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既是“愚民政策”,也是“愚君政策”

董仲舒是漢朝官方哲學體系的奠基人,重要的政論家和唯心主義哲學家。他以“天人感應”觀念為中心的宇宙系統論,論證封建的“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等等永恆合理性,確立了“三綱五常”的封建等級秩序及與之相應的道德原則,為封建統治者編織了用來統治人民的神權、政權、族權、夫權四大繩索,適應了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當時鞏固封建統治的直接需要。這顯然是“愚民政策”,因為它把自然界擬人化,賦予自然界意志、意識、情感和道德屬性,把經過擬人化的自然界當成人類社會的主宰,而把人看成是天的副本,並把自然界與人類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理解為一種有目的、有意識地行為,這顯然是唯心主義的,而且是一種粗糙的神學目的論的唯心主義。雖然它的整體觀、聯繫觀符合辯證法。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既是“愚民政策”,也是“愚君政策”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不僅是“愚民政策”,而且也是“愚君政策”。它讓人服從君,讓君服從天;天不是為了君主的利益而創造萬物,而是為了萬民利於授予君主權力;如果君主的德行能使萬民安樂,天就授予他權力,如果君主以惡行殘害萬民,天就要剝奪他的權力。對於這種以天來約束、限制皇帝,魯迅先生曾戲稱之為“愚君政策”。他說:“皇帝一自覺自己的無上威權,這就難辦了。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就胡鬧起來,還說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又何恨’哩!於是聖人之徒也只好請他吃‘紅嘴綠鸚哥’了,這就是所謂‘天’。據說天子的行事,是都應該體貼天意,不能胡鬧的;而這“天意”也者,又偏只用儒者們知道著。這樣就決定了:要做皇帝就非請教他們不可。”魯迅說的刻薄,儒者愚君,也應有平民情懷,不只為儒者之私利。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既是“愚民政策”,也是“愚君政策”

天如何來約束、限制皇權呢?董仲舒提出了災異譴告之說:災異是天譴告天子的手段,是天欲救天子的表示,而災異本身是國家行政失當所造成的。如果天子不善於體貼天意,及時糾正過失,則可消除災異;如果天子不知應變,天就任其滅亡。古人非常敬畏和迷信天道,一旦有什麼自然災異,比如出現彗星、發生地震、爆發洪水等,皇帝就把責任推給臣子,說因為臣子工作中有過錯、道德上有缺陷,得罪了上蒼,上蒼震怒,降災懲罰。大臣因此做了冤魂的不在少數。其實古之先哲也知道這是“愚君之策”,如荀子說:“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 但他不願點破,其理由如王安石指出的那樣:人君固輔相天地以理萬物者也,天地萬物不得其常,則恐懼修省,固亦其宜也。今或以為天有是變,必由我有是罪以致之;或以為災異自天事耳,何豫於我,我知修人事而已。蓋由前之說,則蔽而葸;由後之說,則固而怠。不蔽不葸,不固不怠者,亦以天變為己懼,不曰天之有某變,必以我為某事而至此,亦以天下之正理考吾之失而已矣。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既是“愚民政策”,也是“愚君政策”

這與封禪一樣。封禪是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人關係,告天下太平,報群神之功,履行受天明命,約信盟誓的效忠儀式,亦即就職宣誓,以達成鞏固皇權統治與等級秩序的目的。在皇權獨尊的社會,封禪有助於皇帝守信用、知敬畏,有助於對皇權的制約。正因為如此,宋朝宰相富弼在聽到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論時感到十分震驚,氣憤地說:“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為者!”;也正因為如此,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罕言人性與天道。古代大智者對於封禪,看破而不說破。

不知董仲舒的“愚君之策”對君主自身及施政起到了多大的正向作用,已知的是“天人感應”說逐漸演變成了讖緯之學,出現了許多“讖緯”書。假託神的啟示預告政治事變的書,叫“讖”書;託名孔子解釋儒家經典的書,叫“緯”。王莽、劉秀都是利用讖緯迷信活動,登上了皇帝寶座。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既是“愚民政策”,也是“愚君政策”

天人感應學說本身是為了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但也促使一些皇帝為伸天而利用權力胡鬧起來。災異的出現,是上天的譴告,那祥瑞的出現,就是上天的嘉獎。祥瑞又稱"符瑞",被儒學認為是表達天意的、對人有益的自然現象。如出現彩雲,風調雨順,禾生雙穗,地出甘泉,奇禽異獸出現等等。儒學認為,這些現象出現是天對皇帝的行為和所發佈的政策的贊成或表彰。於是乎,祥瑞造假屢禁不止,編造皇帝即位前後祥瑞出現的書籍越來越多,皇帝挖空心思勞民傷財搜尋祥瑞,不一而足。從唐朝初年開始,英明的君主李世民說,真正的祥瑞是搞好政治,並且發佈命令,以後發現的祥瑞,一般不再向中央政府報告。此後儒者們也開始反對過分尋找祥瑞,揭露出許多造假行為。但是直到清朝末年,儒學並未從原則上否認祥瑞是天意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