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诚受罚,敲响金诚式PPP融资警钟

金观诚受罚,敲响金诚式PPP融资警钟

叶中鲜

浙江证监局手起刀落,浙江金观诚应声而倒。

这事得好好梳理梳理:5月23日,浙江证监局在官网上发文指出, 在日常监管中,发现浙江金观诚财富管理有限公司(工商登记名称已变更为“浙江金观诚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存在借用关联方经营场地销售私募基金产品、公开夸大宣传等情形,反映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问题,经营管理存在较大风险。基于此,该局决定对你公司采取责令改正并暂停办理基金销售认购和申购业务6个月的监督管理措施。

金观诚受罚,敲响金诚式PPP融资警钟

浙江金观诚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浙江金观诚身上自带一层谜感,因证监部门的惩罚而“上了头条”。小弟受罚,大哥浙江金诚控股集团也浮出水面。关于金观诚基金销售公司,其官网介绍,浙江金观诚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是浙江诚泽金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针对客户基金理财投资需求的专业子公司。

金城集团从名不见经传到显闻于世,则是其宣称有5700亿元PPP项目奔涌而来,并诱发了证券时报的质疑机制。金诚集团作为一个卖理财产品的金融公司,华丽转身于增加了数千亿的订单,一举成为仅次于中国建筑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的“全国三甲”,让人不得不叹服其创造了一个“金诚速度”。

金观诚受罚,敲响金诚式PPP融资警钟

5月22日,金诚控股披露拟800万港元收购集团旗下浙江金观诚基金销售公司。

PPP项目本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受着严格的程序限制和条件约束,非一纸合同就能证明其真实性和可行性。对外宣称的5700亿元的项目,与可以查证的数据之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天壤之别,无据可查就开始融资,恰如外界所言,金诚集团“胆子也太大了”。

还记得那个惊艳世界的“巴铁”吗?那个近乎于“永动机”式的传奇,忽悠得外界如痴如醉,高大上的高铁投资方,用一个“科技画饼”对外融资,继而建成了一个庞大的非法集资帝国。以改变公共交通状况为名的非法集资金融骗局,让整个社会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比较而言,PPP项目更具有迷惑性和诱惑力。地方政府的信用背书,项目的自带的盈利性,加之利润的可保障力,都足以令外界资本趋之若鹜。PPP看起来高大上,理解起来也晦涩难懂,通俗点讲,就是“用社会资本办公共事业,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政府出项目引来资本建设、生产和经营,公众享受公共福利带来的便利,各取所需求,一举多得。

金观诚受罚,敲响金诚式PPP融资警钟

浙江金观诚发出情况说明,对投资者道歉,表示接受处理意见

至于项目是否真实,能否落地,还有待于后续性观察。外界判断项目的真实性,除了现场查验,还有信息查询与信息披露,最好的保护则是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你想要高利润,终将眼泪伴着本金齐飞。

物极反常则为妖,自古深情是渣男。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总归有合理的解释。穿透核查,金观诚背后的大poss终将显身。从媒体调查看,金诚集团在很多项目操作过程中,从项目流程,到资金募集,均对外宣称为模式创新,其实很多地方都涉嫌违法违规。比如,金诚集团在项目操作中,普遍存在着自融自担的情况,这显然是不被允许的;PPP项目不能有回购,而金诚集团在给投资者介绍时,频频提到项目兜底回购,多重保障。另外,金诚集团对外发售的私募产品,很多时候没有针对具体项目实施分离,存在资金池问题。

金融公司从事PPP项目不算牛逼,没有产业和实业从事ppp也不绝顶牛气,拿下项目后对外分包和合作也不算超级牛掰,寻求合作提取几个点的项目收入,还得认购发行的理财产品,缴纳1000万-2000万不等的保证金,一本万利才真正是“牛上加牛”。最牛的在于,前有“巴铁之鉴”,近有国家严控,外有金融风险,金诚集团还能把作为上市公司,还能把PPP融资玩得游刃有余,究竟是其能力太过强大,还是外界的约束力不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金观诚受罚,敲响金诚式PPP融资警钟。政企合作PPP项目,不能成为资本炒作的噱头,更不能成为非法融资的工具。金融风险高压,庞氏骗局横行,我们不仅要为浙江证券局鼓与呼,更加期盼,金观诚受罚只是第一步,对于金诚集团谜一样5700亿元项目,是不是也需要权威部门给外界一个准确的说法和明确的明晰的判断?政府要注意,公众要谨慎,监管方也得及时介入,构筑一道事前防范、事中干预、事后处置的防护网,让金诚控股集团卸下浓妆,以真面目在公众面前走现两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