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集中配送 呵護綠水青山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農耕時節,在徽州區巖寺鎮,農藥集中配送的小車開到了田間地頭。

“市裡集中配送零差價的高效低殘留農藥,種糧戶省錢省心,更多的人也能吃上‘放心糧’。”全國種糧大戶、徽州區巖寺鎮富民家庭農場主胡林飛,把農藥集中配送與種糧補貼、農業政策性保險,比作政府送給農民的三個“大紅包”。“光是農藥,一年就能節省下好幾萬元。”胡林飛說。

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行農藥集中配送

2015年10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農藥“零差價”集中配送。

我市是海內外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市。全市擁有茶葉、山野食品、食用菌等300多個特色農產品品種,是華東有機綠色農產品的重要供應地。農藥的規範使用管理,對保證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維護黃山農產品的品牌和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黃山來說,開展農藥集中配送勢在必行。

開展農藥集中配送,“送”的就是統一標準的安全農藥與優質配套的放心服務,對於發展生態農業,打響生態農業品牌,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至關重要。通過公開招標,選定有資質、有實力的農藥經營企業作為配送主體,整合原有農資經銷網絡,採用直營、加盟等連鎖經營方式,在鄉鎮、村設立基層農藥配送網點,實行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統一管理、統一包裝物回收處置、統一財政補貼,實現了農藥配送與技術服務全覆蓋。

作為我市唯一配送主體,安徽輝隆集團新安農資有限公司的統計顯示,從2015年底至2017年,黃山市農藥集中配送累計實現配送各類高效低毒環保生態農藥836噸,粘蟲板161萬張,殺蟲燈502臺,實現配送額4100萬元,佔農藥市場銷售額的60%以上,全市農藥使用量較常年減少15%左右,切切實實打造了綠色發展的“黃山樣板”。

“零差價”讓利於民配送網點455個

有了好的制度,如何引導農戶參與,農民用慣了傳統的“路邊攤”農藥,如何吸引他們使用統一配送的農藥,“零差價”就成了關鍵。

所謂“零差價”,就是出廠價1元,賣給農民也是1元,不允許再加價。通過“零差價”讓利農民,把農民吸引到政府推薦的農藥產品上來。

“至於流通環節的成本,由政府來補。根據經銷商年費用和利潤折算,這兩年累計補助資金1700萬元,既讓老百姓得實惠,又能從根源上解決農產品質量、農民生產及生態環境等安全問題,這筆錢政府補得值得。”市農委有關負責人說。

另一方面,針對我市山多地少、耕地分散的實際情況,我市加快科學佈局,加快基層配送網點建設。截至目前,累計建成配送網點455個,其中鄉鎮一級網點覆蓋率達到98%,村一級網點覆蓋率達60%,切實方便群眾購買。與此同時,市農業部門選取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協會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盟合作進行農藥直供,按照大戶種植特點,大力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隊伍,通過規範操作和示範引導,提供農藥直供和一對一的專業服務。

“農藥配送直供給公司帶來的最直接效益就是價格降低了,初步測算一下,用藥成本比原來降低15%左右。”黟縣有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海波說。

廢棄物回收處理 消滅農業面源汙染

“以前用完的農藥瓶就隨手丟在田邊,現在用過的空瓶拿來可以換錢,路上看到空瓶大家都搶著撿。”在徽州區琶村放心農藥配送點,不少村民拿著用過的農藥瓶廢棄物等著兌換。僅2017年,該網點就回收各類廢棄物瓶袋6萬多個,支付回收費近8000元。

農藥廢棄物是農藥使用後的殘留物,一般屬於不容易降解的物質,如隨意丟棄荒野,極易出現土壤和水源汙染,是新安江流域農業面源汙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開展廢棄物回收,實現無害化處理,是我市農藥集中配送中的創新舉措。

“七統一”農藥集中配送體系的基本建立,引導並培養了農民規範用藥的習慣,更調動了農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熱情,讓我市在控制農業面源汙染上實現質的飛躍。從2015年底至2017年,我市累計回收處理農藥包裝廢棄物1890萬個,支付農民回收費221萬餘元,保證了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保護了黃山的青山綠水。

近日,《黃山市農藥經營使用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正式公開徵求意見,通過立法加強我市農藥經營和使用管理,將進一步提升我市農產品的競爭力,控制農業面源汙染,確保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

應之以治則吉。從全省率先全面推行農藥“零差價”集中配送,到立法規範農藥經營使用,黃山市農業改革的步伐始終不停向前,農藥集中配送打造了黃山綠色發展的新座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