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張垣」激戰渡口堡(上)

「烽火张垣」激战渡口堡(上)

烽 火 張 垣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不忘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張垣方誌按公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以饗讀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張家口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了許多重要戰役和事件。今天張垣方誌向大家推送激戰渡口堡,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烽火张垣」激战渡口堡(上)

激戰渡口堡

地處張家口西大門的柴溝堡是進入張家口的必經之路,在軍事上故有“柴懷失守,張垣不保”的戰略意義。位居縣境西北的渡口堡則是從山西、內蒙古通往柴溝堡的橋頭堡,在戰略上佔有重要地位。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蔣介石為儘快佔領八路軍從日軍手裡奪回的解放區,命令傅作義部向張家口實行軍事進攻。9月,傅作義以第35軍、暫3軍、騎4師和馬占山的東北挺進軍以及收編的日偽軍等7個師6萬人的兵力,從綏遠東進,欲全力進攻晉察冀軍區所在地張家口。馬占山所部騎5師和騎6師第12團作為傅作義的先頭部隊,在北進中侵佔了興和、尚義等縣城及張垣西部的新坪堡(現屬天鎮)和西洋河一帶,並迅速佔領了懷安縣西北的渡口堡,對張家口構成嚴重威脅。聶榮臻帶領晉察冀軍區部隊,經過一週激戰,擊退了進犯之敵,並收復了集寧、豐鎮等塞外重鎮,保衛了張家口。

「烽火张垣」激战渡口堡(上)

激戰渡口堡

冀察軍區一分區接到保衛張家口的命令後,在司令員肖應棠,副政委龍道權率領下,從平西和平北調集3團、25團、45團,連夜趕到柴溝堡救援,3團、45團一部由洋河南插至渡口堡和西洋河之間,截斷渡口堡之敵退路,主力向西洋河進攻,準備消滅該敵。25團奉命殲滅渡口堡之敵。部隊將國民黨馬占山騎5師一部擊退。馬占山騎5師一部約400多人回到渡口堡後,依託堅固城牆,守城待援。

渡口堡全城周長約1600 公尺,城高三丈六尺,城牆厚4 米。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二十九軍劉汝明曾在此做過一些工事,部分尚可利用。緊靠東門外幾十公尺處有一土城堡,地形較複雜;西關有部分民房,便於接近城垣;南城外緊靠洋河,河床有百米左右,人可徒涉,在北城中央,有一座玉皇閣小廟,地形平坦,北高南低,離外長城僅有幾里路。城內有東西南北大街各一條,東北角有一座馬王廟。

「烽火张垣」激战渡口堡(上)

激戰渡口堡

9月10日,冀察軍區1分區25團4個連和一個偵察排、一個警衛排接受了攻城任務。團首長在渡口堡以北的趙家窯村立即召開了由各連連長參加的攻城準備工作會議。會上,參謀長魏東泰介紹了敵情、地形,並進行了具體作戰部署。1連和3連主攻東門;2連與配屬偵察排,由北城玉皇閣東側實施突破;4連3排靠近西關進行佯攻,牽制敵人。各連準備登城器材,每連備兩個雲梯,組成架梯組,備足彈藥,特別備足手榴彈。指揮所設在東門外土城堡的東北方向。4連2排和警衛排配置在指揮所附近,作為團部預備隊。傷員救護所設在趙家窯村。政治處主任王棟作了戰前政治動員。 (未完)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軍事志》《張家口市志》《張家口地方史》《張家口文史資料》《懷安縣誌》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