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小河小溝都沒有水了?

寶嘿

我怎麼不覺得,我倒覺得現在雨水越來越多了,我老家修房子,這個月連著下了一個半月的雨了,中間就晴了兩天。正好這次晴了兩天,就想著蓋瓦吧,偶,老天,瓦蓋到快完了又下起雨來了,今年的雨水真的多,就連我爺爺都在說,今年的雨水我活了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見。由於雨水太多,地裡的莊稼收成都不好,有的人租種的田地裡種的辣椒,藥材都受到雨水的影響。家裡的小溪小河一直流個不停,到了晚上去聽的話感覺小河還像是在唱歌一般。







獨立團團長一李雲龍

別說,還真是這樣,去年過年我回家就發現,家門口的一條小河已經看不到什麼水了,雖說在冬季是枯水期,但竟然連流動的水到看不到,只有零星的一些水坑。記得前幾年上大學的時候暑假回家還可以在河裡游泳的,現在別說洗腳了,洗腳都不行了。想想也真是可惜。其實很多地區都有這樣的現象。

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降雨減少,我們陝北本來就降雨,近些年似乎越來越少了,到是我上大學的城市武漢本來就不缺水,反而每年夏天都要被暴雨淹城。

第二個原因是:粗放利用水資源,河道沒有進行有效疏通。近些年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留在村裡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再加上沒有人組織清理,時間長了,河道就會被水草、雜物堵塞,河床淤泥也越積越高,本身降雨就不多,所以河面就會越來越窄,甚是會乾涸。

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河道一旦乾涸再想恢復就難了,為了子孫後代,還是要加以重視。

大黑牛老師:今日新農人簽約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碩士,“田管家”免費農產品交易平臺特聘農技專家。

鮮農場

“為什麼現在小河小溝都沒有水了?”這倒真的是目前農村面臨的一個現狀問題,很嚴峻,也不得不讓人去好好反思一下;

農村娃應該都知道,也見過,村裡的小河小溝啥的,這可是童年的回憶啊!經常會去游泳、釣魚之類的,冬天還會結冰,和村裡的玩伴一起滑冰,可有趣了;但是,現在在農村,很少見到過去農村能夠看到的小河、小溝,基本上都乾涸了,也失去了童年時最自然的娛樂場所;

為什麼會越來越少呢?其實,還是離不開一個對環境缺乏保護的意識,無限制地利用地下水,任意開採等,這些行為導致了水量的減少,自然小河、小溝難以流動,繼續存在;

所以說,國家目前在農村開展使用水資源徵稅的政策,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無節制地利用天然資源,一旦資源消耗殆盡,利益受損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所以,農民在進行農業建設時,要注意生態保護!

關於上述內容,有任何觀點,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


愛農幫

為什麼現在小河小溝都沒有水了?

小河小溝沒有水了,這個問題在現在的農村很普遍了。記得小時候經常在小溝小水坑裡抓魚吃,現在的小溝小水坑別說有魚,有水就不錯了。現在有些池塘水庫小河都乾涸了,這是以前農業生產必備的水源。現在的小溝池塘水庫小河為什麼會出現乾涸,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1.很多泉水都不出水了,池塘水庫小河干涸水源減少,水汽蒸發少,乾旱天氣也越來越多了。

特別是農村的水源很多都是有許多山泉水匯聚而成的。有句話叫做“萬涓成水,匯流成河”,小溝小溪小河水庫的水很多都是涓涓細流,萬涓成水,匯聚而成。而現在很多山泉水都已經不出水了,很多小溝小溪,小河水庫都沒有水了,乾涸了。水源的枯竭,造成乾旱的天氣更多,乾旱的天氣更多水源更枯竭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2.現在很多小溝小溪池塘全部被雜草堵塞了,雜草叢生消耗大量的水源。

以前家家戶戶種地水源是最重要,小溝小溪的的雜草有人定期清理疏通,用來引水入田灌溉。水渠水溝定期清理,才能把水匯聚起來,才能匯流成河。而雜草叢生,會消耗大量的水,讓涓涓細流無法匯流成河。

3.填湖造田填塘造田,等於間接切斷水源。

4.水泥澆築的水溝水渠,引水是很方便,也不會雜草叢生,但是它堵塞了很多小溪流小泉眼。

在農村呆過的人就知道很多小溝小溪裡,很多都有泉眼,有泉水流出。但現在為了灌溉方便,不用除草,很多都是用水泥澆築的是小溝小溪。水泥澆築的溝渠堵住了很多小泉眼,小溪流,大大減少了水源的來源。

結語:農村小溝小河干涸了,很多是因為雨水的收集泉水的匯流被隔斷了。要恢復涓涓細流,細水長流的情景,必須開溝挖渠,退田還湖,定期清理疏通溝渠池塘,少用水泥澆築的溝渠,減少對山泉水泉眼的破壞堵塞。才能回到以前的樣子。


昕瑞生態

我的農村故鄉,

有一條近百公里的河叫譚家河,我們讀小學時候,都是村裡大人輪換護送過河,特別令人難忘的是河流從不枯竭,什麼魚呀、螃蟹、土鱉、娃娃魚等等天天可見,可是好景不長,原近百米寬的河床漸漸只有十多米寬了,更使人 惋惜的是,昔日的土鱉、娃娃魚己幾乎絕跡了,據村裡老人們說;娃娃魚和土鱉的賣價逐倍上👆漲,已被貪圖橫財勢力的人整光了,而河流更是逐年減少,到底咋搞的,還真鬧不清楚。



據悉,我縣近些年大力開發水電大縣,大小攔河水庫二十好幾,打造了好幾個水運旅遊項目和高峽平湖景觀,每年都向水庫投放各類魚苗和娃娃魚苗,為愛好垂釣人士提供了活動空間,但垂釣的娃娃魚和土鱉很少聽聞。


橘紅服

前年夏季,我們來到山西廬芽山去旅行,當來到廬芽山時,這裡好像世外桃園,遠離現代文明,人跡稀少,小溪的水清澈見底,不停地流淌著,山上樹木鬱鬱蔥蔥,一眼望不到頭的原始森林,真是美不勝收。

心裡覚得很奇怪,這個地區為什麼生態保持的這樣好,最後發現這裡因為人少,現代文明在這裡不存在.,因此環境沒有被破壞。

什麼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現代社會隨著文明的進程,城市逐步擴大,到處高樓林立,水泥地面越來越多,雨水滲透被限制,是地下氺下降的原因之一。

最近幾年來北方地區經常處於一種乾旱狀態,一年下不了幾場雨,大雨更是少之又少,河氺的流量也越來越少。讓人看見非常擔憂,如果再過些年,僅有的一條河干枯了怎麼辦。

農業學大寨時期,人們興修水利工程,全國的八萬座氺庫就是即時修建的,水利工程的實施,確實造福於子孫後代,修建梯田,到處是一派改天換地的勞動場面,大量梯田的修建對氺土保持,農業的增產起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後來忽略了這方面的建沒,對農業生態的發展大為不利。

煤礦無序的開採,無限制的利用地下氺,到處隨便打井,也是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


秋高氣爽112332581

突然想起故鄉的小河


又見到家鄉小河的時候,心裡算不上有太多激動,來了,也就來了,走了,也就走了,可能在這裡吃頓飯,也許不吃,和親人或鄰居說上三言兩語,有的時候處理點滴事情,更多的時候什麼事也沒有,就是來走一遭,看一看,轉一轉,漫無目的,可以去湖裡,去村北頭水塘,如果說還有,那就是這條無名小河,雖然它不順路,要繞道,雜草叢生,又彎曲難走。

故鄉的小河說不上有名字。有人說它有名字,我卻不清楚,最多就是一條溝;有人說這河是李集人挖的,應叫李集大溝,管它呢。我只把它看作小河,一條我家門前的小河。

這與我家老房子有關。其實,我住的老房子很多,算起來有五處,但小河北岸上那處老房算是印象最為深刻的。第一階段棲身的房子是在奶奶家院裡,屬於南屋,門朝北,和奶奶住的房門相對。在那個住所裡,我和家人一起生活三年左右,和奶奶分家後,我就隨父母搬到河邊去住了。需要說明的是,起初我家門前並沒有這條小河。

小河是1976年底挖的,上了很多民工,密密麻麻,忙忙乎乎,到處尋找住的地方,我家就住了十幾位民工。

小河直到1977年春才算告罄。對此我是有記憶的。小河剛挖成不久,年幼的三弟在河邊玩耍,不小心滾了下去,多虧鄰居大爺相救,否則就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了。老房子(早已不復存在)位於村子南頭,再朝南走約二三百米,便是小學校。我在那讀過書,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學制就這麼多,沒蹲過級,也就是說在那裡待整整五年。學校已不復存在,除了它的魂還在上空遊蕩可以讓我感受到以外,眼光所及之處便是兩座大蒜恆溫庫。

小河不寬,頂多20米,旺雨季要寬一些,約30米。老屋東200米的河面上有一架橋,建於1977年夏,給上學的孩子提供很大方便。老支書是有功的,否則就沒有這條河,也就沒有這座橋。橋還是老樣子,40多年來,依舊悄無聲息地趴在那裡,任憑笨重的車輛從上駛過。行人倒好些,重量小,又鄉里鄉親的,老橋對此沒太大意見,反倒覺得親切,特別是一些窈窕少女從上面走過去的時候,從沒聽到老橋吐出半句怨言。孩子更不必說,上學經過這裡時,常用腳踹踏,有時候還要唾幾口黏涎,它依然慈祥安然,笑眯眯地看著孩子蹦蹦跳跳地走遠。

曾經的記憶裡,橋下的河水十分清澈,從不生一根半根雜草,小魚兒自由自在地暢遊,根本沒把洗澡的孩子放在眼裡。

現在的水質已徹底變壞了,再也沒人下水洗澡、游泳。仔細看的話,水面和水底都被汙染了,從未得到徹底治理。這種汙染,不僅是盲目發展工業帶來的惡果,也和村民們沒有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小河的習慣不無關係,隨意丟棄垃圾、鴨鵝糞便傾倒,成了常態。

更為重要的是,當年熱烈的河工場面再也見不到,河床淤泥太多,如果稍加打理,情況一定會更好些。由此,我想,人類在向自然索取的時候,也要給它一定的回饋才對。

可見,人類的本質是貪婪的,有時候貪得無厭,不懂得給予就是獲得的道理,更不懂感恩。如果我們再不去感恩大自然,必然會受到它瘋狂的報復。

恰遇鄉村振興的口號喊得極響,若真正地付出一些行動,而不是為了城市化,鄉村是可以振興起來的。到了那個時候,故鄉的小河一定會用“嘩嘩”的聲音回報我們的。那是一串親切的拉呱聲,很流暢,也很溫柔。

我愛故鄉的小河。


咣噹派

現在小河小溝都沒有水的最直接原因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從大集體開始逐漸減少到現在的沒有。沒有機械化以前,我國境內土地基本上保持著原始地貌,那怕是平原地區也坑窪不平,排水不暢。但凡大雨,到處都充斥著存水的窪地。這恐怕現今五十來歲的人,都會有很深的印象。大集體時,平整土地,疏通河道,使許多雨時能存水的窪地減少了。特別是機械化後,農村基本上沒有了雨時能蓄水的窪地,而排水系統又非常完善。以前天旱時,地下水可由下雨窪地存水補充,現在僅靠下雨時才能補充地下水,自然地下水位下降,小河小溝其會有水?


陽光燦爛194769928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小河小溝都會沒水。

首先,這些小河小溝不具備通航能力,都是用於排水和灌溉。現在農業凋零,務農辛苦又不賺錢,很多農民都希望把土地租出去或者被徵用蓋廠、蓋房,或者被強制徵用農地,反正農地不斷減少,灌溉用的水也就減少,比如以前灌溉要用10噸水,現在1噸就夠了,那上游水庫放水就會減少,自然小河小溝水也就減少。

其次,隨著人口往城市遷移,水庫的水首先供應給居民用水和工業用水,但是城市廢水和工業廢水經過處理後,會排進大的河流,也就是以前水庫水多了會排進小河小溝洩洪,現在城市和工業用水增加,大部分水庫水直接經過城市和工業進入大的河流,越過 了小河小溝。

第三,水庫等水利設施的修建。水利設施對生活和農業極為重要,所以各地都還在建設水庫,比如雲南,經常乾旱,還在大力興修水庫。水都被水庫存了起來,離水庫較遠的地方地下水位就會降低,下雨的時候雨水首先會補充地下水,而不是從小河小溝流走,所以小河小溝就沒水了。

第四,以前小河小溝,人們會人為的挖深,其實很多小河小溝都是人挖出來的,因為要用小河小溝儲水、灌溉、排水,但現在農業用水少,水庫增加,市場經濟也組織不起來這麼多人力去挖深,當然也沒必要,所以小河小溝越來越淤積,越來越淺,平時就看不到水了。


上丞工作室

提起這個問題,我相信有農村生活經歷的小夥伴都會非常感慨。那就是現在村邊很多水溝裡一年四季幾乎沒有水存在。



我的老家在豫南農村,我從小就生活在那裡,對村裡的一草一木,一溝一河非常熟悉。

記得小的時候,村裡或者田間地頭有很多水溝,裡邊都有水,一年四季不斷。有水就有魚,我童年記憶中最快樂的事就是和大家小夥伴們一起捉魚。



每次只要下雨,大人都會去田裡邊掏墒,放水。這個時候會有很多魚逆著水流進入田內。只要在田埂上放一張漁網,就能捉到很多魚。

我印象中最為常見的是鯉魚、鯽魚,還有鯰魚、泥鰍、黃鱔等,一次最少能捉小半桶。



那個時候魚根本不值錢,家裡大人又忙,很少幫我們做魚吃。我們捉到魚大部分都是在田野裡生堆火,從家裡偷些鹽,自己烤著吃。

實在不想吃了,捉回去餵雞鴨。有一件事就是同村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基本上都會編織漁網。



不過等我上初中,大概在98年以後,村裡的小河水溝,慢慢變得乾涸起來。每到秋季,經常出現斷流。

不過春夏兩季水溝小河仍然不缺水。

只是那個時間段我們村裡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為了防治病蟲害,農藥大量使用。



農民清洗藥桶,廢水都是直接倒在水溝裡。當然,這種情況不是我們一個村子,整個鎮都種植棉花,情況類似。

當時走在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旁邊溝裡面的小魚小蝦翻起肚皮,漂在水面上。還有就是刺鼻的農藥味道。

折騰幾年,水溝裡的魚越來越少了。



只有夏季出現暴雨,從小河裡上了一些零星的魚蝦。

再後來,我們鎮種植水稻,每一處稻田都打有機井。種水稻需要大量的水,所以每天要抽取地下水灌溉。

等下暴雨的時候,農民又會挖開田埂放水。地下水慢慢被抽空,機井越打越深。



我們那裡天氣也變得反常起來,春秋兩季經常出現乾旱的情況。為了田裡的莊稼,村裡人只好佳佳購置了水泵,發電機等設備,繼續抽取地下水。

田間的機井越打越深,從30米50米,現在到了一百多米。

與此同時,天氣越發乾旱。



一年四季,村旁的水溝,基本看不到流水。就連小時候經常發大水的小河也處於斷流狀態。只有夏季下暴雨時才會有水。



如今整個河道已經被村裡人開荒,全部種上莊稼。

寫到最後,我只能是一聲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