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樑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來到梁家河體驗學習,大家對習近平過“四關”的歷練印象深刻,而在《梁家河》一書中,對這段經歷也有翔實的記錄,帶著《梁家河》一書,在梁家河追尋書中發生的故事,這份體驗是真切的,這份感受是觸動心靈的。

朗讀原文:《北京娃 村裡娃》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習近平皮膚過敏,跳蚤叮咬後用手一撓就腫起了紅疙瘩,越撓越癢,痛苦不堪。石春陽當年和習近平一起勞動,從他挽起的褲腿下,看到過習近平身上被跳蚤蝨子叮咬過的疤痕——他的小腿上到處是被咬過後腫起的紅疙瘩。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習近平他們尋找著對付跳蚤的各種辦法,他們給炕上撒六六粉;進門的時候抖抖褲腳;有時燒一鍋開水,把衣服燙燙。兩年後,習近平就習慣了,任跳蚤怎麼叮咬,照樣酣然入睡。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讀梁家河,現場瞭解習總書記當年為改變梁家河的現狀所做的努力,然後你就能真正明白為什麼說梁家河處處透著大學問,你就明白習總書記是個愛學習愛思考的人,明白了他所說的什麼是知行合一。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梁家河》一書中講到,習近平把自己當成一個農民,當成一個梁家河的村民,在他的身上沒有那種讓人產生隔膜的“城市味”,在他眼裡沒有高低貴賤,鄉親們說“近平這後生仁義”。

朗讀原文:《北京娃 村裡娃》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身上沒有“城市味”的習近平跟村子裡的年輕人也很快熟悉起來。他把自己的鞋子送給家境貧困的夥伴,有時還會當起理髮師,給村裡的青年人理髮,有一陣兒他還當起了游泳教練,教那些只會“狗創式”的青年學習蛙泳。梁家河返鄉知青王憲平,社員石春陽、武暉、張衛龐等,都成了他的朋友、夥伴。與習近平的交往深深影響了這些夥伴們的人生選擇。與習近平交流較多的武暉,後來成了一名教師;石春陽則在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接替習近平當上了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看完《梁家河》這本書又來到梁家河,我覺得才真正體會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實在意義。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植於心,才能做出更有溫度、更接地氣的新聞作品。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不管是在《梁家河》的書中,還是在如今鄉親們的記憶中,近平幹活從來不“撒奸兒”,這是陝北農村對一個農民最好的評價。在梁家河村知青舊居3號院對面的川道地裡,梁家河村民劉世斌正在種菜,大家也來到劉世斌的地裡,幫忙澆水、拔草,提起當年習近平在梁家河干活不“撒奸兒”的事情,劉世斌依然記憶猶新。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梁家河村村民 劉世斌

(習近平)老實,挺老實的,幹活挺踏實,勤勞,別人幹不了的活他都幹,受苦人啥活都幹,耕地、放羊,基建隊打壩、修梯田,最後打了一口井,開始不會幹,割麥、收莊稼到最後都會幹,原來掙六分七分,最後成了十分。

朗讀原文:《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朗讀者 延安廣播電視臺黨員 邵尉

鄉村社會是淳樸的,鄉村道德評價標準簡單明瞭,能吃苦,不“撒奸兒”,人實在,就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在人們看來,能吃苦意味著能過好光景,不“撒奸兒”意味著靠得住。不管多累多苦,近平一直拼命幹,從不“撒奸兒”,鄉親們這樣評價。最忙時,人們要從清晨幹到深夜,人們對幹活不惜力的習近平豎起大拇指,好後生。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在梁家河讀 追尋人民領袖初心》他幹活從不“撒奸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