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夏至

06月

21日

节气|夏至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亭午息群物,獨遊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节气|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同時,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天文專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夏至日過後,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會逐日降低。同時,夏至到來後,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节气|夏至
节气|夏至节气|夏至

夏至養生

夏季陽氣盛於外。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鹹、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节气|夏至

綠葉菜和瓜果類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錯的選擇,而麵條,也是夏至後被推薦的美食之一。在中國北方流行一句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尤其是涼麵,既能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夏至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人體需水量大。對此,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需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於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

以上講的是從飲食上注意養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調養。《周易》理論認為: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後重在養心。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上火食療

有些人夏季常常容易出現眼睛紅腫澀痛,或喉嚨腫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疼痛及舌尖糜爛疼痛等“上火”症狀。夏季“上火”以食療祛之,常可收到獨特的療效。

心火:

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覆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蓮子30克(不去蓮心),桅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肺火: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豬肝1副,菊花30克(用紗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湯。

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乾硬。石膏粉30克,粳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肝火: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肋脹痛。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梨2只,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

腎火: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脊痠軟、潮熱盜汗、五心煩躁。豬腰子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鍋內煮至豬腰子熟,吃豬腰子喝湯。

节气|夏至

廣州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全國首家融“天然”和“文化”於一體的半敞開式中醫藥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