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白崇禧?

康定全

白崇禧是廣西臨桂人,回族,1924年與李宗仁等人合作統一了廣西,成為國民黨新桂系的主角和骨幹。北伐戰爭期間,白崇禧出任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在戰場上多次與北洋軍閥交手,從未失手。北伐勝利後,白崇禧成為西南地區軍政首腦和實際控制者之一,割據一方,軍而不閥,實力堪與蔣介石等人抗衡。

抗戰爆發後,白崇禧與李宗仁等西南軍政人物摒棄前嫌,與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合作,一致抗日。期間,白崇禧到中樞任職,指揮全局,先後參與指揮、策劃了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等多場著名戰役,戰功顯赫,威名遠鎮。1949年,白崇禧所部在大陸全軍覆沒,白氏飛往臺灣,最後終老於此。

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曾經說過,白崇禧與蔣介石雖然矛盾重重,但蔣介石對其軍事才華卻是非常倚重,事實證明,兩人合作事則成,兩人分裂事則敗。在硝煙瀰漫的近代中國,白崇禧最令人稱道的就是他的卓越的軍事才能,儘管桂系與蔣介石多次兵戎相見,但在最艱難的時刻,蔣介石都會啟用白崇禧。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電召白崇禧共赴國難,當時白氏身邊人都勸他不要出馬,但白崇禧認為:“抗日是兩廣素來之主張,也是全體國民的共同要求,如今抗日時機成熟,正式我輩報效國家之時。如果不去南京,不但辜負蔣公之德意,則往昔之抗日口號也是自欺欺人,必將為國民所唾棄。”

1937年8月4日,白崇禧從桂林乘專機飛抵南京,參與制定對日作戰計劃,隨即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之職。抗戰初期,白崇禧撰寫了《游擊戰綱要》一書,成為對日作戰的教科書之一;白還提出鑑於敵強我弱,以正規戰難以取勝,必須以游擊戰配合正規作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作戰思想,白崇禧的這些建議和主張大都被最高統帥部和蔣介石所採納。

1938年11月28日,蔣介石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任命白崇禧為桂林行營主任。當時這個職務非常重要,下轄第三、第四和第九三個戰區,曾任李宗仁和白崇禧秘書的程思遠在《政壇回憶》中說:“蔣介石几乎把半個這個交給了白,信任之專,一時無兩。”

據白先勇回憶,抗戰期間,白崇禧奔波在抗戰前線,沒有時間照顧家庭,偶爾回家,也是探望年邁的老母親。由於長時間不回家,孩子們對父親幾乎沒有印象,白先勇說,有一次白崇禧帶孩子們去鄉下探望老母,白崇禧剛剛打了一場勝仗,非常高興,在車上和孩子們唱起了岳飛的《滿江紅》,時隔多年後白先勇對此還記憶猶新。

雖然白崇禧的軍事才華世人皆知,但由於蔣桂之間的矛盾,蔣介石對其還是不完全放心,在很多時候都有所顧忌。解放戰爭期間,白崇禧擔任了第一任國防部長,後來又到武漢主持“華中剿總”工作。由於歷史發展的必然,白崇禧和他所在的國民黨一敗塗地,難逃失敗的命運。


民國年間那些事

白崇禧終生保持著北洋軍閥的本色,雖然他並不是北洋系統出身。

說白崇禧一生保持北洋軍閥本色主要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白崇禧私心太重,小團體利益至上,本質上和張作霖這樣的北洋軍閥沒什麼兩樣。

第二層含義,是說白崇禧軍事知識結構依然是前近代化的,不知道近代化戰爭為何物。

先說第一層意思,為什麼說白崇禧私心太重?這在白崇禧政治生涯中多次上演。

1936年,廣東陳濟棠與廣西李宗仁、白崇禧打出了“北上抗日”的旗號,然後根據當時粵軍將領高級李潔之披露:5月15日,白崇禧來廣州遊說陳濟棠舉兵時,曾表示:“只要我們掛起抗日的招牌,……輿論界必定會支持的,蔣介石也沒有理由反對……大軍到達武漢後,……馬上轉移東下襲取南京。……

至於友邦方面,我們可再派人去聯絡,以過去幾年我們同日本軍方的關係來看,相信他們一定同情和幫助我們的。”

抗戰爆發後,白崇禧也一再上演保存實力的把戲,根據桂系將領陸學藩回憶,在崑崙關戰役進行過程中,白崇禧“只要能保存實力”與日本作戰的“勝敗”可以“置之度外,實系民族罪人。”

陸學藩原文如下:

反攻以後,夏威集團軍在白崇禧親自指揮下,有權使用部隊,儘量使用別的部隊,不動用自己的部隊。夏威集團軍始終在武鳴和邕欽路西側方面,打些風流仗,看著敵人,可打可不打,因而不受到絲毫損失,爭奪激烈,死傷慘重之崑崙關,始終是第五軍和其他部隊,這都是白崇禧保存實力的做法。蔣介石對他這一套,是早有戒心的。陳誠之監軍,原因就在此,但白崇禧竟公開避開陳誠之監軍,跑到賓陽白巖塘前進指揮所去。使陳誠失去監軍之作用。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實力勝敗置之度外,實系民族罪人。

而在1944年桂林保衛戰中,白崇禧的私心直接導致桂林保衛戰的失敗,白崇禧在開戰前為了保存自己桂系的實力,調離戰鬥力最強悍的2個主力師,大大削弱了守軍力量,導致軍心動搖。再是桂林防守司令韋雲淞缺乏固守的決心和信念,一見戰局不利就匆忙部署撤退,結果一個在此前戰鬥中還未受到多少損失的師,就在混亂的撤退中潰敗,根本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其實關於白崇禧私心過重,很多人其實是知道的,但是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崇禧軍事指揮水平也遠遠落後於自己對手,基本上在抗戰之處完全不懂何謂近代化戰爭。

還是以淞滬抗戰為例,胡宗南在戰役末尾曾向何應欽表示,“桂軍10個師只打1天”,不如胡宗南兩個師表現好。

白崇禧為什麼如此謙虛?實在是因為白崇禧自己在一天之內就斷送了他和李宗仁辛辛苦苦積攢下的六個師的精銳部隊。根據當時將領回憶,淞滬抗戰中段,桂系的第7軍、第31軍的六個師到達淞滬戰場。這支部隊是李宗仁和白崇禧集團的嫡系部隊,裝備較好,在國內戰爭中屬於能打善戰的軍隊。

白崇禧也對這支部隊充滿信心,所以白崇禧極力主張利用這支部隊在淞滬戰場上來一次大規模的反攻。甚至白崇禧親自到前線指揮這次反攻。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桂系精銳部隊在白崇禧的指揮下,毫無章法,事前沒有細緻地偵察好日軍的火力點,又未能集中兵力攻其一點,也沒有控制好預備隊,白崇禧只是讓進攻的部隊一線平推。

同時步炮協同也做得非常差,桂系步兵釋放的煙霧阻擋了炮兵視線,導致桂系這次反攻是在沒有有利炮火支援的情況下展開的。

衝鋒開始以後,在白崇禧指揮下,桂系精銳竟然端著刺刀,挺直身體向日軍陣地發起“人海”式衝鋒,而日軍則早已準備好的火炮、機槍火力和坦克火力一齊射向蜂擁而上的桂系官兵,同時,日軍炮兵又把桂系這支精銳的退路切斷,使得桂系官兵們只得握緊刺刀衝向前方噴著火舌的各種火力點。結果大多數官兵中彈身亡,極少數倖存的官兵趴在地上等到夜間才爬回友軍的陣地,被友軍收容。

最終,一天之內,桂系兵強馬壯的六個師只剩下幾副破架子。當時人回憶,白崇禧為此幾天沒吃好飯,睡好覺。

之所以桂系6個師的精銳部隊一天之內報銷,這和白崇禧指揮是有直接關係的,淞滬會戰打了幾個月,白崇禧竟然一點也沒有觸動和學習,還是沿用軍閥混戰時人海衝鋒的老套路,軍閥混戰的時候各個軍閥都缺乏重武器,人海戰術還能適用;但是當敵人變成侵華日軍以後,人海戰術就變成了驅趕戰士去送死。

白崇禧一天之內斷送桂系精銳,白崇禧指揮水平可見一斑了。


蘭臺

一方面,白崇禧的軍事才能頗有口碑,享有"小諸葛"、"當代張良"等稱號。毛澤東評價此人是"中國境內第一個狡猾陰險的軍閥"。全面抗戰時期,白崇禧擔任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他提出採用游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思想,十分付合敵強我弱的國情。而且能夠總結自己統兵作戰的經驗,形成自己的一套軍事理論。著有《軍事抗戰與政治抗戰》《全面戰爭與全面技術》《軍事戰與經濟戰》《游擊戰綱要》《抗戰中敵我戰法之演變》等多種軍事著作。



另一方面,白崇禧的地方集團觀念很重,特別是抗戰中後期,總把廣西地利益置於國家民族利益之上。比如1939年11月,日軍登陸欽州灣,蔣介石要求白崇禧堅守南寧,不得隨意放棄,但廣西軍隊士氣低落,沒有組織堅強抵抗,南寧很快失守。白崇禧袒護部下,只是輕辦一個守城團長,毫無威懾作用。赴廣西督戰的政治部長陳誠認為,桂軍之所以戰力低下,乃白崇禧治軍不嚴,過於縱容所致。再如1944年桂林保衛戰,原本計劃四個師堅守,白崇禧一門心思保存廣西軍隊實力,臨陣變卦,抽離兩個師不參加守城戰鬥,導致桂林輕易丟失。

蔣介石為此非常腦火,苦於拿地方實力派沒有辦法,只得在日記發洩不滿情緒,"桂軍戰鬥意志與精神薄弱至此,實為意料所不及,以集中最新最良之武器與器材供給桂林之防務,戰鬥未及數小時即被敵寇以極少數之部隊完全佔領,實為抗戰以來所未有之敗債也"。

此外,白崇禧始終堅持"反共"立場,政權更迭之際,他選擇跟隨蔣介石去臺灣,與後來迴歸大陸的另一位桂系核心人物李宗仁形成鮮明對比。




馮傑

白崇禧軍事謀略在當時天下無雙,被日本人號稱為當世軍神,但是他的政治遠見方面卻讓人不敢恭維。

白崇禧是保定軍校畢業,再回到廣西后幫助李宗仁建功立業,自己也成為了桂系軍閥的二號人物,是桂系軍閥最重要的大腦。


他一生戰功赫赫,先是幫助了李宗仁平定廣西,然後和李宗仁幫助了蔣介石完成北伐,後來又與蔣介石展開戰爭,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又加入南京政府,憑藉著過人的才智為迎擊日本人謀劃出絕妙的計策以及大方略,是當之無愧的抗日英雄。

白崇禧聰敏的頭腦以及過人的戰爭直覺在當時是很少有人能比擬的,他對蔣介石造成了兩次巨大的威脅,在抗日戰爭中成為了日本人眼中的兵法之神。


在內戰中也對我軍的眾多將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但是在內戰期間他因為要對付蔣介石,所以接連對我軍放任了很多致命的攻擊,蔣介石在大陸的失敗與白崇禧在後期的若有若離有著很重大的聯繫。

所以在當時有很多人評價白崇禧“素有某略,少有遠見”,說的就是他缺乏政治方面的眼光。

蔣介石的兩次下野和白崇禧都有著重大的關係,白崇禧兩次為了扶持他的大哥李宗仁上臺導致了蔣介石兩次的下野,第一次是在北伐戰爭後與汪精衛等人的聯繫導致的蔣介石下臺,第二次是在1948年蔣介石戰局失利的情況下,迫使的蔣介石下野,因此招致了蔣介石深深的忌憚。


1949年退往臺灣的時候,他明知道臺灣已經成為了蔣介石的鐵板一塊,但是他仍然前往了臺灣,其實當時他可以選擇去美國,也可以選擇去香港,但是他偏偏就去了臺灣,這就造成了他後來的悲劇。

他被蔣介石軟禁了起來,雖然小日子過得還不錯,但是所有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在1965年李宗仁回到大陸之後沒過多久,白崇禧就被蔣介石派人下毒毒死了,雖然後來白崇禧兒子的澄清說白崇禧是因為心臟病發作而死的,但是我覺得第一種說法比較可信。


所以我覺得白崇禧的軍事智慧在當時是無人能及的,在民國時期的整個戰場上他絕對是最狡猾的一個人,在抗日戰爭中,也令日本人苦惱不已,但是在很多時候,他的聰明過了頭,做出很多決定的時候往往沒有太多的遠見,所以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他這樣的人如果做軍師,絕對是一頂一的頂尖軍師,但如果做統帥的話,必定走得不太長遠,內戰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孤客生

白崇禧,字健生,廣西桂林臨桂人,生於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病逝臺北家中,享年74歲。不可否認,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有軍事、政治影響力的人物。為了更能貼近事實去評價他,可簡單把他一生分為七個階段來敘論。
第一求學階段(1907-1916年),1907年,白崇禧以第六名考入廣西陸軍小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年方18的白崇禧加入廣西學生軍,開赴湖北,參加革命。之後進入保定陸軍學校就讀,1916年作為保定陸軍學校第三期學生正式畢業。此時期他是一位渴求軍事知識,追求進步的熱血革命青年。


第二,建立新桂系,統一廣西階段(1921至1924年)。1921年開始,白崇禧積極作為,先與黃紹竑合作,兩人再和李宗仁結盟,並取得了孫中山先生支持,組成廣西討賊軍,於1924年先後打敗舊桂系軍閥陸榮廷,沈鴻英,開拓了新桂系統治廣西的新局面。他們革新吏治,發展經濟,興辦學校。使落後的廣西變成了當時全國模範省。尤其是新辦軍事學校,推動寓兵於民的政策。為以後鋼七軍取得北伐中節節勝利,以及抗戰中,廣西能輸出百萬兵員,打下了厚實基礎。
第三北伐階段(1926-1928年)1926年,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正式北伐,白崇禧出任北伐軍參謀長,他運籌帷幄,直接指揮北伐。先下湖南、湖北,再攻江西,徹底擊潰吳佩孚,孫傳芳軍隊。1928年白崇禧揮師北上,9月直達平津,東北張學良宣佈易幟,北伐底定。北伐中,白崇禧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立下大功。個人他小諸葛贏得了更高威望。桂七軍能攻善打,也得到了鋼軍威名。桂系勢力也跨出了廣西,發展到好幾個省。可以和蔣勢力分庭抗禮了。
第四,新軍閥混戰階段(1929-1937年)乘北伐勝利之勢,桂系勢力範圍猛增至兩廣、湖北、平津,與蔣集團利益發生衝突。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桂敗。1930年,中原大戰又起,桂系、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蔣,新軍閥內戰一直延至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才停止。內戰使生靈塗炭,百姓流離,無進步可言。白崇禧作為主事一方,歷史汙點無法抹去!

第五,抗戰階段(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蔣任命白崇禧為第五戰區副總司令,同時也出任國民政府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參與甚至直接指揮了所有主要抗戰重大會戰,例如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作為抗日正面戰場的主要軍事主官,八年抗戰,他的功勞算是很大的。他還適時提出了正規戰與遊擊戰結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等有見地的作戰思想。同時,桂系也積極抗戰,當時廣西一省就貢獻了兵員百萬之多,如按當時各省人口平均計算,廣西是出兵最多的。
第六,國共內戰階段(1946-1949年)白崇禧1946年5月31日至1948年5月31日擔任蔣政府國防部長。初期督戰東北,取得四平會戰勝利,重創林彪東北民主聯軍。後期,出任華中剿總司令,劃江而治,議和失敗後,率軍負偶頑抗,成為瞭解放軍解放全國最後也是最大的障礙。
第七,在臺階段(1949-1966年)白崇禧到臺灣後,被蔣棄用,只擔任一般顧問之類的閒職,基本沒有什麼政治作為。1966年12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於家中,結束了他的一生。

當時紐約時報訃文稱他是國民黨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毛澤東説他是國民黨最狡猾的軍閥。林彪也認為他是國民黨軍隊裡最可怕的對手。縱觀白崇禧一生七大時期政治、軍事活動,必須肯定他在北伐和抗日戰爭中的功勞。他也參與了新軍閥混戰,國共內戰,使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負隅頑抗,阻擾革命進程,又充分反映了他作為新軍閥反動的一面。

請尊重原創辛勞!


臺灣那些事

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是新桂系軍閥的核心人物,地位僅次於李宗仁,官至國軍副參謀總長、國防部長。白崇禧軍事才能卓越,善謀善斷,但缺乏政治眼光。

白崇禧多謀善斷,極富指揮才能,在軍中號稱“小諸葛”。在新桂系軍閥統一廣西的霸業中,他與李宗仁、黃紹竑等精誠合作,出謀劃策,功不可沒。在同舊桂系軍閥爭奪廣西控制權的鬥爭中,李宗仁意圖先聯合陸榮廷夾擊沈鴻英。白崇禧審時度勢,足智多謀,建議李宗仁聯沈倒陸。李宗仁依計而行,在白崇禧、黃紹竑等人的鼎力相助下,1925年李宗仁一掃群雄,統一廣西。

北伐時期,白崇禧任國民革命軍代理總司令部參謀長指揮戰鬥,戰績不俗,一路高歌猛進:

佔江西樟樹、進豐城、九仙嶺大破孫傳芳部、吳城鎮全殲吳香亭部等。“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白崇禧在北伐中威名赫赫。

抗戰時期,白崇禧出任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部長,歷次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等。特別是在臺兒莊戰役中,他協助李宗仁指揮戰鬥,取得臺兒莊大捷。抗日戰爭期間曾提出“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空間換時間”等價值重要的謀略。


白崇禧在軍事上有謀有略,膽識過人,但在政治上始終不是老蔣的對手。桂係數次逼宮,白崇禧都是有力推動者,但每次皆以失敗告終。白崇禧政治短視。1949年蔣下野,李宗仁任代總統,白崇禧在國共和談中妄圖劃江而治,阻止解放軍渡江作戰。談判破裂後,自恃手握兵力,負隅頑抗。隨著桂軍勢力被解放軍殲滅殆盡,1949年12月,白崇禧去臺。

白崇禧去臺前,猶豫不決,曾徵求李宗仁的意見。李深知“李白”數次倒蔣,與蔣為敵,去臺必為其不容。白崇禧在蔣的許諾下赴臺,再次顯示了他的政治短視。去臺後便被解除實權,只給了個“總統府戰略顧問”虛職,人身自由亦受到限制。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被發現死於家中臥室,據他的兒子白先勇稱其父死於心臟病。


歲月是一條河流

無可否認,白崇禧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唐德剛說,李白二人各有所長,李長於政治,白長於軍事。二人廣西當時治理得也很不錯,白崇禧出名甚早,北伐時過關斬將,名震天下。後來也常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在北伐時如何善戰。毛評價他是中國境內第一個狡猾陰險的軍閥。粵軍名將張發奎在其晚年口述自傳中評價白崇禧:他有軍事天才,足智多謀,但非常陰險,不坦率,遮遮掩掩的。

抗戰爆發後,蔣介石邀白崇禧入京,參贊中樞,出任副參謀總長。淞滬會戰中後期,桂系主力(21集團軍)趕到,白崇禧提議發起反擊。桂軍冒著日軍密集炮火英勇衝鋒,傷亡慘重,數萬大軍幾天內就垮了,白崇禧知道後幾日水米不進。白崇禧吸取教訓,提出了積小勝為大勝,後來桂軍改變了訓練和戰法,在大別山區堅持抗戰,卓有成效。然而白崇禧也顯露了他的私心,在桂林保衛戰中為保存實力,把精銳部隊調走,以致遭到失敗。

很多人說白崇禧在東北打敗了林彪,這並不準確,四平戰役的前線指揮官是鄭洞國。史載白崇禧在5月17日到東北督戰,可是19日林彪就敗走四平了,可見這和白並沒有什麼關係。

國民黨組織徐蚌會戰,白崇禧本來答應統一指揮,後來又變卦。一般認為這與美國支持李宗仁,逼蔣下野有關,白崇禧是存心拆臺。黃維兵團在雙堆集被圍,蔣介石一再要張淦兵團加入戰場,都被白崇禧拒絕。蔣無計可施,只好調更遠的宋希濂兵團,也遭到白從中作梗,一再暗加掣肘,使計劃落空。

淮海戰役是關係國民黨的存亡的殊死決戰,當時共軍的兵力已經用盡,蔣介石也無兵可調,白崇禧集團的兵力若能及時加入,或許可以扭轉戰局,即便不能取勝,國民黨精銳也不至於全軍覆沒。白崇禧私心作祟,臨陣拆臺,可謂是罪大惡極。蔣介石對此自然是無法諒解,到臺灣後白便遭到了冷落和監視。

綜觀白崇禧一生,聰明太過,缺乏政治智慧,本質上是一個軍閥政客。可謂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到頭來晚景淒涼。薛嶽的侄子回憶說:我大伯薛嶽最看不起的人就是白崇禧,他覺得白崇禧是敗國民黨之功臣。不知道大陸這邊的雜誌,為什麼還稱他為“小諸葛”。


江湖掖雨

國民革命軍著名的將領排列:白崇喜、王耀武、薛嶽、衛立煌、羅卓英、朱培德、杜聿明、唐生智、孫立人、瑚璉、何應欽、陳誠、孫連仲、張靈甫、張發奎、張自忠、胡宗南、黃伯濤、黃維、戴安瀾、劉湘、溥作義、趙承受、宋哲元、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龍雲、鄭洞國、廖耀湘、丘清泉、張眀達、鍾松等。


君230835428

白祟禧是民國時期重要政治人物,桂系軍閥首腦與李宗仁合稱“李白”,撐控桂系實權。白崇禧善於兵法謀略有“小諸葛”之稱,白崇禧多次“倒蔣”但戰爭年代用人之際還是得到蔣介石重用被委從參謀總長等職身居高位,足見蔣公之胸襟廣闊。世人皆以為小諸葛白祟禧足智多謀,我認為白崇禧有小聰明無大智慧,國民黨由於派系之爭而最終兵敗退臺,白崇禧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覆巢之下安有完卯?最終兵敗退臺“小諸葛”也走向末路


手機用戶易水秋風



白崇禧,桂系軍閥首腦之一,與李宗仁並稱“李白”。白崇禧在早年的發跡和鬥爭中體現出出色的軍事能力,在與蔣介石多次鬥爭中,體現出不凡的指揮才能。1937年,日軍大軍侵華,白崇禧放下個人恩怨,成為蔣介石的重要參謀和助手,並提出“游擊戰與正規戰相結合”“積小勝為大勝”的策略,在抗日戰爭中,白崇禧指揮部隊頑強作戰,給予日軍沉重打擊,在1938年武漢會戰中,日軍損失15萬人,被迫收縮戰線,停止大規模進攻。抗戰後,白崇禧指揮國民黨軍進軍東北,在四平擊敗裝備落後的東北民主聯軍,後離開東北,在大別山圍剿中原劉鄧部隊時,給我軍帶來很大麻煩。後來在淮海戰役中,面對危局,拒絕指揮國民黨部隊,解放軍渡江後白指揮其桂系主力在青樹坪伏擊四野146師,雖然給我軍造成較大傷亡,但是因桂系裝備較差,不善夜戰,在得知我軍增援部隊趕到後,撤離戰場。在隨後的衡寶戰役中,由於對形勢估計不足,企圖以一己之力阻止解放軍南下,結果被四野135師阻擊,損失慘重。衡寶戰役結束後,桂系無力再抗擊解放軍,白崇禧退守海南島。後回臺灣,晚年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白崇禧政治並不高明,甚至在最後關頭選擇去臺灣,最後落得悲慘下場。反思軍事能力十分突出,素有“小諸葛”之稱,更是桂系軍隊的核心人物,白崇禧膽氣過人,善於謀略,指揮作戰靈活多變,善於把握戰機,記憶力超強,知識淵博,能夠吃苦耐勞,是一位中國近代史少有的智謀型軍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