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最後一根辮子——辜鴻銘

在20世紀初,西方世界曾經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是誰,他經常自稱“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據說辜鴻銘精通九國語言,獲得過13個博士學位,才氣過人的他曾經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還說美國人沒有文化。是第一個把《論語》《中庸》翻譯成英文和德文到西方。 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談講孔學,討論世界文化和政治局勢,被印度聖雄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清朝的最後一根辮子——辜鴻銘

辜鴻銘認為,要是想評估一種文明,必須看他“能夠生產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那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的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非常獨到的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淳樸的、博大的”,因為中國文明的特點就是這三個。

清朝的最後一根辮子——辜鴻銘

辜鴻銘從這一個獨特的視角出發,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進行了對比,突出了中國人的特徵所在:“美國人博大、淳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淳樸、深沉但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淳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和英國人的心底淳樸,但是卻擁有這三個國家缺少的靈敏;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這四種優秀的精神特質。也正是因為這樣,辜鴻銘說中國人給人留下的整體印象是”溫良“,”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在中國人溫良的背後,隱藏著他們”純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鴻銘寫道,中國人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

清朝的最後一根辮子——辜鴻銘

辜鴻銘生活在一個動亂的時代,在那個世界裡,只要你是一箇中國人,你就只能是脆弱的,任人魚肉。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爭,就必須要付出格外慘痛的代價。面對處於內憂外患的祖國,辜鴻銘為中國傳統文明的沒落而憂患,他在自己的筆記《張文襄幕府紀聞》中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自尊與憂患的嘆惜。

辜鴻銘,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東南西北人,學貫中西,號稱”清末怪傑“,是滿清時期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和東方漢學的中國第一人。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和《中國人的精神》。熱衷向西方人宣揚東方的文化和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