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花生、牧草、香菇等項目獲中國農學會提名2019年國家科技獎

中國農學會是我國級別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農業科技社團組織,是黨和國家聯繫全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橋樑。中國農學會下設棉花分會、食用菌分會、葡萄分會、雜糧分會等34個分支機構,且在全國各省設有省級組織,是名副其實的農業科技者的家園。

近日,中國農學會官方網站公佈了獲得中國農學會提名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公示期2019年1月21日到2019年1月21日。

一共7個項目獲得中國農學會提名,申報獎項均為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些項目公示信息如下:

農藥、花生、牧草、香菇等項目獲中國農學會提名2019年國家科技獎

項目名稱:花生加工適宜性評價與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第一完成人:王強

提名獎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該成果針對花生產業存在的原料混種混用、產品品質差、產業效益低與國際競爭力弱的瓶頸問題,在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支持下,揭示了原料關鍵指標與產品品質的關聯機制,創建了花生加工適宜性評價理論體系與技術方法,實現了傳統評價技術的革新;自主創制了加工特性指標高通量快速檢測新技術新設備,首次按加工用途進行科學分類並篩選出花生加工專用品種,破解了混種混用的瓶頸問題;創建了專用品種的專用加工工藝,首次研發出高油酸花生油等系列新產品,顯著提升了產品品質與效益。該成果已在14家花生加工企業及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推廣應用,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近三年累計新增銷售額92.85億元,新增利潤7.03億元。

農藥、花生、牧草、香菇等項目獲中國農學會提名2019年國家科技獎

項目名稱:農藥精量高工效施用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農業大學

第一完成人:何雄奎

提名獎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該項目針對我國植保施藥技術理論缺乏、噴霧技術及裝備落後,導致農藥用量大、施藥成本高、勞動強度和作業難度大的等問題,系統研究並創建了農藥噴霧全程成像分析計算方法和最佳噴霧霧滴計算模型,確定了主要農作物農藥噴霧最佳霧滴大小,為創制精量高工效施藥技術提供了理論支撐;創新了霧滴大小及運動場控制技術,研發了施藥技術關鍵工作部件和精準低量噴霧系統,解決了農藥利用率低的技術難題;創制了系列高工效施藥裝備,突破了水田丘陵及高稈作物病蟲害施藥困難的技術瓶頸,解決了全程機械化中高工效施藥裝備的短板。

農藥、花生、牧草、香菇等項目獲中國農學會提名2019年國家科技獎

項目名稱:遷移性蝗蟲災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農業大學

第一完成人:張龍

提名獎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該項目針對我國長期以來蝗蟲防治中主要存在的過度依賴化學農藥防治、野外蝗蟲的調查工具和手段落後、野外監測水平低和飛機防治精度低等核心問題,研究揭示了蝗蟲微孢子蟲疾病傳播和流行規律,微孢子蟲與蝗蟲的互作分子機理,明確了部分引誘劑的飛蝗嗅覺分子機制。篩選了高毒力蝗蟲微孢子蟲菌株,探明瞭蝗蟲微孢子蟲防治蝗蟲的效果,發明了“蝗蟲微孢子蟲大量生產技術及製劑加工技術和田間應用技術”、“綠僵菌生產和應用技術”、“印楝素生產及其應用技術”等,突破了“蝗蟲防治主要依賴化學農藥”的技術瓶頸,將蝗蟲生物防治比例從5%提高到30%以上,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度依賴化學農藥治蝗的局面。研發出調控蝗蟲行為的種群自動監測系統、移動監測設備、蝗蟲防治指揮信息系統,建立了蝗蟲防治信息平臺,研製出基於蝗蟲防治信息平臺的GPS導航飛機作業技術。蝗蟲防治信息平臺已普及到農區蝗區的95%以上,顯著提高了蝗蟲監測和防治水平。

農藥、花生、牧草、香菇等項目獲中國農學會提名2019年國家科技獎

項目名稱:水產集約化養殖精準測控關鍵技術與裝備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農業大學

第一完成人:李道亮

提名獎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該項目針對我國水產養殖裝備落後,實時精準測控技術缺乏,導致我國水產養殖勞動生產率低、資源利用率低、勞動強度大、養殖風險大等問題。創制了溶解氧、葉綠素等9種水產養殖專用傳感器,破解了養殖水質難以長時間在線精準測量的難題。突破了複雜場景下兼容Zigbee、2G/3G/4G、NB-IoT、北斗等協議的跨網多設備動態適配技術,研製了5種養殖環境信息採集器和2種具有網絡反饋控制、工況監測和故障診斷等功能的無線控制器,實現了傳統養殖裝備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創建了健康養殖生長環境調控模型、精準投餵模型和水產精細化養殖雲計算平臺,構建了集傳感器、採集器、控制器和雲計算平臺於一體水產養殖精準測控技術體系,實現了複雜環境下水質實時調控、餌料精準投餵。

項目名稱:外來病小反芻獸疫防控關鍵技術創建及有效應用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

第一完成人:支海兵

提名獎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小反芻獸疫(PPR)是羊的外來烈性傳染病,發病率100%,死亡率80%以上。該病2007年首次傳入西藏地區,2013年再次傳入,擴散至22個省261個縣,嚴重威脅全國5.6億隻羊的安全。鑑於國家重大疫病防控的戰略需求,項目組自2002年開展前瞻性研究,攻克疫苗種毒選育和耐熱保護劑等關鍵技術難關,創制了我國首例小反芻獸疫活疫苗,用於疫區,及時遏制了2007年及2013年PPR在我國的兩次大流行。建立PPR病毒核酸和抗體檢測新技術,為診斷、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及免疫效果評價提供了技術手段。明確我國PPR病毒流行毒株的遺傳演化關係和抗原匹配性,闡明PPR病毒感染及免疫抑制的相關機制,為研製新型疫苗和診斷技術提供了理論依據。實現了防疫、診斷和監測等關鍵技術集成,創建了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為該病的國家控制和根除計劃提供了整體技術方案,填補了我國PPR防控關鍵技術的空白,為成功控制外來動物疫病在我國的流行積累了經驗。

農藥、花生、牧草、香菇等項目獲中國農學會提名2019年國家科技獎

項目名稱:飼草優質高效青貯關鍵技術與應用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農業大學

第一完成人:楊富裕

提名獎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該項目從國家草食畜牧業發展戰略需求入手,圍繞青貯微生物和代謝產物演變規律、青貯菌劑、調製技術與工藝等方面開展研究,取得了重要創新性成果。揭示了對青貯發酵品質和有氧穩定性起決定作用的主要微生物演替規律、好氧變質和蛋白質降解機理,為優質青貯飼料調製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創建了以乳酸菌高效富集與定向優選、快速產酸抑制梭菌和酵母等有害微生物及蛋白降解抑制等為核心的青貯發酵品質調控關鍵技術體系,有效降低了營養損失;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色乳酸菌劑,制定了主推飼草青貯調製國家、行業等標準,優化了從原料到產品的青貯生產技術和工藝,建立了青貯全產業鏈技術體系,極大提升了我國青貯飼料生產水平,有力支撐了我國節糧型草食畜牧業提質增效。

農藥、花生、牧草、香菇等項目獲中國農學會提名2019年國家科技獎

項目名稱:香菇種質創新和抗逆優質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應用

第一完成單位:上海市農業科學院

第一完成人:譚琦

提名獎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該項目針對我國香菇生產區域不斷擴大、生產方式不斷升級、市場需求更加多樣的趨勢,圍繞原有品種老化、抗性弱、品質差,難以適應集約化栽培和多元化市場需求等瓶頸問題持續攻關,歷經15年,建立了我國保存香菇菌種最多、保種時間最長的種質資源庫;率先完成香菇全基因組測序並構建了高密度遺傳連鎖圖,定位了重要農藝性狀的QTL位點;開發分子標記和表型數據,建立了香菇菌種真實性鑑定和質量控制技術及種質多層級精準評價技術體系;構建了香菇核心種質群,挖掘與創制了耐高溫、子實體厚、高產、多糖含量高等性狀優異的新種質和親本材料。創建了純系親本選擇和多元係數後代選擇育種理論與新技術,利用挖掘與創制的親本材料,選育出適合我國不同生態環境、栽培模式及市場需求的高產、廣適、優質香菇新品種10個;建立了基於二次培養的香菇塊式工廠化栽培技術、香菇透氣袋栽培技術、免割保水內套袋技術和優良菌棒凍存保藏及貯運技術,滿足了產業急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