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藥劑使用時常見的6大誤區!

明明是“對症下藥”,效果為何不令人滿意?很多種植者單純以為是藥劑本身的問題。其實不盡然,影響農業投入品使用效果的因素是多個方面的。

農藥、藥劑使用時常見的6大誤區!

1、藥劑自身因素影響藥效發揮

藥劑的成分、理化性質、劑型都影響著藥效的發揮,相同成分同等含量的不同劑型之間都會存在差異,生產工藝和研發試驗能力高低不同,藥效也會有所不同。同時不能排除某些不良生產廠家在含量上做文章,偷減含量影響藥效。

農業投入品也是一樣的“一分錢,一分貨”,有機生產中更應該注意,既要選擇能夠使用的投入品,還要選擇質量可靠的產品。否則白花錢了,還達不到防治目的,延誤了防治時期。

2、病蟲害診斷不準確用藥存在偏差

當前,很多農作物病害的診斷都是靠經銷商和農戶的經驗,混淆真菌病害與細菌性病害的事情時有發生。當真菌、細菌病害混發時,使用單一藥劑進行防治,極易錯過病害的最佳防治時期,影響藥效、造成損失,讓種植者誤以為是藥劑效果差。

故病蟲害診斷的準確性,是治療的第一步。如今隨著互聯網、精細數字化等工具高速發展,完全可以利用手機與相關種植、植保技術專家溝通,選擇最佳的防治方案。

農藥、藥劑使用時常見的6大誤區!

3、藥劑使用方法不對

施藥本身是一門技術活,針對不同的藥劑劑型和防治對象,選擇合適的使用方法。

此外,噴霧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藥效高低。噴霧器械雜亂,所噴出的霧滴有的過大、有的過小,大霧滴落於作物表面時產生彈跳,約有50%左右的藥液落在地面上,導致藥效不能完全發揮。

為了提高噴霧質量,需改良現有噴霧器械,縮小噴片孔徑,降低霧滴中徑,到達充分的霧化效果。噴藥時噴頭與作物保持20cm以上的距離,加入助劑降低藥液表面張力,可減少藥液因彈跳造成的損失。該方法在蠟質層較厚的作物和一些表面含有蠟質和絨毛的害蟲上,使用表現尤為突出。有機種植中,可以使用一些純植物的提取的油性增效劑。

4、病害防治觀念轉變

幾年前,對於作物病害的防治,許多種植朋友普遍的做法是“見病施藥、重治輕防”。等到病害發生了才用藥劑進行控制,以為這樣可以降低投入品成本。並希望市場上有“特效藥”,這種“被動出擊”的錯誤防治方式,在眾多地方普遍存在。

其實不僅針對病害,蟲害控制也是一樣,應改變傳統防治觀念,注重前期預防,壓低蟲口基數,才能避免害蟲爆發帶來的損失。

農藥、藥劑使用時常見的6大誤區!

5、藥劑的混配使用

不管常規種植還是有機種植,種植者都希望一次用藥將所有病蟲害問題全部解決。因此經常把不同類型、不同劑型的藥劑進行復配。其實,混合使用有很大講究,也容易引發諸多問題。

藥劑稀釋問題。正確做法是把要用的幾種農藥分別進行稀釋,把稀釋後的母液倒入噴霧器後再攪拌,依次進行,才能充分發揮藥劑的藥效。

在混配時不同劑型投藥先後順序。一般是先溶解固體劑型藥劑,然後再溶解液體及油性劑型。投藥及肥料一般為葉面肥、可溼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微乳劑、水乳劑、水劑、乳油。

藥劑的酸鹼度影響藥效的發揮。如銅製劑使用時需要特別注意,與其他藥劑混配後藥液極易出現變色、沉澱等現象,輕者藥效會減弱,重者會出現藥害。

農藥、藥劑使用時常見的6大誤區!

6、溫度、溼度影響藥效發揮

在露水未乾的時候噴藥,露水會稀釋藥液濃度。氣溫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到藥效的發揮,一般而言,氣溫在20℃~30℃範圍內用藥效果較好。當然,在一些極端環境下,有些藥劑不僅達不到防治效果,還容易出現藥害。

總之,能治百病的“神丹妙藥”是不存在的。面對病蟲害侵襲,提前預防、綜合防治才能保證作物健康。此外,用藥前需確認病情,根據藥劑特性配製藥液,在合適環境對症下藥,才能藥到害除。

農村土地想賺錢?點擊↓↓↓瞭解更多↓↓↓ 獲取賺錢新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