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缺想法,缺方法

在一些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提交的作品大多都是仿制品,即按照相关资料上的方法制作出来的,很少有自己的创造或改进。对此,我们几个科学课教师很苦恼,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在一次劳动技术课上,我让学生制作校园模型,学生的兴致很高。但无论是制作我们自己学校的模型,还是学生想象中的理想的学校模型,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比例失调,布局失当。有些作品虽然很有创意,却是随意制作的。我突然明白,学生缺少的不是想法,是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

制作校园模型,需要经过测量或访谈、查阅资料等获取学校建筑物的相关数据,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和布局来制作。这需要用到数学中有关比例尺的知识来测算,可是学生没有运用这一知识,只是比葫芦画瓢地胡乱制作,形似而不科学、不严谨。

学生不缺想法,缺方法

针对这种现象,我对学生进行了进一步指导,告诉他们模型是按照真实事物的一定比例制作的,在尺寸上有严格要求。即使是想象中的理想校园,也应该有准确的设计数据,这样才会有创新和创造。经过指导,学生重新做了一次,效果明显比之前好了很多。

我们强调,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懂创新、没有想法,而是缺乏把想法变成现实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任何一门课、一种知识和技能都可能成为学生创新创造的钥匙。而作为科学课教师,则应该加强指向性引导,以项目教学的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能形成合力,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