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共15部,只有這3部稱為“三絕”,可載入史冊

金庸小說共15部,只有這3部稱為“三絕”,可載入史冊

金庸小說一共有15部,金庸將他的小說的首個字拼成了一副對聯,叫“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於是,讀者們可以非常輕易地背出金庸的所有小說的名字,這對於金庸小說提高知名度有極大的幫助。

金庸寫的小說在武俠小說家中應該算是非常少的了,梁羽生的小說總共不下幾十部,古龍則更加不計其數。相比而言,金庸算是更加看重質量而不是數量了。

不過,即使如此,金庸的小說仍然並非全部都是精品。在我看來,金庸的15部小說中,如要要統一拿出來評比的話,那麼有3部可以稱為“絕品”,可以載入史冊,而其他的則等而下之了。

金庸小說共15部,只有這3部稱為“三絕”,可載入史冊

【三絕之一: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是金庸的絕佳作品之一,這一點毫無疑問。這部小說可以說寫到了“武俠小說”層面上的最佳。其中的武林人物涉及到了宋朝、大理、遼國、女真、西夏、吐蕃等等,南北縱橫,天下大勢都被金庸寫到小說中去,視野寬闊,令人心胸舒展。

《天龍八部》中所描寫的武林人物各色各樣,有逍遙三老這樣的隱世之人,有丁春秋這樣的大邪派,有慕容博這樣的大陰謀家,也有玄慈這樣的表面正派而實際陰暗的人物,更有蕭峰這樣的英雄,總之,《天龍八部》的人物做到了一個武俠小說能做到的極致,幾乎包羅萬象。

和它的人物同樣出彩的是這部小說中的武功,《天龍八部》的武功可以說是前面金庸所寫的小說中的武功的總和,遠遠超出了《射鵰》三部曲等等的武功中的想象力。金庸在《天龍八部》中把武功的想象達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

最後要說到的是《天龍八部》的主題思想,一般認為是“求不得”三字,而陳世驤先生用了“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來評價了這部小說。金庸的這部小說所體現出來的佛家思想,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

《天龍八部》是武俠小說的極致,是《射鵰三部曲》之後的集大成者。武俠小說寫成這樣,很難再超越了。

金庸小說共15部,只有這3部稱為“三絕”,可載入史冊

【三絕之二:笑傲江湖】

前面我們說了,《天龍八部》已經到達武俠小說的極致了,為什麼還會有《笑傲江湖》呢?

很簡單,因為《笑傲江湖》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武俠小說,而是政治寓言。《笑傲江湖》的世界與其說是講武功和俠義,還不如說是講權力鬥爭,政治攻伐。任我行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霸主形象,他隱忍多年最終通過凌厲手段發動政變重新奪位。左冷禪是圖謀稱霸之人,他妄想通過合併五派來壯大自己,進而挑戰少林武當。君子劍嶽不群是一個陰謀家,此人在政治層面的能力並不如左冷禪,但是非常善於玩弄計策,他暗中形勢,隱藏實力,最終取得的成就大於左冷禪。而少林方正和武當沖虛則屬於中立勢力,他們只要求維持當前的國際格局,從而保住自身的利益。

總之,《笑傲江湖》中所有的人都是圍繞著權力而進行鬥爭的。如果把這部小說中的武功內容去除掉,這部小說可以完全是一部“政治鬥爭”小說。

金庸小說共15部,只有這3部稱為“三絕”,可載入史冊

【三絕之三:鹿鼎記】

《鹿鼎記》是金庸小說的封筆之作,這部作品更加了不得,因為它完全跳出了“武俠小說”的範疇,成為了一部刻畫中國人人性和國民性的小說,反映出了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生活。

書中的陳近南、沐劍聲、九難等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大英雄的人物都以黯淡的結局收場,而成功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不學無術、會使詐、會利用權力的韋小寶,另一個則是精明強幹、手段強硬的康熙皇帝。

這兩人不能再用傳統意義上的道德去衡量了,他們側重於功名,而不是道德,他們只看重結果,而不再去管手段。

《鹿鼎記》的整體上是反武俠的,是金庸自己對以往所有武俠小說的一種反思。所謂的俠義,可能不過是大家的一種理想狀態罷了,現實中並沒用。

除了以上所說的,《鹿鼎記》還是一部中國清朝的“清明上河圖”,展示了中國在那個時期的各色各樣的人物,上到皇親貴族,下到販夫走卒,展現了中國在明清之際的時期的社會風貌。

總之,《鹿鼎記》的意義已經完完全全脫出了武俠小說的範疇,其在文化、人性等方面的意義都足以可以稱作一部“偉大的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