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理舒適區

走出心理舒適區

關於走出自己心理舒適區的話題,我們經常有提及。

我們瞭解,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會讓我們有所提高,這是對個人成長有益的事情,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不願意去做呢?

心理諮詢師認為,這是一種生活習慣的養成,想象著自己多年的生活習慣要被改變,卻找不到改變的動力,那為什麼還要去改變,你說,為什麼還要去改變?正是在這種擲地有聲的質問中,讓自己一再捍衛自己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從心理學辯證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不把心理舒適區單一地理解為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也就是說,當個體利於自己成長的習慣,比如懂得制定時刻表,有早睡早起的習慣等等,遭到外界的侵襲,要被改變,從而讓自己本就習慣的內心有了一種牴觸的情緒,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如果改變,意味著,我們將走出心理舒適區,也意味著,原本養成的良好習慣將被打破。如果不改變,我們會因為習慣而變得麻木不仁,對生活失去動力。

當事件呈現給我們的都是負性影響的時候,個體會較少地思考心理舒適區的感受,反而會一股勁地向前衝。這是人類生存所特有的本能。

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從來不會對自己的求助者說太多理論上的道理,他們從來都是身體力行地告訴自己的求助者,什麼是可行的,什麼是需要再考慮的。就好比我們開篇說的關於舒適區的問題,如果心理諮詢師覺得脫離舒適區有利於求助者的發展,他就會通過行動,讓求助者陷入生存危機,從而讓求助者獲得改變。


走出心理舒適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