三條紅線的,同樣一票否決。同時,2016年8月24日之後成立的平臺以及未納入網貸專項整治的平臺不予備案。對於仍開展首付貸、現金貸、校園貸的平臺,仍與各類地方金融交易所進行合作或存量合作業務未轉讓或清償完成的平臺,暫停業務後恢復正常運營少於2個月的平臺不予驗收通過。

互聯網金融平臺備案大限將至,銀行存管落實狀況堪憂

儘管有很多主動擁抱合規的平臺,比如第三方旗下的第三方金融早在2015年就已經與華興銀行簽訂銀行存管協議,2016年9月正式接入銀行存管系統。然而,此類積極迎合監管的平臺在互聯網金融行業還是屬於少數,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10月底,共計538家互聯網金融平臺成功上線銀行存管系統,僅佔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的26.05%。

2018年是平臺備案的“大考年”,然而就在備案進入倒計時,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已有802家互聯網金融平臺上線銀行存管,超過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的40%,銀行存管落實狀況還有待提高。

備案進入倒計時,一半以上平臺仍未落實銀行存管

第三方提前完成銀行存管,資金安全有保障

銀行對平臺的考察還是非常嚴格的,對於不靠譜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基本上可以通過銀行的審核Pass掉,每家銀行對於平臺資金存管的准入條件還有一些具體要求。在准入條件中,銀行對實繳資本和高級管理人員最為重視,其次是運營時間,註冊資本、信息披露和風險管理(含保證金、風險準備金要求),背景及交易額。此外,對財務、風險事件、IT技術、標的利率、客戶量、平臺人員、壞賬率、經營地、實體門店、成立時間、分散度、持續性、業務真實性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第三方金融一直堅持陽光透明的運營模式,於2015年與華興銀行簽訂銀行存管協議,2016年9月正式接入銀行存管系統,率先達到國家互聯網金融監管要求,在自律合規方面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旨在為投資者提供專業、可靠的互聯網金融服務。

備案進入倒計時,一半以上平臺仍未落實銀行存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