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尋覓改革縮影:天府文化浸潤 老華陽人融入新天府

“1953年,華陽縣車隊剛成立的時候,只有一輛貨車、4名職工、不到一萬元的資產,後來大家用心血和汗水創造了車隊的奇蹟,鼎盛時期車隊幹部職工達到600多人,223輛車,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原華陽縣車隊董事長毛甫德說。在成都市天府新區華陽街道正東街社區,有這樣一支車隊:他們擁有65年的歷史,幾經浮沉,公司裡有一群老員工親身經歷了縣車隊融資、被收購到最後的解體,通過自身工作經歷感受到幾十年來車隊、公司乃至整個華陽的變化,和我們一起去聆聽華陽縣車隊老職工們的故事吧。

改革開放40年 尋覓改革縮影:天府文化浸潤 老華陽人融入新天府

縣車隊老職工在正東街社區翻看以前的照片

老職工談感受 親身經歷華陽變化

“我是1986年來到華陽縣車隊的,從到車隊開始,就一直開長途,從華陽到大林、到藉田、到雙流這一片區我都在跑,90年代那會兒車次少,人流量多,別說空調了,連電風扇都沒有,一到夏天就十分悶熱。”正東街社區居民晏付明說,當時華陽片區那一片路不好走,從華陽到大林不過40公里的路程,卻要開上一個多小時。

改革開放40年 尋覓改革縮影:天府文化浸潤 老華陽人融入新天府

技術培訓

路況開始改善是在1993年後。1992年前後成仁路開始施工,施工時原本就狹窄的路面變得更窄。“修路那會兒,一到下雨天,就變成了泥濘路,有時候開車開到中途就開不走了,只得打電話叫車子來拉或者讓全部乘客下車一起推。”晏付明回憶道。不過作為一名長途客車司機,晏付明表示了極大地理解:“今天的不便是為了以後的方便,既然國家決定要修路,作為老百姓支持就好了!”

改革開放40年 尋覓改革縮影:天府文化浸潤 老華陽人融入新天府

通車典禮

“我是1982年轉業到車隊做副隊長,後又擔任黨工委書記。在華陽縣車隊呆了16年一直到退休,親眼見證了車隊的改變。此外,包括大家的生活水平、食宿、薪資待遇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提高。”原華陽縣車隊黨工委書記曾德才說。2000年,公司改制,慢慢地縣車隊開始走下坡路,2016年,縣車隊被成都市公交公司收購,至此縣車隊不復存在。

改革開放40年 尋覓改革縮影:天府文化浸潤 老華陽人融入新天府

通車典禮

情懷化作行動力 積極主動管理小區

老一批的縣車隊職工,大都在2000年左右退休,有一部分至今仍住在當時的職工宿舍——“縣車隊小區”內。“如今住在縣車隊小區的職工只有一百多戶了,有的回了老家,有的買了新房,但仍住小區的大家平時沒事會約出來喝會兒茶、聊會兒天、講一些過去的故事。”曾德才說。

大家對現住的小區都有著極深的感情,因此,縣車隊小區的退休職工們就化身“小區管家”,積極主動參與到小區的治理中去。“2016年6月,小區主水管爆管,縣車隊的老職工們來到現場勘查,為了儘快解決小區用水問題,他們主動聯繫水廠,積極協調相關人員,把此問題圓滿的解決了。也是從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他們對縣車隊的感情以及對小區志願服務的熱心。”正東街社區工作人員阮麗說。此外,縣車隊老職工們還積極組織小區黨員定時打掃小區衛生,切實做到將小區當做自己的家來愛護。

改革開放40年 尋覓改革縮影:天府文化浸潤 老華陽人融入新天府

“今年5月,在院委會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自發參與小區水池景觀改造工作。水池淤泥堆積時間較久,池子又深,我們十多個人戴著手套、穿著靴子連續勞動了三天,才將全部淤泥清理完畢。看著‘縣車隊小區’在我們的努力下變得越來越好,我感到很欣慰,彷彿又回到了那時在車隊大家一起努力工作的時候。”正東街居民、原縣車隊職工雷俊清說。據瞭解,居住在縣車隊小區的老職工們下一步還將深入地參與到小區治理中去,把對縣車隊的感情化作行動力,讓居住環境更加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