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0,這部值得每位家長觀看的教育紀錄片,真實觸目驚心

「和千尋一起看電影」 第39期

豆瓣評分9.0,這部值得每位家長觀看的教育紀錄片,真實觸目驚心

《高考》是史巖導演拍攝的六集紀錄片,2015年開始在中央電視臺記錄頻道播出,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豆瓣評分高達9.0。

適影範圍:10歲以上孩子、成人

豆瓣評分9.0,這部值得每位家長觀看的教育紀錄片,真實觸目驚心

炎熱的六月即將到來,又有無數學子將要面臨他們人生的第一個關口:高考。

說高考是第一個關口一點也不誇張,雖然,1999年的擴招讓高等教育變了味道,大學從“精英教育”變成“平民教育”,高考不再是決定一個人人生的籌碼。即便如此,在中國,依然有近8000萬貧困人口,將高考視為擺脫貧困、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一些對現行教育體制不滿意、又具備充足資源的家庭,選擇了放棄高考。2014年,中國有大約45萬人出國留學,2017年,我國高考的報名人數持續下降,未達到50%的高等教育普及紅線。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選擇,對教育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高考制度從舉國歡呼到改革與重建,其背後是中國國情的變化和人們對教育需求的日益多元化。

該如何客觀看待高考?史巖導演在他的紀錄片《高考》裡,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社會橫斷面,從多個側面走近並記錄了2014年高考,為我們留下了這個時代關於高考意味深長的現實記憶。

這部紀錄片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0,時至今日,它依然是值得每一位家長觀看的教育類影片。

高考,依然是一些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毛坦廠中學,位於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深處的毛坦廠鎮,是安徽省一所省級重點高級中學。這所建在六安小鄉鎮上的中學,每年上萬畢業生,高考本科上線率竟連續4年達到80%以上,就其高升學率來說,是一個神話,因此獲得了“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稱號,同時,也有人叫它“集中營”,認為毛中的學生就是高考工廠裡生產出來的“考試機器”。

在《高考》第一、二集“毛坦廠的日與夜”裡,講述了發生在這個傳奇學校裡的故事。

清晨六點的毛坦廠中學,教室裡已坐滿了學生,每個人都在心無旁騖的備考,每天的備考練習會從清晨六點持續到晚上十點之後,這還只是在教室裡的時間,很多學生回到宿舍和租住地之後,還要繼續“加餐”,熬到半夜一兩點才睡覺是常事。

豆瓣評分9.0,這部值得每位家長觀看的教育紀錄片,真實觸目驚心

晚上九點,依然燈火通明的教室

在這裡,常年租住著8000多戶陪讀家庭,人數是當地居民的兩倍。這些陪讀家長,很多都是不遠萬里來到毛坦廠鎮,只為孩子能在高考中取得一個好成績。

一些家長抱怨,隨著來的人越來越多,毛坦廠鎮的物價也被不斷推高,菜、肉、日用品都比外面貴很多,學費也日漸見長,最後,家長們的吐槽往往用一聲嘆息劃上句號:再貴也得讀啊,不然怎麼辦,孩子就是唯一的希望……

豆瓣評分9.0,這部值得每位家長觀看的教育紀錄片,真實觸目驚心

吳世康是應屆高三學生,他的父親吳俊就在毛中當保安隊長。吳俊之前是開廠的,為了兒子,關掉了自己的廠,到毛中做了保安,順便監督兒子學習。

在吳俊心裡,高考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他自己當年就是因為幾分之差與大學失之交臂,之後便不得不開始在社會闖蕩,吳俊將自己命運跌宕的原因歸結為高考失利,如今,兒子吳世康便承擔了家族突破的重任。

在高考前的一次月考裡,吳世康的成績忽然從三百多名掉到了三千多名,這對吳俊夫婦來說,是莫大的打擊。兩人坐在飯桌前,相視無語,竟一口飯也吃不下。

豆瓣評分9.0,這部值得每位家長觀看的教育紀錄片,真實觸目驚心

不敢相信兒子的退步,吳俊在深夜一次次查看月考排名

吳世康卻覺得,自己成績滑坡的根本原因是父親施加的壓力太大。吳世康跟輔導老師說:“一次做不好,我爸臉就拉下來了,二次就要打人了。我感覺,他就是喜歡這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在毛坦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時常發生,一邊是焦慮的父母,一邊是不堪重壓的孩子。老師不得不在課業之餘,承擔起心理疏導的工作。在有需要的時候,也會配合父母,到孩子的租住地來個突擊檢查,看看房間裡有沒有影響學習的電子產品和無關書籍,一旦出現這些東西,都會迅速沒收。

高考當日,學生們坐上學校準備好的包車,奔赴沒有硝煙的戰場。

一個學生率先唱起了周華健的《我的未來不是夢》,其它學生也都附和著唱起來,“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看到這一幕,我莫名心酸,誰也不知道他們的未來到底怎樣,也許有人考場失利,回家過上和父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也許有人就此進入大學,畢業後留在城市,只是城市生活又談何容易,又有多少繁華與你無關?

豆瓣評分9.0,這部值得每位家長觀看的教育紀錄片,真實觸目驚心

一直以來,我對毛坦廠這種“高考工廠”的模式都是持反對態度,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依然反對,但多了理解。事實上,不論你如何評價高考制度,在貧富不均的現實下,高考依然是很多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是他們救贖自己人生的唯一機會。

忽然想到《了不起的蓋茨比》裡一句臺詞:

“當你想批評人時,記住,並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和你有一樣的條件。”

或許,批評高考制度的種種弊端時,也不能忘記,它的標準化,正是一些孩子的機會,讓這些資源極度匱乏的孩子去拼素質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高考,是另一些孩子的放棄項

一些孩子在毛坦廠晝夜不分為高考拼搏時,另一些孩子卻選擇了放棄高考。在北京,一場美國名校招生見面會常常是座無虛席,哈佛、耶魯、伯克利這些名字在家長和孩子之間不斷被提起。

劉雲昊很早就計劃好了去美國。她的母親吳紅明這樣解釋出國理由:“你想想,就算國內的名校,北大、清華,在全球排名裡也不到前三十呢!”

在劉雲昊就讀的北京重點中學,選擇出國班也就意味著徹底放棄高考。劉雲昊的父母都是通訊博士,很後悔自己早年沒能出國,那時候找不到出口,找不到方法。後來,劉雲昊小學時,父母就帶著她去美國,在那邊感受了一次課程。這次上課給劉雲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用她的話說:“太開心了,很好玩的課。”也許,就從這之後,一家人開始慢慢有了出國讀書的計劃。五年前,吳紅明放棄了公司副總的職務,開始全職陪讀。

6月7號,高考的同一天,美國SAT香港考點也全面開考,無數放棄傳統高考的內地孩子奔赴香港,在SAT考場奮戰4小時。4小時裡,在考場外蹲點的陪同家長們互相打氣,“只要考了高分,以後面臨的是全世界的機會……

豆瓣評分9.0,這部值得每位家長觀看的教育紀錄片,真實觸目驚心

劉雲昊考了2300多的高分,但僅僅是高分依然不能保證被耶魯這樣的名校錄取。劉雲昊和同學聯繫了打工子弟學校,在那裡組織一場演講比賽,因為名校招生官很看重學生是否有做義工、組織社區活動等經歷。

留學潮催生了眾多中介機構,中介機構就像是名校與家長之間的橋樑,它幫助家長更有的放矢地做好準備。周成鋼是一家留學中介機構的創始人,在他眼裡,放棄高考的家長一樣焦慮,甚至,比參加高考的孩子家長還要焦慮。因為,他們除了考試,還要面臨孩子在國外的安全問題,未來的就業問題等等。

豆瓣評分9.0,這部值得每位家長觀看的教育紀錄片,真實觸目驚心

豆瓣評分9.0,這部值得每位家長觀看的教育紀錄片,真實觸目驚心

那些放棄傳統高考,走出國門,奮鬥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是留學大潮下往來不息的身影,不一樣的人生選擇背後,是一樣的奮鬥。

豆瓣評分9.0,這部值得每位家長觀看的教育紀錄片,真實觸目驚心

整部紀錄片共六集,從不同側面探討了高考,以及由高考折射出來的教育制度、社會現實等問題。由於文章篇幅有限,我只節選了其中對比最強烈,自己最有感的兩個側面呈現給大家。

在第三集《久牽的孩子們》裡,鏡頭記錄了農民工子女的高考難,在中國有超過2.7億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千萬,他們遠離家鄉,由於種種原因,難以在居住地參加高考。

在第六集《校長的選擇》裡,導演借兩位持不同教育理念的校長的選擇,引出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一個是締造了衡水神話的老校長,一個是從深圳中學到北大附中一直在堅持的年輕改革派、還有帶領學生遊學稍顯另類的實驗者,他們的教育理念,體現著這些年中國的變化和人們對於教育理解的日益多元化。

......

這些角度都是發人深思的,每一個呈現在鏡頭面前的孩子和家長,他們的困惑、痛苦和歡笑又都是如此真實。

我從其中看到了一個迅速分層的社會,不同的人群基於不同的階層,對高考有著不同的訴求,一個教育多元化的時代已悄然來臨。這樣的時代,很多東西都在發生變化,包括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身處其中的我們要想不焦慮,還得以不變應萬變,有自己獨立、理性的思考。這便是《高考》這部紀錄片的價值,它跳出了高考的思維和框架,從更全面的角度來審視高考,提供了一個更加客觀的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