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肿瘤大咖|石远凯:让医生有力量和勇气去探索

遇见·肿瘤大咖|石远凯:让医生有力量和勇气去探索

第二季今起开启。在此,向文中故事中所有涉及的患者表示感谢,也向所有默默付出的医生表示敬意。

第⑨期

遇见·肿瘤大咖|石远凯:让医生有力量和勇气去探索

石远凯

要让医生有力量和勇气去探索

文 / 戴 戴

他是我国进行抗肿瘤新药研究最多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在刚刚公布的2017版国家最新版的医保目录里,肿瘤领域几个重要的药物都与他有关。

2001年以来上市的4个国产抗肿瘤新药,其中3个的临床试验都是由他牵头或主要参与完成的。石远凯说:“接下来还将有一大批国产肿瘤新药上市。”

从24岁到56岁,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无论是临床经验还是科研成果,都是一个丰收的年龄,他为之付出青春的国字头抗肿瘤药物,也进入了丰收期。

1

1

1

高剂量的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上世纪80年代是全球肿瘤内科最显著的临床进展。当这项技术刚刚在国内开始探索时,石远凯正好走进了研究的前沿阵地。

孙燕院士是我国肿瘤内科的开创者,导师的远见,让石远凯受益终身。

1989年,在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孙燕院士把他送到日本大阪大学,跟随国际著名的临床肿瘤学专家田口铁男教授,进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防治肿瘤化疗导致的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前研究,成为了我国最早进行相关研究的人员。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肿瘤化疗最常见的副作用,严重影响着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石远凯的研究成果为后来在我国临床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简单说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原理就是,采集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进行体外冷冻保存,在给予患者超出常规剂量的化放疗后,把冷冻保存的造血干细胞再输回到患者体内,以恢复高剂量化放疗摧毁的骨髓造血功能,从而达到杀死对常规化放疗耐药的肿瘤细胞的目的。

但医学的探索却不简单。

而给患者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可以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短时间内快速、大量的进入到外周血中,医生在外周血里干细胞达到高峰时,马上用血球分离机,将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就是人们常说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遇见·肿瘤大咖|石远凯:让医生有力量和勇气去探索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起点,采集之后,如何对干细胞进行体外冷冻保存又是一个难题,克服这整个流程上的一个个难点之后,还只有等到最后把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输回患者体内后能够重新造血,才能证实这些造血干细胞是有效的。

这个领域的研究当时在国外也只是刚刚开始,国内更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石远凯等人几乎是在黑暗中摸索。

石远凯记得,这个患儿在层流病房呆了20多天,他和同事两个人轮流全天24小时守着,直到患儿度过危险期,走出了层流病房。之后的十多年,这个孩子真的走出了癌症,回到了正常的人生轨道,结婚生子。

1

2

1

对于一名肿瘤医生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病人能够活得久活得好,这是他们最大的成就感。

对于同时承担着新药临床研究的肿瘤医生来说,能证明一种新的药物能够给病人带来好处,然后把药物做上市让更多患者受益;再然后,这种药物还被纳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使大多数普通患者都能用得起。

这种成就感就更加让人兴奋。

国产新药的研发一直是我国的软肋,石远凯见证了这个“软肋”日趋“强壮”的过程。近几年,国产抗肿瘤创新药几个里程碑式药物的临床研究,石远凯都是主要研究者或参与者,并推动了这些药物的上市。

石远凯还和他的团队一起创建了抗肿瘤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实验室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他坐在座位上,指着对面收起的投影屏,说:“我周六周日最多的时间,就是坐在这个位置上,看着屏幕和学生们一起改稿。”今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他们投了8篇论文。

遇见·肿瘤大咖|石远凯:让医生有力量和勇气去探索

1

3

1

医学在探索中走出第一步需要极大的胆量和勇气,医生临床思维的创新至关重要。

在讲这个问题时,他最喜欢举的例子是当年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探索的经历。

“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力量和勇气去做探索。”石远凯说,医学要往前走,有时候是要冒一些风险的,只有治上了,才能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有一位二十多年前的自体干细胞移植的病例,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肺腺癌患者,做完手术后,双肺转移了。一般来说,肺腺癌的病人理论上对化疗不是很敏感的,但这个患者化疗的效果却非常好,肿块奇迹般地完全消失了。当时石远凯判断如果再给他做干细胞移植,加大化疗药物剂量,病人获益的可能会更大。病人很愿意和医生一起去实施这个积极的想法,二十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他还健康的存活着。

石远凯回忆说:“常规化疗后达到了缓解的效果之后,如果医生没有创新思维,是不可能给他做干细胞移植的,而是会墨守成规不敢再往前多走一步,但可以预见,这种缓解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

医学的进步需要医生具有创新思维,而这就需要医生和病人携手,敢于冒风险和共同承担压力。

石远凯大学毕业33年来一直把临床医疗工作放在第一位,诊治了10万多例次各类肿瘤患者,解决了大量临床疑难问题,挽救了无数癌症患者的生命。“癌症病人很不容易,正是病人期待的眼神儿,激励着我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石远凯说。

1

4

1

人生的机遇,取决于一个人的把握能力。

聊起自己的老师时,石远凯突然意识到:“我遇到孙燕院士时,他也正好是我现在这个年龄,56岁,正是眼界、经验、精力最旺盛的时候。”

由于他本科是日文医学专业,研究生开学前一个月,他被挑中前往北京担任中日肿瘤学术交流会议的翻译,他的工作对象正是孙燕教授和田口铁男教授带领的中日双方肿瘤专家们。这是一次改变石远凯命运的会议,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三年后,他竟成为了中日两位教授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石远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很多好机遇,但机会以外还需要勤奋。”孙燕院士曾如是说。

石远凯的勤奋是出了名的,他说:“笨鸟先飞,勤奋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大学本科时学日语,再到后来学英语,靠的都是勤奋。“西方语言和东方语言太不一样,早年用英语交流时,经常不自觉就蹦日语单词,结果谁也听不懂。”石远凯至今还记得当年学英语新概念第二册时,封面上写着的“practice and progress(不断地练习才能进步)”。

“医生就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不勤奋、不时刻保持着学习能力,就很难成为一名好医生。”石远凯说。

遇见·肿瘤大咖|石远凯:让医生有力量和勇气去探索

第一季回顾:

遇见·花絮篇

遇见·肿瘤大咖|石远凯:让医生有力量和勇气去探索

查看文章

转发分享

请戳右上角,选择“发送给朋友”或“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