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為什麼以擲果投瓜來表示愛慕呢?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常用“擲果”或“擲果盈車”

來形容女子愛慕俊俏男子,或貌美男子受人歡迎。如明朝梅鼎祚《玉合記.第九齣》:“其人如玉,空教擲果盈車,當此春景融和,不奈鄉心迢遞。”唐朝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詩:“擲果河陽君有分,貨酒成都妾亦然。”

古代女子為什麼以擲果投瓜來表示愛慕呢?

魏晉時期盛產美男子,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西晉潘岳。唐朝司空圖《馮燕歌》:“擲果潘郎誰不慕?朱門別見紅妝露。”《幼學瓊林.卷二.身體類》:“擲果盈車,潘安仁美姿可愛。”詩文中的潘安仁、潘郎指的就是潘岳,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潘安。

古代女子為什麼以擲果投瓜來表示愛慕呢?

《晉書.潘岳傳》上載:“嶽美姿儀,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世說新語.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左思)絕醜,亦復效嶽遊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

《世說新語》注引用裴啟《語林》:“安仁(潘岳)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張孟陽至醜,每行,小兒以瓦石投之,亦滿車。”這些記載都說明潘岳長得極為俊美,容貌出眾,少年時期住在都城洛陽時,每次乘車出遊,總是有一些女子手牽著手繞著他的車打轉,還爭相著向車裡丟水果,每每滿載而歸。而被作為反襯的張孟陽或左思,也學潘岳坐車出遊,但簡直是男子版的“東施效顰”,張孟陽被小孩兒扔石頭亂砸,左思則更慘,被婦女們一頓亂唾。

因此,後人就用“擲果潘郎”、“擲果潘安”、“擲果河陽”、“擲果盈車”稱讚潘岳,也做為“美男子”的代名詞。

古代女子為什麼以擲果投瓜來表示愛慕呢?

可是,為什麼女子要以投擲瓜果來表示愛慕之意呢?這要追溯至遠古時代,是當時的一種傳情方式,和那個時代的生活條件、背景有關。上古時代的男人養家以狩獵為主,女人則採根莖果實的植物類為輔,因此,花果就演變成女性的象徵。所以男女交往時,女子往往就用贈送果實、花草作為定情物。

古代女子為什麼以擲果投瓜來表示愛慕呢?

《詩經.衛風.木瓜》篇∶“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古時候的未婚女子,可以將木瓜、桃子、李子這些瓜果,投擲給喜歡的男子以引起他的注意,被投瓜果的男子,如果也中意她,便解下腰間的佩玉來回贈她以定情。

後來因為這個典故,文人們便在詩作中用“投瓜”、“木瓜”表示女子的愛情。如漢秦嘉《留郡贈婦》詩有∶“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晉陸機《為陸思遠婦作詩》∶“敢忘桃李陋,側想瑤與瓊。”都已將《木瓜》詩視為男女贈答了。南朝宋何承天《木瓜賦》∶“願佳人之予投,想同歸以託好。顧衛風之攸珍,雖瓊瑤而匪報。”則更以木瓜為定情詩了。

古代女子為什麼以擲果投瓜來表示愛慕呢?

不管是“擲果”或“投瓜”,儘管投擲的物品不同,但要表達的含意卻是一樣的。因而,後來還衍生出拋蓮子、拋荷包等多種不同的形式。所以,女子擲瓜果以傳達愛慕之情的風俗,在我國源源流長已留傳幾千年的歷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