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缺想法,缺方法

在一些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中,學生提交的作品大多都是仿製品,即按照相關資料上的方法制作出來的,很少有自己的創造或改進。對此,我們幾個科學課教師很苦惱,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

在一次勞動技術課上,我讓學生製作校園模型,學生的興致很高。但無論是製作我們自己學校的模型,還是學生想象中的理想的學校模型,都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比例失調,佈局失當。有些作品雖然很有創意,卻是隨意製作的。我突然明白,學生缺少的不是想法,是將想法變成現實的能力。

製作校園模型,需要經過測量或訪談、查閱資料等獲取學校建築物的相關數據,然後按照一定比例和佈局來製作。這需要用到數學中有關比例尺的知識來測算,可是學生沒有運用這一知識,只是比葫蘆畫瓢地胡亂製作,形似而不科學、不嚴謹。

學生不缺想法,缺方法

針對這種現象,我對學生進行了進一步指導,告訴他們模型是按照真實事物的一定比例製作的,在尺寸上有嚴格要求。即使是想象中的理想校園,也應該有準確的設計數據,這樣才會有創新和創造。經過指導,學生重新做了一次,效果明顯比之前好了很多。

我們強調,教育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讓學生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很多時候,學生不是不懂創新、沒有想法,而是缺乏把想法變成現實的途徑和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加強指導,任何一門課、一種知識和技能都可能成為學生創新創造的鑰匙。而作為科學課教師,則應該加強指向性引導,以項目教學的形式,不斷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能形成合力,進一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